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在几岁立规矩,怎么立规矩?
说实话,我真的非常不喜欢“立规矩”这个说法,因为这个说法会让我们掉进一个陷阱里——它会让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作为家长,我是规则的制定者、执法者,孩子是规则的服从者、要被我管理的人。
一旦陷入这种上下级的思维,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跟孩子站在对立面,很容易在孩子违反规矩时,本能地用指责或者惩罚的方式去纠正他。然后你就会发现:怎么我给孩子立了规矩以后,他反而跟我越来越对抗了?我立了规矩以后,孩子怎么越来越难管了呢?
大家应该都知道,纠错型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这个我就不多赘述了。那纠错型的父母怎么来的呢?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管理者、自以为是执法者的潜意识在作祟,这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给大家提供点思路:其实我们可以试试把“给孩子立规矩”换成另外一个说法,比如“我们要怎么帮助孩子呀?”哎,一旦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潜意识植入我们的大脑,局面可能就豁然开朗了。
比如,孩子一发脾气就撒泼打滚、大喊大叫,这种情况我们会经常遇到,对吧?那如果是“立规矩”的思维,我们会怎么讲呢?
我们会下意识地告诉孩子:“你生气的时候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如果你这样做了、那样做了,我就会对你怎么样怎么样。”这个时候,我们和孩子就是对立的,我们自己也很生气,孩子也会很抗拒。
那如果换成“我们要怎么帮助孩子”这种思路、这种潜意识,你就会不自觉地和孩子站在一起去面对问题、帮他解决问题:“我的孩子现在情绪失控了,我要怎么帮他平静下来呀?我要怎么帮他识别自己的情绪呀?事后我要怎么帮他复盘呀?教他怎么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情绪啊?”
这个时候,我们和孩子就不再是对立的关系了,而是合作的关系。我们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去面对问题、面对困难的,局面马上就不一样了。
大家发现了吗?当我们用“帮助”代替“规矩”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关注孩子是不是服从我、孩子有没有破坏那个所谓的规矩,而是去关注孩子需要我提供什么帮助、我能为孩子做点什么。视角这么一转,亲子关系就会从对立走向结盟。
我觉得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出一个听话、守规矩的乖孩子,而是培养一个明事理、有分寸,懂得和自己和解、与世界相处的独立的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