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对未来形势宏观、中观、微观的分析,以及未来的操作计划,我都写在了这三篇文里,有兴趣、还没有看的童鞋,推荐翻一翻,很多问题可能都不需要再私下付费咨询我。《》《》《》
这里聊一些体会。
一晃,疫后5年了,结合着房地产、投资以及个人的一些行动,谈一谈。
很早的时候我在本号里说,我们分析市场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看,我又说对了”,而是为了“做对”。只有你做对了,才叫真正的“略懂”、才叫真正的“知行合一”,才能赚到钱,或者是免于亏损。如果你没有做对,发文章吹再多的牛,都是失败。
今时今日的大局,对于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处于苦苦支撑前路无望的房奴,还是壮志蒿莱准备躺平的新人,都是巨大的挑战。但同时,在我看来,也深藏着不小的机遇。
首先,面对房地产这个大时代已然远去的第一个事实。
人们也许会觉得奇怪,中国行业那么多,为何我开头单说房地产。我讲过多次,中国2000年之后的房地产,是中国人过往数十年来唯一一个“不设任何门槛、可以全民参与”的资产,它让现代中国人重新又有了“产权”的概念,它是“国民资产”。这具有重要的历史性,但许多人已经淡忘了这一点。直到有一天失去房地产,我们才发现,绝大部分城市阶层其实“穷得可怜”。
走到本轮调整之前,房地产走完了20年的大周期,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周期、结构、政策、产品、行业、市场等等全方位的逆风,想一时半会儿走出来,太不现实了。
未来还有没有希望?一定有。在北上广深杭这样的城市,房地产依然存在着不小的机会,但是大部分人将没有资格再参与——未来好盘很多,好盘也都会很贵。别看现在深圳楼价跌了4成,但是一个新盘起来,你照样还是“买不起”。因为,你的收入掉下去了,同时你对前景也缺乏信心。这个情况下,你成不了“需求”。
我说房地产时代的远去,重点想强调它的两个微观影响:一是,对于大量的依靠房地产起家的人——包括不限于房地产业者、买房致富者等等,你的能力圈被毁掉了,你的技能不再被需要;二是,对于大量想靠房地产实现资产配置的人,你会发现房地产不再像以往那样是一个“完美的摇钱树”了。以往可不是,以往房地产是一个“盛放全民储蓄的蓄水池”,各行各业的人都把工作收入投入到房地产,然后都很轻松实现了资产增值,
这导致了许多许多人,一夜之间,不知道干什么,钱也不知道再放到哪里去。没有了房地产,那个蓄水池没有了。再想找一个简简单单存钱、赚钱的“国民资产”,太!难!了!
这就是过去这5年,许许多多人面临的大挑战。要么苦苦熬着,要么不知道干什么。
其次,面对T缩的长期性存在这第二个事实。
某种程度上说,T缩与房地产是一体两面的事,因为房地产占的比重巨大。但当然了,我们还是把T缩理解为,宏观经济整体不善,并且,我的判断是它会存在比较长期。
时至今日,T缩已经持续了10个季度,已然超过了1998年那一轮7个季度。这是我们需要客观面对的可怕现实。
那么,T缩会不会在短期内改善?
我认为很难。不需要讲太多的数据,简单讲两个常识性逻辑可能就明白。其一,国内的产能过剩几乎是各行各业都存在,“外卖三傻”在2025年的大战,可以说是一个极致典型。并且,如果我说T缩螺旋已经出现,相信现在不会有太多人反对,降价已经带来更多的降价。尽管已经有反内卷的政策,但想改变恐怕不容易。其二,解决产能过剩有一个好办法,出海,把东西卖到国外去。这一个现在看来,似乎更难了……如果产能出去不畅,那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构成再次T缩冲击?
