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载于《大正藏》,初由景净译出,后经唐代般若三藏重译为十卷。经中系统阐述护持国界与菩萨所修六度,强调以般若统摄诸法。唐代宗制序推为“众法之津梁”,足见其于汉传佛教中地位崇高。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第四卷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第五品 布施波罗蜜多品
这时,佛薄伽梵(佛陀的尊称)在大众中如狮子吼般威严宣说佛法,详细讲完五种发起“菩提心”(求佛觉悟的心愿)的方法后。当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即弥勒菩萨)与无量无数、百千俱胝(极多数量)的大菩萨摩诃萨(大菩萨)聚集在此,以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为领袖——这些菩萨都已圆满修成“六种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外,还有无数大阿罗汉(断尽烦恼的圣者),他们已除尽一切烦恼“漏习”,完成修行大业,卸下生死重担,梵行(清净修行)无染;另有无数俱胝、百千万亿那庾多(均为极多数量词)的天、龙、阿苏罗(阿修罗,好斗之神)、乾闼婆(香神)、迦噜罗(金翅鸟)、紧捺罗(歌神)、摩怙洛迦(大蟒神)、药叉(夜叉,护法或恶神)、罗刹(恶鬼)、鸠畔茶(瓮形鬼)、薜荔多(饿鬼)、毗舍遮(啖人精气鬼)、人非人(似人非人的众生)等,都来听闻佛法。
这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整理好衣服,袒露右肩(佛教行礼礼仪),长跪在地,双手合十,怀着恭敬之心对佛说道:“世尊已经讲过大乘菩萨修行时不后退的‘不退转心’,那么菩萨摩诃萨要修习哪些法门,才能被称为‘菩萨摩诃萨’呢?恳请世尊详细解说。”
这时,薄伽梵告诉慈氏菩萨摩诃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清净无染的心归依佛、法、僧三宝,发起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佛的圆满觉悟)的心愿,并且达到不退转的境界,就能被称为‘菩萨’;能生在我佛法门中,进一步修持大乘,便称得上‘摩诃萨’(大菩萨)。这样的菩萨,会成为如恒河沙般众多诸佛菩萨的‘法子’(传承佛法的弟子),成为一切众生的‘法父母’(以佛法救护滋养众生的依靠),身上环绕着超过百千个太阳的福德光芒,庄严无比。”
这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又对佛说道:“世尊!这些菩萨摩诃萨,该远离什么、亲近什么?该以谁为修行伴侣?该先做什么事?修行时该如何安住身心?如何降伏自己的妄心?如何摄持(守护)自己的身口意?依靠谁的力量,能快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这时,佛薄伽梵告诉慈氏菩萨摩诃萨:“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引导五道(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众生,将他们安置到无上正等菩提的境界中。要远离外道的邪门教法和会误导众生的‘恶知识’(指不能引导人向善的导师),应当亲近那些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且精通大乘佛法的人,以他们为修行伴侣。
对自己,要听闻正法后勤奋诵持,常安住在这六种波罗蜜多中精进修行;降伏自己的妄心,守护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境迷惑)。依靠这样的力量,就能快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这样的人,就是菩萨摩诃萨。
什么是六种波罗蜜多呢?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便是六种波罗蜜多。那为什么要先讲‘檀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多)呢?”
