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志杰
1937年秋,老舍应校长刘世传之邀,重返齐鲁大学出任国文系主任。不料“七七事变”爆发,战火迅速蔓延。在组织战事服务、坚持教学一段时间后,因学校内迁决定,老舍仓促离济,其第二次齐鲁大学执教生涯不足百日便告终结。这匆忙百天,成为老舍与齐大、与济南深刻却短暂的一段缘分。
归去来兮别三年
1934年7月,在齐鲁大学做了四年教授的舒舍予(老舍)先生辞去教职,8月19日从济南乘坐津浦铁路客运列车到南京、上海,考察专事写作的可能性。据老舍写于1935年的自述:“我在去年7月中辞去齐大的教职,8月跑到上海。我不是去逛,而是想看看,能不能不再教书而专以写作挣饭吃。我早就想不再教书。在上海住了十几天,我心中凉下去,虽然天气是那么热。为什么心凉?兜底儿一句话:专仗着写东西吃不上饭。”
老舍在上海见了茅盾,访问了《良友》编辑部,与赵家璧、马国亮、郑伯奇等人会面,然后返回济南,9月中旬离校赴山东大学中文系任讲师,后被聘任为教授。关于老舍离开齐大的原因有几个版本,其实,稍作分析就知这些说法纯属臆测。还是老舍自己所言,他就是想“不再教书而专以写作挣饭吃”,在上海、南京转了一圈,发现“专仗着写东西吃不上饭”,于是,再次拿起教鞭,接受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之邀担任中文系讲师。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到山大两年后,老舍辞去教职,在家专门写作,成就斐然,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就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
![]()
1936年夏,山大换了校长,赵太侔辞职,林济青受教育部调遣出任山东大学代理校长。同时跟随赵太侔离校的还有不少教师,他们是为了抗议政府对学潮的强硬态度,联合向当局施压,老舍也去职离校。林济青接掌山大代理校长之后,即刻登门聘请老舍出任中文系主任。据山大教授萧涤非回忆:“1936年,山大换校长,赵太侔下台,由齐鲁大学校长(代理校长)林某(林济青)接充,中文系解聘的解聘,几乎全走光了。林某……曾三顾茅庐,都遭到老舍的拒绝,明摆着每月300元的教授薪金不要,宁可单靠写稿过活,也要和朋友们共进退,真是好样的。”老舍说:“在山大教过两年书之后,学校闹了风潮,我便随着许多位同事辞了职。这回,我既不想到上海去看看风向,也没同任何人商议,便决定在青岛住下去,专凭写作的收入过日子。”
老舍“专凭写作的收入过日子”的日子持续了年余,1937年6月,经齐鲁大学校长刘世传邀请,老舍与齐大再次走到一起,秋季开学即赴校。“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写作的老舍感到时局的严峻:“卢沟桥事变初起,我们在青岛,正赶写《病夫》——《宇宙风》特约长篇,议定于9月中刊露。街巷中喊卖号外,自午及夜半,而所载电讯,仅三言两语,至为恼人!一闻呼唤,小儿女争来扯手:‘爸!号外!’平均每日写两千字,每因买号外打断思路。至7月15日,号外不可再见,往往步行七八里,遍索卖报童子而无所得……老母尚在北平,久无信示,内人又病,心绪极劣。时在青朋友纷纷送眷属至远方,每来辞行,必嘱早作离青之计。概一旦有事,则敌舰定封锁海口,我方必拆毁胶济路,青岛成死地矣。家在故乡,已无可归,内人身重,又难行旅,乃力自镇定,以写作摈扰,文字之劣,在意料中。”
然而,战事逼人,1937年8月13日,老舍只身一人先行回到离别三年的济南,为家人后续过来做准备。
重拾教鞭并出任国文系主任
“早到济,沪战发。心极不安,沪战突然爆发,青岛或亦难免风波,家中无男人,若遭遇事变……”到济南的第二天,老舍在齐大找好房舍,急电好友,送眷来济。翌日,家人到济,“妻小以15日晨来,车上至为拥挤。下车后,大雨;妻疲极,急送入医院。复冒雨送儿女至敬环处暂住。小儿频呼‘回家’,甚惨。”老舍在写给友人陶亢德的一封信中说:“弟以13日来济,携物不多,预料内人能届满月,再回去接眷运物也。乃14日即有事变,急电友促妻来。她产后也恰14日,无力操作收拾,除衣被外尽放弃,损失特重。到济,她入医院静养,我住学校,小济等住友家。旋小济亦病,入院,一家数地,杯碗兼无。大雨时行,不得出屋,真急杀人也!北平复无信,老亲至友,生死不明,寝寐不安!稍晴,乃入市置买零物,略略成家。青岛虽仍僵持,亦不敢冒险回去取物,不知何时即开火也……济南尚平静,一时亦不至有兵灾,唯郊外水漫及城,青菜稻田皆没,而一旦东线有事,难逃空袭也。”
这期间,老舍一家暂住齐大校内的老东村平房里。8月28日,胡絜青和舒济出院,老舍记:“妻女出院,觅小房,暂成家。复电在青至友,托送器物……家小既团圆,我始得匀出工夫,看访故人,多数友人已将妻女送往乡间……沪战极烈,我的稿费停止,搬家买物看病雇车等又费去300元,遂决定不再动迁。深盼学校能开课,有些事作,免生闲愁,果能如此,还足以傲友辈也。”
