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提出建议。其中,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发展智能制造、提振汽车消费等多项建议为汽车行业未来5年发展划定目标,提出指引。本期焦点访谈邀请8位权威人士,解读“十五五”规划,把脉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访谈嘉宾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理事长 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付炳锋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 安庆衡
车百会副理事长、车百智库研究院院长 师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刘瑞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孙晓红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干春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王青
(排序不分先后)
冲刺4000万辆
扛好引领经济增长大旗
《中国汽车报》:规划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体到汽车行业,不少专家和机构预测,“十五五”期间我国汽车总体销量将达到4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至70%~80%。汽车行业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付于武:目前,我国汽车市场已站稳3000万辆,去年汽车类商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万亿元。“十四五”期间,汽车制造业总产值超过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的作用愈发重要。在“十五五”期间,要进一步扩大消费,提振汽车市场,引领经济发展,把第一支柱产业的大旗扛好。
安庆衡:面对4000万辆的目标,汽车行业要在扩大内需和出口等方面发力,全面推进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其中,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安全。经过过去10余年的发展,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处于先发领先的地位,但该领域技术创新的步伐非常快,其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积累也非常雄厚,中国要想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坚持技术创新,在电池、芯片、AI等方面持续突破,方能更上一层楼。
王青: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仍是拉动汽车市场增量的主要动力。预计到2027年之后,新能源汽车的增幅会有所回落。但2029年前,市占率仍会处于明显增长态势,未来3~5年可能会超过或接近80%。
在政策制定与协调上,行业整体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存在一定差异性。顶层设计是从长期和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制定政策。我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可以说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单项冠军可能还不够,目前整个汽车市场和汽车消费已进入中低速发展阶段,我们要把中国汽车产业培育成一个全能冠军。
孙晓红:“十五五”期间,中国汽车出口有望达到1000万辆。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测算,以2024年出口640万辆为基础,年均复合增长只要达到8%,到2030年,就能实现年出口1000万辆的目标。这是包括中国自主品牌、外资合资品牌及外资独资品牌,所有在中国生产汽车的出口量,其中中国自主品牌无疑是出口的绝对主力。
同时,从目前外资企业的战略看,在“中国、为中国、向世界”成为共识,利用中国供应链优势,实现研发与生产的高效率、低成本,从而将中国作为生产与出口基地,利用其全球化的营销网络,也有效增加了汽车出口动能。
师建华:行业“十五五”期间实现年产销4000万辆的产销目标,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全球领先的地位是重中之重。在新能源汽车购置税退坡、以旧换新政策阶段性结束之际,要谋划更长期的扶持政策体系,确保国内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向上发展。同时,加快推动管理政策从生产管理向使用管理转换,建立全链条完善的政策体系,优化消费环境,以销定产、畅通汽车流通,推动汽车消费升级,进而拉动汽车产业升级发展。
产业管理方面,要加强监管,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限制无底线的竞争手段,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把电耗、电池回收等标准体系建设好,规范生产,提升产品品质;加强产品的安全监管,确保电池安全、数据安全和自动驾驶上路安全。
产业风险防范方面,引导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增强事前防范和事后保障的监管能力,避免投资的浪费和产品使用保障的缺位;要加强国际风险的防范,充分调研出口市场,针对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策略,提供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如针对欧美市场,加强国家层面的贸易谈判,确保出口权益;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东盟地区等市场,加强双边合作,积极推进标准体系的互认,融入出口目的国市场,创建共生共赢的合作关系。
王青: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从数量快速增长的单项冠军,向高质量发展的全能冠军迈进。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协调工作:一是产业政策方面,加强产能结构调整,如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出清一个、进入一个”的方式,借助拍卖、重组等机制增强市场活力与创新动力。二是适度允许代工模式。三是税收政策方面适度调整,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各类车辆公路养护成本的分摊机制,推动“油电同权”;短期消费补贴方面,应尽早公布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整体方案,缩小油车与电车之间的补贴差距;错开购置税政策与其他补贴政策的退出时间,推动市场平稳过渡。
干春晖:从宏观战略层面审视,汽车行业年销量4000万辆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70%的目标,是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双碳”承诺的关键路径。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已迈入由大变强的新阶段,产销规模稳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先世界,但依然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待提升、市场消费潜力释放不充分等挑战。尤其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贸易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实现目标绝非易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以系统性思维打破发展瓶颈。
强化创新驱动
保持电动化、智能化优势
《中国汽车报》: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汽车业“十五五”发展的重要命题。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汽车领域还有哪些短板?如何保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积累的优势?