佛接着告诉慈氏:“我现在为你详细解说。在六种波罗蜜多里,布施是最容易修持的,所以先来讲它。就像世间做事情,容易做的会先动手,所以先讲布施波罗蜜多。
一切众生,没有谁不能行布施的——哪怕是药叉、罗刹(佛教中或为护法、或为恶神),或是狮子、老虎、豺狼,甚至是地狱的狱卒、屠宰牲畜的屠夫——这些在众生中极为残暴的存在,也能放下吝啬,做布施的事。他们的布施是什么呢?比如母兽养育幼崽,怀着慈爱心哺乳喂养。这些众生虽然不懂‘布施能得福报’的道理,但凭着怜爱之心,让幼崽获得气色、力量、寿命与安乐,脱离饥渴之苦,这也算是布施。
正因如此,在六种波罗蜜多中,要先讲檀波罗蜜。再比如,所有贫穷的众生,受饥寒逼迫、衣衫褴褛,身心不得安宁,又怎能去做各种修行或事业呢?若给他们衣食,让他们获得安乐,之后他们才能开展各种善业。
菩萨摩诃萨也是这样:看到众生被贫穷逼迫,没法发起求佛的无上信心、修持大乘的各种善业,就先布施衣服、饮食、房舍、卧具、治病的药物,让众生心生安乐,之后再引导他们发起无上正等觉心,修持大乘的各种善业。
所以说,六种波罗蜜多如同通往解脱彼岸的路,布施就是这条路的门户;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中,布施也是首要的。就像大地承载一切万物,让它们生长,正因如此,要先讲布施波罗蜜多。
前面说的药叉、罗刹等众生,虽然不懂什么是‘福田’(能生福报的对象)、什么不是福田,却凭着爱念哺乳幼崽,来世就能投生为人,拥有丰富的财物,想要什么都不缺乏。靠着这种布施的习气,他们投生的地方,永远远离吝啬,能布施一切,消除众生的贫穷困苦。
为什么呢?各位菩萨摩诃萨,为了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会先修持布施波罗蜜多。有求乞的人来,都会布施给他们,不会皱眉头,也不会用不善的眼神看待,更不会怀着愤怒怨恨的心布施;无论自己有什么,都会施予,不会迟疑,不生吝啬。
就算是自己珍爱的物品——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甚至国城、妻子、奴婢、仆役、大象、马匹、七种珍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也不吝啬,随求随施,哪怕一念之间也不后悔。若是对布施产生疑惑,要知道这是魔王在作祟。为什么?魔王波旬会化作财宝,让人产生吝啬心,用这种手段扰乱我们的心意,成为证得大菩提(佛果)的障碍。所以,绝不能吝啬。
要这样思考:对一切珍宝财物的爱恋之心,都该舍弃。”
这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对佛说道:“世尊!若所有珍爱的财宝都该布施,不生吝啬,那菩萨摩诃萨若是成为转轮王(统御四天下的圣王),拥有七种珍宝、千位王子围绕,又该如何布施呢?比如细小的草木长在溪涧边,遇到天降暴雨,大水泛滥,就会被冲得一干二净。转轮王沉迷五欲(财、色、名、食、睡)享乐,威猛自在,千位王子随身相伴,恐怕连菩提心都会被这享乐冲散,又怎么修持布施呢?正因如此,要舍弃这些实在太难了。”
这时,薄伽梵告诉慈氏菩萨摩诃萨:“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投生的地方,往往富贵双全、财宝充足,这是符合佛法法理的。若是成为转轮王,应当做两种思考:
第一种思考:回想过去诸佛所做的艰难修行,以及诸佛菩萨留下的教法。转轮王享受的五欲之乐,都是从虚妄的分别心产生的,就像一场虚幻的梦境。转轮王若是对五欲境界不生分别、不执着,又怎能障碍菩提心呢?
第二种思考:我要把一切众生都引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安乐之地。就像过去如恒河沙般众多的诸佛如来,能舍弃本该舍不得的一切(包括王位、亲人),我也发誓要这样舍弃——为了清除吝啬的污垢,发起这样的心愿:‘愿从今生直到成佛,我发誓把这具身体献给法界一切众生;我所修的福报,无论多少,都愿与一切众生共享,回向给无上正等菩提。’
这样看来,我过去舍弃的身命(为修行舍身),堆积起来像妙高山(须弥山,佛教中的大山)一样高;而我现在这具身体,不过像芥子般微小。连身命都能舍弃,何况是珍宝财物呢?
