糟粕醋火锅如今至少在海南成功“出圈”了。
![]()
糟粕醋在口味本身就是平衡艺术
一锅以糟粕醋打底的火锅,凭借其恰如其分的酸辣,既能激活海鲜与牛肉的鲜美,打开无数食客的味蕾,也唤醒了深植于华侨记忆中的乡愁。起源于文昌铺前的糟粕醋,正带着它的“南洋故事”,把这场“吃醋”文化推向全球。
随着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一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行业需要相应的指导标准,才能让企业摆脱“野蛮生长”,从而带动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据悉,由文昌市牵头、相关单位及人士参与制定的地方标准正在征集公众意见。然而,尚在讨论中的标准却在行业内“炸开了锅”。有企业明确表示,糟粕醋本就属于食品范畴,为何不能添加食用醋?并直指标准制定存在“暗箱操作”之嫌,认为这是大企业打压小企业的一种策略。
这场关乎传统与创新、大企业与小作坊生存权的“标准之争”,更引出几个核心问题:糟粕醋的生产标准应由谁来主导?如何平衡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利益?标准是否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
这场糟粕醋标准之争,究竟能否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
糟粕醋能激发食物鲜甜让很多食客难忘
01
要效率,还是要传统?
在海文大桥开通之前,糟粕醋只是文昌铺前镇一种安静的传统小吃,默默摆在路边摊的橱柜里,等待食客品尝。
海文大桥开通后,铺前老街一度盛极,糟粕醋店门前排起长队,不少游客不远百里而来,只为尝这一口酸爽。几家店铺生意火爆,“数钱数到手软”。
很快,糟粕醋从街头小吃发展为风靡海南的火锅汤底。传统糟粕醋的自然发酵过程甚至需要数月,正是漫长的时光,赋予其复杂、醇厚且不可复制的风味——这是传统手工艺所秉持的理念。
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催生了产业变革。需求激增促使糟粕醋生产走向流水线工厂,全自动化车间取代了传统搅拌工艺,使糟粕醋从“保质期7天”延长至“12个月畅销期”,并借助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企业在追求稳定和效率的同时,不少人也觉得:“糟粕醋的味道变了。”
争论的核心,仍是“传统工艺坚守”与“现代标准适配”之间的权衡。
以是否允许使用“食用酒精、水、冰醋酸”等调配的“酿造食醋”或“食醋”作为酸味来源为例:
工业流水线企业支持添加,认为该做法有助于稳定生产、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能帮助企业快速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额。
而传统派(铺前老牌商家与传承人)则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糟粕醋的酸应来自自然发酵,这样才能带来层次丰富的口感;用冰醋酸调配的产物口感单一,不是“正宗的糟粕醋”。
传统派指出,工业流水线生产的糟粕醋顶着“文昌糟粕醋”之名,却不行传统工艺之实,会损害这一地域品牌的金字招牌。
事实也证明,随着糟粕醋市场份额扩大,坚持传统的商家因成本高、产量低,难以与低价工业产品竞争,已形成不公平竞争。传统手工艺者担心,在过于严苛的标准下,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最终使传统工艺走向消亡。
2025年10月17日,海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发布《海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海南糟粕醋(征求意见稿)》,向各单位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冰乙酸(又名冰醋酸)、冰乙酸(低压羟基化法)不可用于海南糟粕醋。”
此外,所设定的“酸价3.0”指标也被部分厂家认为有“一刀切”之嫌,可能加大柠檬酸、果酸等添加物的使用比重,再次将传统工艺与机器生产对立起来。传统生产企业认为,自然发酵的酸度才能带来丰富口感,而机器添加会使口感打折,影响糟粕醋的整体风味。
一些缺乏话语权的糟粕醋企业主通过新媒体发声,矛头直指“专家一刀切”的标准。更有生产企业质疑:标准制定过程不透明、未经充分讨论,难以服众,是否为大企业借助规则打压小企业的工具?
