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LEE (李神韵)
人体工程学研究院研究员、北美人体工程学研究院院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与金融策略研究生毕业
今天咱们要聊堪称“把自然玩明白”的典范——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衢州体育公园。要是让古代风水先生穿越到这里,大概率会捋着胡须连连点头:“此乃藏风聚气、天人合一的风水宝地!”而从现代人体工程学的角度看,它更是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玩出了新高度。接下来,咱们就从中国传统风水智慧出发,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扒一扒这座“消失的建筑群”里藏着的大学问。
![]()
一、风水视角下的“藏风聚气”:建筑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一)“覆土成丘”:藏势纳气的现代演绎
传统风水讲究“山环水抱,藏风聚气”,认为地势的起伏能引导气流,形成有利于人的能量场。衢州体育公园最惊艳的操作,就是把3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埋”进了地下,地面上只留下连绵起伏的“小山丘”。这波操作可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从风水角度看,简直是对传统“藏势”理念的神还原。
古代风水师选址时,偏爱地势舒缓、藏而不露的区域,认为这样的地形能避免气流直冲,让“生气”在区域内回旋积聚。衢州体育公园的覆土设计,恰好模拟了自然山丘的形态,打破了传统体育场馆棱角分明、气势逼人的“冲煞”感。那些看似随意隆起的“山丘”,实则形成了天然的气口引导装置:冬季时,连绵的地形能阻挡寒冷的北风,减少建筑能耗;夏季时,山丘间的缝隙又能引导南风穿流而过,带来自然凉意。这种与自然地形的深度融合,既符合风水“顺势而为”的核心思想,又完美诠释了“藏风聚气”的科学内涵。
更妙的是,覆土设计还解决了传统大型建筑“气场过强”的问题。在风水理论中,过于高大、突兀的建筑会形成“孤峰煞”,不仅破坏周边景观的协调性,还可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迫感。衢州体育公园用“隐身”的方式,让建筑回归自然的怀抱,既保持了自身的功能性,又与周边环境形成了和谐的气场互动,这波“以柔克刚”的操作,连古代风水大师看了都得夸一句“后生可畏”。
(二)“镜湖步道”:山环水抱的活力循环
风水术中,“水”是“气”的载体,象征着财富与活力,优质的水景设计能让区域内的“生气”循环流动。衢州体育公园的中央镜湖,正是这样一处点睛之笔。从风水布局上看,镜湖位于建筑群的核心区域,与周边的“山丘”形成了“山环水抱”的经典格局。平静的湖面不仅能反射天光云影,让整个公园的景观层次更加丰富,还能调节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为人们营造出舒适的休憩环境。
而那些蜿蜒曲折的白色步道和自行车道,在风水里则有着“引气”的妙用。传统风水讲究“曲则有情”,直线的道路会让气流快速流失,而曲线则能引导气流缓慢流动,延长“生气”在区域内的停留时间。衢州体育公园的步道没有采用生硬的直线设计,而是顺着地形自然蜿蜒,既方便了人们在不同区域间穿梭,又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气脉”循环系统。人们漫步或骑行在步道上,既能感受到自然的静谧,又能在运动中汲取环境的“活力之气”,这正是风水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更值得一提的是,步道的覆土设计还实现了雨水的收集、蓄存和利用。在风水理论中,“水为财”,雨水的合理利用不仅象征着“聚财”,更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尊重与循环利用。这种将生态功能与风水理念相结合的设计,让现代建筑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智慧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
(三)“光冕罩顶”:纳光引气的智慧结晶
体育场顶部的“光冕”风雨罩,绝对是衢州体育公园的颜值担当。这个由9个落点支撑、最大跨度达95米的透光膜结构,从空中看就像一朵漂浮的云朵,既轻盈又梦幻。从风水角度看,这个设计蕴含着“纳光引气”的深刻内涵。
传统风水非常注重建筑的采光与通风,认为充足的自然光不仅能让室内环境更加明亮,还能驱散阴暗湿气,带来“阳气”。“光冕”风雨罩采用透光膜材料,既能遮阳避雨,又能让柔和的自然光均匀地洒在看台上,避免了传统体育场因封闭结构导致的采光不足问题。这种设计不仅符合风水“向阳而生”的理念,还能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同时,“光冕”的大跨度设计也保证了良好的通风效果。在风水理论中,通风顺畅能让室内外的“气”相互流通,保持环境的清新活力。“光冕”与看台之间形成的开阔空间,为空气对流提供了充足的通道,即使在观众满座的情况下,也能有效改善场内的空气质量,让人们在观看赛事或进行运动时,始终保持身心舒适。这种将功能与风水智慧完美融合的设计,不得不让人感叹现代建筑师的巧思。
二、人体工程学视角:以人为本的舒适革命
(一)环境适配:让身体与自然无缝衔接
人体工程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建筑设计要符合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让人在环境中获得最佳的舒适体验。衢州体育公园的设计,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一理念。
首先是温度调节。覆土建筑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其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土壤的热传导系数较低,能有效阻挡外界温度的剧烈变化,让建筑内部的温度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夏季时,土壤能吸收热量,降低室内温度;冬季时,土壤又能释放储存的热量,提高室内温度。这种自然调节的方式,不仅减少了空调系统的使用,还能让人们在运动或休憩时,避免因温度过高或过低带来的不适感,完美契合了人体工程学中“环境温度与人体舒适度匹配”的原则。
其次是视觉体验。体育场的看台座椅采用了五种渐变的绿色,灵感来自“从树叶空隙照进来的阳光”。这种色彩设计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人体工程学中的视觉心理学原理。绿色是最能让人感到放松和舒适的颜色,能有效缓解视觉疲劳和心理压力。在观看激烈的体育赛事时,渐变的绿色座椅能中和赛事的紧张感,让观众的身心得到舒缓。同时,绿色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了统一的视觉整体,让人们在建筑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减少了人工环境带来的疏离感。