若是菩萨积累了很多珍宝却不行布施,就像白象在恒河里洗净身体后,又用鼻子吸起粪土灰尘,把全身弄脏。我用福德的净水洗净身心,让自己庄严清洁,不该因吝啬爱惜财宝,再把自己‘弄脏’(沾染吝啬的罪垢)。”
慈氏!你要知道,菩萨应当这样思考:“要是有人来求我的皮肤,我就剥下来给他,心中不生嗔恨,还欢喜地施予;要是求我的头颅、血肉、骨髓,也都能毫不犹豫地布施。”
正因如此,菩萨摩诃萨为了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不舍弃生死(不独自入涅槃),始终在世间救度众生。还要这样想:“我现在这具身体,过去没有来处,未来也没有去处——不过是父母阴阳结合,由不净的种子形成;在母亲污秽的胎中生长,住在生脏(胃)、熟脏(肠)之间。就像种树,枝叶茂盛、开花结果,我这身体也是如此:以痛苦为枝,以忧悲为叶,以欺诳为花,以愚痴为根;嗔恨的‘罗刹’(恶鬼)住在这棵‘身体之树’里,恶业化作的虎豹、豺狼、狮子等猛兽,又围绕着这棵树。
我不过是暂时在这棵树下休息,为什么要爱惜这棵‘有毒的树’呢?这具身体本没有‘自我’,也没有‘属于自我’的东西;就算有,我也要舍弃,愿献给众生,随他们所需取用,始终不吝啬。
为什么?因为我已经舍弃了这具身体,不求回报,不求他人感恩,不执着于任何事物。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具有毒的身体,被三种恶法缠绕:一是污秽不净(身体由不净物构成),二是充满痛苦(生老病死等苦),三是毫无恩德(只会带来烦恼痛苦,不能真正利益自己)。
若是有人能从这‘罗刹、恶兽’(比喻烦恼恶业)围绕的困境中救拔我的身体,这人对我有大恩,给我带来大利益。我对这样的人常怀感恩,又怎会吝惜这具身体呢?
再说这大地之上,所有的园林、草木、药材,它们的根、芽、枝、叶、花、果,只要能食用或携带,若是用利斧砍下草木,把枝叶花果分给他人,就能利益无量众生。可大地不会想着:‘众生吃了我的枝叶花果,治好了病’——这无情的大地尚且不生分别,能利益一切众生,何况我这具‘有情之身’,怎能不利益他人、不行布施,反而对求乞的人起傲慢心,轻视辱骂呢?”
菩萨还要从内外两方面观察自己的身体:
先观察内在的身体:眼睛是“我”吗?是“属于我的”吗?若不是,为什么要吝啬?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也是如此,全面观察后就会发现,没有“自我”,也没有“属于自我”的东西。
再观察外在的身体相关之物:颜色(视觉所见)是“我”吗?是“属于我的”吗?声音、香气、味道、触觉也是如此。从内外两方面全面观察,都没有“我”的存在;既然没有“我”,又为什么要吝啬,不肯布施呢?
应当坚定地这样思考:“愿尽快把这具身体献给一切众生。为什么?因为这身体无常变化,刹那生灭,本就没有真实的存在。”
这时,世尊用偈颂(诗歌体佛法)说道:
“若他逼舍身命财,制不自由无利益,(如果是在他人强迫之下失去身命或财物,自己无法做主,这种舍弃并无功德利益,)
如是知已谛思惟,开心自施为最胜。(明白这个道理后,应当深入思惟,唯有心甘情愿、主动布施,才是最殊胜的行为。)
迷人若悟梦幻法,内外皆舍无所著,(若愚痴之人能真正领悟万法如梦如幻的真相,便会将身外之物与内在执著一并舍离,毫无贪恋,)
如是布施等虚空,无我无受为最胜。(这样的布施如同虚空般广大无边,不执著于“我”在施舍,也不执著于“谁”在接受,这才是最究竟、最上等的布施。)”
“此外,慈氏!若菩萨摩诃萨修持大乘,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修持空性之法。通过观想空性,心得自在,能在如恒河沙般众多的佛前获得授记,心不退转,行布施时不觉得辛苦。
布施如同利刀,能破除吝啬这只‘贼’——吝啬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菩萨对布施不生执着,为什么?菩萨摩诃萨虽然还有烦恼,却是为了利益众生才生起的方便烦恼,这些烦恼不会成为过失,因为菩萨能随愿投生,利益众生。
菩萨的身、口、意三业,安住在无需刻意努力的自在境界中,清净无染;善于调伏五根,从不放逸;能广泛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能通达胜义谛(真理实相)与世俗谛(世间现象);用正定的净水洗涤吝啬的污垢,除垢后就能自在布施;宣说大乘法,福德光芒如同太阳普照,破除一切黑暗;说法的声音能消除众生内心的昏沉迷茫。”
慈氏菩萨摩诃萨对佛说道:“世尊!为什么要先阐明法布施呢?”
