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杨振宁,兼谈诺奖之酸
17日晚饭局中,大约七点左右,友人发来某群聊天截图,意指杨振宁去世。我看了一下时间大约18点左右。时隔一个小时,媒体上还没有消息,大概率还在施救或者相关人员商讨正式发布时间。
大人物去世,会对活着的人的利益造成一些影响,所以发布逝世消息的时间点也是经过周密思考和慎重选择的。果不其然,18日中午12点,媒体上就有消息了,享年103岁零17天。查了一下,应该是第二长寿诺奖得主。(第一长寿应该是意大利生物学家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享年103岁8月8天)
杨振宁先生是科学界的巍巍山斗,一生致力于探求宇宙至理的诗篇。与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了物理学的基础观念,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构筑了当代物理学,其思想之深邃,影响之深远,至今仍引领着人类对物质世界基本结构的探索,更重塑了我们对宇宙和谐与对称之美的理解。
![]()
杨振宁先生不仅以其无与伦比的科学成就光耀后世,他更是一位深情的游子,一位文化的使者。他将毕生所学与热忱倾注于故土,以耄耋之年仍奔走于讲台,春风化雨,育英哺华,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与人才培养燃尽了最后的光与热。他联通了中国与世界科学的前沿,激励了无数后辈学子踏上追寻真理的征程。
他的去世恰逢诺贝尔奖颁发季,中国再次与诺贝尔奖无缘。面对邻国又有斩获,中国人难免有酸葡萄心理。自2001年“50年30个诺奖”计划提出以来,日本在科研领域厚积薄发的成果。从2000年至今,日本平均每年斩获1项诺奖,远超同期中国的2项(仅屠呦呦和莫言),成为亚洲当之无愧的诺奖 “超级工厂”。
当然友人会反驳,中国几十年的科技成果有目共睹,区区诺贝尔奖哪有资格成为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的评判标准?中国人民为什么要跪拜在那个充满西方偏见的诺贝尔奖?不要诺贝尔奖,中国人民一样可以活得好好的。甚至以拿诺奖的人数来推导诺奖的评奖倾向,这种屁股决定脑袋的言论充分暴露了国人酸葡萄的心理。
诺奖虽然不是科技进步的唯一标准,但一定是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之一。我国历来重视,并对获奖者给予充分尊重和褒奖。杨振宁和李政道时,无论中国领导人,还是全球华人,不但没有人说“这是西方的偏见”,更没有人骂杨振宁李政道是“汉奸”(他们后来都加入美国国籍),相反,几乎所有人都为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而自豪!为什么?因为他们向世界证明,中国人的智力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真正的文化自信科技自信大国自信,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面对不足,发愤图强,比学赶超。不管哪个国家的科学家,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追求科学真理不存在“中国的真理”和“西方的真理”的说法,这才是应该有的全球视野。
可惜,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除了屠呦呦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奖之外,到目前还没有更多的突破。中国为什么不能获得更多的诺贝尔奖?我们的基础科研和科研评价体系是不是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不是存在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的问题?
有人会说,中国科研真正兴起才三四十年,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但是很多诺奖得主年纪也只是三四十岁左右,按道理我们也该多出诺奖了。上述原因是不是值得我们勇敢面对。
我做为基础教育的教师,认为当下的教育体制确实不利于我们培养诺奖得主。
中国基础教育长期以应试为导向,过多强调教育的短期功利主义,过度强调知识灌输与标准答案,压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教育成为人们追求利益变相的途径。课程设置注重解题技巧训练,却弱化了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培养。课堂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自主提问与深度思辨的空间,导致创新内驱力不足。重视理科教育,忽视文科教育,尤其在文科领域的教育缺乏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即便想要在自然学科方面拿诺奖,也必须重视文科教育,真正的科研创新一定是文理并重,双脚并行的。
同时,教育评价体系单一,高考分数成为核心指挥棒,使得学生过早陷入重复性训练,牺牲了跨学科视野与长期科研兴趣的积累。对“标准路径”的追求也削弱了挑战权威的勇气与另辟蹊径的创造力。这种模式虽能产出高分考生,却难以孕育甘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的顶尖科研人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