![]()
(二)空间设计:兼顾功能与心理需求
衢州体育公园的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实现了功能性与舒适性的完美平衡。传统体育场馆往往过于强调竞技功能,忽略了日常休闲的需求,导致场馆在非赛事期间利用率低下。而衢州体育公园打破了这一局限,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竞技场所与科技馆、少年宫、室外训练场等休闲娱乐设施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公共空间。
从人体工程学角度看,这种多元化的空间布局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无论是热爱运动的年轻人、带孩子游玩的家长,还是喜欢安静休憩的老年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区域。同时,公园内开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植被,能有效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拥挤感和压抑感,满足人们对自然空间的心理需求。
此外,木纹清水混凝土的大量使用,也体现了人体工程学对材质舒适度的追求。这种材质的表面温暖而质朴,与传统体育场馆冰冷的金属和玻璃材质形成了鲜明对比。触摸时的温润质感、视觉上的自然纹理,都能让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减少了现代建筑材质带来的冷漠感。同时,木纹清水混凝土的声学性能优良,能有效吸收噪音,改善室内外的声学环境,让人们在运动或交流时,避免受到噪音的干扰,获得更好的体验。
(三)动线规划:符合人体行为习惯
人体工程学强调建筑的动线设计要符合人体的行为习惯,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高效。衢州体育公园的动线规划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蜿蜒的步道和自行车道不仅连接了各个功能区域,还根据人们的步行速度和运动习惯,设置了合理的坡度和弯道。步道的宽度经过精确计算,既能满足多人并行的需求,又不会显得过于空旷浪费空间。
同时,公园内的标识系统清晰明了,能帮助人们快速找到目的地,减少迷路的可能性。这种人性化的动线设计,不仅提高了公园的使用效率,还能让人们在行走过程中感受到舒适和便捷,避免了因动线混乱带来的烦躁情绪。此外,步道和自行车道的设计还鼓励人们采用绿色出行方式,符合现代健康生活的理念,让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三、中国智慧的当代回响:天人合一的完美实践
衢州体育公园的设计,看似是现代建筑技术的创新,实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智慧的土壤。从风水术中的“藏风聚气”“山环水抱”,到人体工程学中的“以人为本”“环境适配”,这座建筑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智慧完美融合,诠释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智慧始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建筑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非对抗自然。衢州体育公园的覆土设计、水景布局、采光通风等,都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没有采用传统体育场馆那种“征服自然”的设计思路,而是选择“融入自然”,让建筑成为自然的延伸,让人们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同时,这座建筑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中“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它既没有牺牲建筑的功能性去追求自然景观的极致,也没有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而破坏自然环境,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种“适度”的设计理念,不仅让衢州体育公园成为了一座实用的体育场馆,更成为了一座能让人心灵得到休憩的精神栖息地。
![]()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衢州体育公园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将传统风水智慧与现代人体工程学相结合,打造出既符合自然规律,又满足人体需求的建筑空间。这座建筑不仅是对传统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未来城市建筑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引领。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一定要亲自走进这座体育公园。当你漫步在覆土的山丘上,骑行在蜿蜒的步道上,感受着阳光透过“光冕”洒下的温柔,聆听着镜湖的潺潺水声,你一定会深刻体会到那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舒适与惬意。这,就是中国智慧的力量,也是建筑设计的最高追求。
![]()
《假如历史可以这样》——李神韵 MAX LEE(台湾人类智库出版社)
内容简介
《假如历史可以这样》是作家MAX LEE李神韵 在17岁时创作的一部历史推演类通俗读物,由中国台湾人类智库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大胆假设和逻辑推演,探讨如果某些关键历史事件走向不同,世界可能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如果……会怎样?”的历史想象空间。例如:
- “如果郑成功未能收复台湾,东亚格局会如何变化?”
- “如果甲午战争清朝获胜,近代中国命运是否会被改写?”
这些假设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真实历史背景进行合理推演,旨在让读者重新思考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书中可能涉及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台湾地区的历史视角,但整体风格偏向趣味性,而非严肃学术论述。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