自1934年7月老舍辞职,齐鲁大学发生很多变化,一个是校长在经历了几任轮换之后,终于在1935年经学校董事会同意聘任刘世传为校长。刘世传,山东蓬莱人,1914年入齐大文理学院,毕业后在济南青年会做了4年干事,后赴美留学,先后攻读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国际法博士,又到欧洲游学半年。回国后,任教于沈阳东北大学和由著名爱国人士蔡公时创办的私立北平民国大学,被称为北京十大教育家之一。刘世传到任一年后,齐大基本走上正轨,到1936年秋,学校注册学生达到567名,创历史之最。离开齐大的老舍,一直关注着学校的点滴动态,对于这位尚未谋面的刘校长,他持有好感。
![]()
老舍离开齐大的第二年,文理学院院长林济青辞任。差不多同一时间,老舍在齐大文学院包括国学研究所的几位同事先后离职。他的邻居、加拿大籍著名考古学家明义士于1936年回加拿大省亲,原定1937年暑期返回,因“七七事变”,不得不推迟归期。老舍与明义士在济南同住南新街,因为兴趣爱好一致,两个人很是谈得来,老舍有新作品总是让明义士先读,恳请其提出宝贵意见,明义士也不客气,只要有自己的看法总是毫不掩饰,一五一十说个清楚。明义士说得有道理,老舍从不惜字,该修改的修改,该删的绝不留一个字。后毁于日军战火中的长篇小说《大明湖》,明义士和历史学家张维华是看过原稿的为数不多的几位读者之一。明义士是考古学家,也是著名收藏家,只要有新的收获,就毫不吝啬地把老舍喊到家中一起欣赏。老舍重返齐大之后,明义士的助手曾毅公一直留在国学研究所,老舍不止一次向曾毅公询问明义士的归期,并请曾毅公转达他的意愿,请其尽快返校,再做邻居。遗憾的是,不仅明义士未能重返齐大,老舍也困于战事,无法安心教学。
1937年秋季开学之后,学校公告,文学院国文系新聘舒舍予(老舍)和张维思两位先生入职,使国文系实力得到增强。不久,国文系主任郝立权辞职,校长聘任老舍继任。“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学校成立战事服务队,校长刘世传兼任队长,老舍等人被聘为顾问。短短的时间里,老舍为齐大还是做了不少有意义的事的。
卢沟桥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对于国立大学、中学提出内迁建议,对于像齐鲁大学这类私立大学,没有明确要求。但在齐大校园内,出现内迁和留守两大派别。老舍属于大多数教师认同的内迁派,对于战局的分析,他有着独到之处。他说:“在这生死关头,真正爱国的人必须认清我们的长处,同时也必须承认我们的弱点。不知自家所长便失去自信,不承认自家所短便吃死亏:我们现在是既要坚决自信必胜,还要有过必改,这才是求生之道。”教育部建议齐大迁往陕西省西安市以西80公里的武功县,恰在此时,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来电邀请齐大医学院迁至华西坝,与之同校办学。在征询师生意见后,学校决定医学院先行迁往成都,在落实校舍之后,其他学院陆续内迁。到11月6日,学生基本走光了。
11月15日晚,老舍匆匆告别妻子儿女,告别心爱的齐大校园,匆忙结束第二次执教齐鲁大学不足百天的短暂时光。就在当天晚上,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被炸毁,津浦铁路中断。不久,日本军队占领济南。
舍不下齐大校园和济南老友
老舍在《老舍选集·自序》中说:“我的职业虽使我老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转,可是我的朋友并不都是教授与学者,打拳的,卖唱的,洋车夫,也是我的朋友……他们帮我的忙,我也帮他们的忙。他们来给我祝寿,我也去给他们贺喜,当他们生娃娃或娶媳妇的时节。这样,我理会了他们的心态,而不是仅仅知道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老舍已经把自己当成地道的济南人,在这里,他有很多好朋友。有说相声的两个老师吴景春、吴景松哥俩儿,他俩就在趵突泉边的劝业商场搭台说相声,老舍只要有空必去捧场,很多幽默笑话都成为老舍笔下的作品素材,他们也成为至交好友。老舍还有一位武术老师马永魁,1934年老舍准备辞去齐大教授时,专门送给马师傅一把折扇,上边有老舍亲笔写下的他跟马师傅习武的经过。折扇的另一面是著名画家关友声所绘山水,关友声与老舍为好友,两人之间往来颇多,老舍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两位画家》,而这两位画家就是关友声和关松坪兄弟二人。关友声和济南另一位画家桑子中出版画集,老舍亲自为《关友声画集》和《桑子中画集》写序。
从踏入齐大第一天起,老舍就喜欢上了这个像公园一样的大学校园。一天,他和学生在校园里散步,欣赏栽种的花、树和美丽的建筑,一首发自肺腑的诗脱口而出:
一片闲情诗境里,柳风淡淡柝声凉。
山腰月少青松黑,篱畔光多玉李黄。
心静渐知春似海,花深每觉影生香。
何时买得田千顷,遍种梧桐与海棠。
老舍离济不久,齐鲁大学远迁西南内陆的成都,直到抗战胜利。一直眷恋着济南和齐大的老舍,其间虽有“三进”齐大的消息,却终未成行。
(作者为媒体从业者、高级记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