02
“一刀切”是出路吗?
2025年6月,文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文昌市关于加快推进糟粕醋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落实加快发展糟粕醋产业的决策部署,推动产业壮大规模、提升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糟粕醋产业体系。
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面推进糟粕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市糟粕醋加工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达到10条。产业聚集度明显提高,布局全省的糟粕醋餐厅达到100家,营收超千万元的铺前糟粕醋企业超过8家,全市糟粕醋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10亿元,铺前糟粕醋品牌价值突破5亿元。
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意味着必须建立相应的生产标准。然而,随着新标准讨论的深入,企业对部分专家“一刀切”的标准制定方式“积怨颇深”。
传统生产者怀疑,严格限定原料和工艺的地方标准,是否在“保护传统”的外衣下,实则是“挟大厂之威,行市场清退之实”?
这并非笑话。十多年前,馒头也曾出台国家标准。
2008年1月1日,由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的《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从感官要求、检测方法、包装等多方面对馒头进行了详细规定,甚至连形状、面粉含量、水分含量等都列入其中。
馒头国标一出,即有网友称其为“2008年第一个笑话”。这种用统一尺度衡量千差万别地方特色的“一刀切”标准,未能有效引导行业,反而招致广泛抵触,被批评为“管得太宽”,脱离大众真实消费场景。
馒头标准的争议警示我们:脱离实际的“一刀切”是条歧路。
如今,这条路是否会在糟粕醋标准之争中重演?不少海南人安于现状,坚守匠心,打造非遗技艺,几十年的手工艺传承如今似乎行不通了,难免令人对新标准产生抵触。
如果新标准只重形式统一,而忽略风味的多样性和工艺的包容性,会不会扼杀产业活力,与保护和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这些问题同样值得商榷。
当然,传统也并非“无懈可击”。
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以“林花”“阿妹”为代表的传统糟粕醋企业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被文昌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查并处以罚款。这是可公开查询到的处罚记录。
从这一角度来说,引入科学、统一的新标准,对行业整体而言未必不是好事。
03
在传承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
与馒头标准的争议不同,广西柳州螺蛳粉的产业化之路,提供了一个“标准引领发展”的正面范本。
在螺蛳粉从地方小吃成长为百亿产业的进程中,一系列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国家标准起到了关键的保驾护航作用。这些标准并未僵化规定“必须如何”,而是巧妙平衡了“守正”与“创新”。
例如,标准明确了关键工艺和核心特征(如发酵工艺、酸笋风味),确保了“螺蛳粉”的基本属性与风味底线。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预包装产品的生产工艺、配料优化留出充足空间。这种“抓大放小”的标准体系,既保护了螺蛳粉的独特基因,防止市场混乱,又极大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最终成就了“从小米粉到大数据”的产业奇迹。
它的成功经验表明:标准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厘清边界、保障品质、建立信任,从而做大整个产业的蛋糕。
糟粕醋产业要做大做强,企业同样需要在坚守产品底线的同时,拥有在各自领域发挥创新的空间。这样才能既保证产业良性发展,又呵护传统手工技艺,留住消费者记忆中的那口“乡愁”。
一个好的标准,应当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路标”,而非特定企业的“护城河”。标准制定是否听取了更多权威人士的意见?是否让传统传承人、中小企业家与食品科学家、经济学家一样拥有一席之地?而不应仅由少数专家或大企业代表主导。
一个具有强烈地域属性的品牌,其标准必须服务于保护其独特性和真实性,防止被泛化和稀释。清晰的标准有助于消费者做出明确选择,保障其知情权,这也是对传统的最大尊重。
对文昌糟粕醋而言,标准不应成为打压异己的武器,而应成为指引整个行业航向的灯塔,让这碗承载乡愁的酸辣汤,既能飘香巷陌,也能行销世界。
否则,“泼脏水的时候连孩子一起泼掉”,便得不偿失了。
(图片来源网络)
(应先生,潮海南特邀撰稿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