这些都在验证,也都会慢慢被继续验证。嘴硬没有意义,看接下来的数据就是了。
T缩长期持续的话,对个人的微观冲击也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工资水平会下降,人会变穷。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所有的价格都下跌,劳动力的价格自然也下跌。有的行业甚惨,比如我这个媒体、自媒体行业,现在刚入行的年轻人收入还没有20年前的我高,这还搞什么?要他们还能有什么希望?二是,很可能会形成“K型市场”,也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千万不要觉得变穷是一起变穷的,结构上不一样,历史每一次都在证明:当在危机持续时,最富有的那个群体财富往往都是继续上升的——今年就是明证。某些人常常为某一时刻的“均贫富”的“理想主义”所亢奋,但到头来发现只有自己变得更穷了。
第三,重新学习和犯错。
我个人的主张与我个人的操作是:重新出发、开始犯错。
在几年前,大部分的文章就已经开始讲了:如何穿越周期。大体上都是说,不要乱动,不要乱投资,尤其不要创业,多锻炼身体,多阅读。
自然都没错,但已不足够,远远不够。那时候人在乱局,这么说都成立,但是如今你还是抱残守缺,那就是温水煮青蛙,迟早要把自己煮熟。如上,我说的两个变化,都无法在短期内扭转。那么,你是不是就打算这样默默相抗下去?
在我看来,殊为不智,需要出击的时刻早已来临。
市场永远都存在机会,哪怕是一个T缩的经济,A股今年也涨得了不得。但是能不能抓住它,最终看的是个人的能力圈。重中之重在于,你要了解自己的局限,寻找到自己适合的能力范围,或者是重建起自己的新能力圈范围,并在这个圈子里,开始慢慢学习、犯错,进而赚到钱。
我大概花了2年的时间重建能力圈,这个过程也交了学费、犯了错误,当然,也许是我幸运,犯错少一点,整体上推进还不错。
我当时做的第一件事是:我不适合A股。A股这个操作,我玩不动。所以,我退出不再参与。我只关注A股的2-3家公司,但都仍然处在非常明确的下跌周期,所以,我只保留关注,其它不参与,这不是我的能力圈。
第二件事是,我选择把目光放到更大的范围,港股、美股、黄金、白银,以及A股里面追踪纳指、标普、日经、欧洲、中韩、恒生科指的各类ETF,这些我在开头的几篇文章里分享过了。很明显,我的关注点很多很杂,但我不可能懂得那么多,我自己很清楚这一点,但即便如此,我仍要选择广泛的关注。因为,这是学习的第一步。我个人的理念从来都是“集中投资”,所以,在未来我一定会慢慢的收缩。但在此之前,这个“交学费”的过程需要经历。
第三件事是,“先买再研究”。要说完全不懂,也不尽然,多年的积累我还是懂一点。在每一个我在关注的资产类别上,我都是都先买上一点,我不会想着研究到“万无一失”,我只给自己设下:两思,绝不三思。先买了,然后再慢慢研究,你有钱投进去,自然就上心去研究了。否则,看来看去,最终一毛钱不投,你的研究都会是表面文章。一定会出错,买高买错,在所难免。把这些理解为交学费,就好了。
第四件事是,要战略坚定。未来我相信,摆在我面前的一定会有很多、很大的雷,我也可能会犯下更多的错。世界的局势在发生剧变,未来的能见度越来越低,个人在其中如同蝼蚁,能做的不多。但是,它不能成为个人不行动的借口。当你决定做一件事,就不要首鼠两端,坚定的推进个几年再说。一个战略性的决策,对或错,常常都要五年后回首才能知道。
这个过程我已整整持续了接近2年的时间,过去这两年里,经历了去年8月的AI泡沫质疑、今年年初的Deepseek冲击、关税战、空袭伊朗等等、等等,以及到现在的AI泡沫再次质疑……每一次都是事后看小菜一碟,但在事前、事中,都是惊心动魄。
整个过程,可以说是极其宝贵的一课,学到老多了。它给我带来的一个重大的体会是:你可以更加乐观的看待和面对这个世界,哪怕它有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为,你在这样的不确定中都可以发现机会,还有什么好怕的。
人生到了40多岁,反而心态慢了下来,很多事已经看开了,知道这世上钱是永远赚不完的,知道有些钱你赚不到,知道你需要把那些属于自己的钱赚到就好。
没有白走的路,停下来的风险反而更大,停下来又止不住的怨天尤人,那就是在内耗自己。
楼市、股市交流,加微信号budao2000私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