付于武:“十五五”期间,汽车行业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要做好创新。当前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发生了本质变化,汽车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产业。“十五五”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创新活力,筑牢汽车行业创新发展之魂。
二是要做好基础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一定要有重大突破。科技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十四五”期间,中国汽车在半导体等领域已经有所突破,但距离国际一流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这是接下来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攻克“卡脖子”技术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命。
三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做好新“出海”。中国汽车在“出海”的过程中,不仅整车要“走出去”,产业链也要“出海”,构建“出海”产业生态。要在“反内卷”的基础上,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是要做好人才培养。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面对产业的深刻变革,汽车领域更需要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支撑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国际化发展。
安庆衡:经过过去10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销量提升的同时,在安全、质量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是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补足的短板。以这两年的“内卷”为例,行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数量和规模增长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安全和品质,于是各种事故、产品质量问题不断出现,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面向“十五五”,要用安全品质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塑造品牌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否则,品牌做不好,市场也可能会流失。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一些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如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长城越野品牌,都在国际上积累了一定的声誉,“十五五”是中国汽车品牌建设的关键时期。
刘瑞:中国车企的规模相较知名跨国车企还有差距,需进一步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要把握好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先的发展优势,不进则退,警惕被超越;未来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新兴技术领域,如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和产品的市场化,做好关键核心技术的供应链安全。总体上,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发展和改革两条途径来实现,重视数量背后的质量,做好结构性改革。
师建华:巩固电动化技术领先地位,需要在固态电池产业化、智能化等核心技术方面不断攻关。固态电池领域,目前日韩的技术储备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固态电池的关键是产业化,谁先产业化,谁就能保有领先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在固态电池上车和产业化落地方面提速。同时,加强液态电池技术的升级,保持我国电池技术应用领先。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对锂、镍等资源的战略储备,在加大国内的资源勘查资源力度的同时,拓展全球资源,如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战略合作等。
智能化被认为是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下一个重点,各国都很重视,也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竞争中能否持续领先的胜负手。要想保持我国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首先要加强车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国产大算力芯片上车,鼓励开源架构操作系统的使用,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加速推进辅助驾驶技术由L2级向L4级提升;抓住AI技术的融合机会,加快国产大模型上车。
干春晖:当前,我们虽在市场规模和应用推广上占据先机,但在基础材料、核心算法、高端芯片、先进工艺等底层环节仍存在短板,亟待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和全链条协同实现突破。实现全固态电池从材料创新到小规模量产的关键一跃,必须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攻坚作用。应聚焦固态电解质材料、界面稳定性、规模化制备工艺等核心瓶颈,布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鼓励整车企业、电池巨头与材料、化工领域科研机构形成创新联盟。尤其要重视中试环节的投入与政策支持,建立贯穿材料研发、电芯设计、制造装备到回收再生的全产业链示范线,跨越从实验室样品到商业化产品的“死亡之谷”。在此过程中,需同步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体系和专利池,掌握未来产业竞争的战略主动。
![]()
要数量更要质量
全球化发展迎新命题
《中国汽车报》:“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出口大幅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出口国。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出口增速逐步趋缓,和大众、丰田等跨国巨头相比,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还有差距。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孙晓红: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应该表现在质量方面,包括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尤其应注重海外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中国汽车及高满意度的服务。
刘瑞:把握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格局关系,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发达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或者新兴市场,做好应对每个市场的准备,采取有针对性的全球化发展策略,谋求更好的全球化发展。
干春晖:我国汽车产业在“十五五”期间必须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双循环”,汽车行业需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要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支持自主品牌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举办国际展会、参与标准制定等方式,增强话语权,推动中国汽车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品牌输出”升级。
加快绿色转型
全产业链脱碳向新
《中国汽车报》:汽车行业是践行“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十五五”期间,如何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推进绿色转型?
付炳锋:产业链供应链是汽车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是产业健康运行的根本保障。面向“十五五”,中国汽车产业要坚定合作开放,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加快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中国汽车工业要促进“双碳”互认互信,共同推动全球汽车行业绿色发展,共建碳管理体系。
孙晓红:汽车行业的绿色转型,需从以下6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低碳设计,选用低碳材料;二是发展先进技术,实现低碳制造;三是建设低碳工厂,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单位碳排放;四是选择低碳供应链,减少供应链的碳足迹;五是尽量使用绿色电力,优化工厂运行效率;六是建立材料可循环利用的生态体系。
干春晖:行业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新空间。一方面,要巩固新能源汽车领先优势,丰富车型矩阵,覆盖多元消费群体;另一方面,要加快商用车、专用车等领域电动化转型,补齐细分市场短板。政策层面,可延续购置税减免、充电设施建设补贴等激励措施,但更需注重长效机制,如完善二手车流通体系、推动电池回收利用,释放循环经济潜力。
同时,顺应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新业态,发展共享出行、车电分离等商业模式,激发消费新动能。同时,要优化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汽车产业涉及上下游众多环节,需加强统筹协调,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重点支持零部件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突破高端材料、精密制造等瓶颈,减少外部依赖。在国际上,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同时防范化解外部风险,维护产业安全。此外,应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充电桩、换电站、氢燃料供应网络建设,消除用户焦虑,为新能源车普及创造便利条件。
实现“十五五”汽车产业目标,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顶层设计。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将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优化创新资源布局,破除体制机制壁垒,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惟有如此,才能将宏伟蓝图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