佛告诉慈氏菩萨摩诃萨:“这法布施,有三件事胜过财布施:
第一件:财布施总有耗尽的时候,法布施却能不断增长,永远不会穷尽——从这一点比较,法布施胜过财布施。
第二件:接受财布施的人,只能得到当下的利益;接受法布施的人,当下与未来都能得到利益,这利益会在无量世中一直跟随,没人能夺走,直到证得无上正等菩提,都不会离开。
第三件:财布施中,施予者能获得福报,接受者却未必能得到长远利益;法布施则能让施予者与接受者都获得利益——接受者因听闻佛法,能快速发起菩提心,趋向无上菩提。
正因这三个原因,法布施胜过财布施。行法布施的人,名声远扬,一切天人与世人都会尊重恭敬,所以要先讲法布施。
若菩萨摩诃萨修持布施波罗蜜多,是为了三件事——这三件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一是能利益自己与他人:若是只利益自己、享受世间快乐,就不是菩萨的修行;
二是能在大乘中不后退转;
三是哪怕修持少量布施,也能成为无量功德的根本。
为什么?因为是以清净心、不生分别地行布施。就像太阳升起,照耀世间,有情众生与无情之物都能得到利益,太阳不会说‘我在照耀’,也不会分别‘这是有情、那是无情’。
所以菩萨所做的功德,哪怕只是布施一朵花、一颗果,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靠这功德,最终能成就无上佛果,以慈悲教化十方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
“此外,慈氏!菩萨摩诃萨以布施为珍宝,作为庄严自身的器具,直到成佛,身相的种种好相(八十种好),都是靠布施庄严而成。为什么少量布施能带来大量功德?因为菩萨靠善巧方便,哪怕只做少量布施,也会回向发愿,愿与一切众生共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这样的功德无量无边,就像少量云彩逐渐遍布整个天空。
“此外,慈氏!布施分三种:一是小施,二是大施,三是第一义施。
所谓小施:是用各种饮食、衣服、装饰物品,以及财宝、大象、马匹、仓库、粮仓,还有城邑、村落、园林、房屋,甚至转轮王拥有的享乐器具来行布施——这叫做小施。
所谓大施:是转轮王把自己心爱的王妃、眷属,甚至自己的身体,布施给求乞的人——这叫做大施。
所谓第一义施:是能把自己的身命拿来布施,且内心不执着于‘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与空性智慧相应——这叫做第一义施。
菩萨摩诃萨通过这三种布施,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所以被称为檀波罗蜜。
此外,慈氏!菩萨布施饮食时,其实是给予众生五种利益。哪五种呢?
第一种是“施命”:人要是没有食物,就很难保住性命——布施饮食,本质是给众生延续生命的机会。
第二种是“施色”:众生得到食物后,气色会变得红润和悦,不再是饥饿时的憔悴模样。
第三种是“施力”:靠食物滋养,众生能增长气力,从虚弱无力变得精神饱满。
第四种是“施乐”:饮食能让众生身心摆脱饥饿的煎熬,获得安稳愉悦。
第五种是“施辩”:饥饿时的人,身心虚弱,说话结巴含糊,没法清晰表达;一旦饮食充足,身心就会变得勇健敏锐,能拥有出色的辩才,智慧也毫无阻碍。
所以菩萨摩诃萨布施饮食时,应当这样回向发愿:“我今天布施饮食,其实是给众生这五种利益。
若说‘施命’,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的长远寿命,没有穷尽——想住一劫、两劫,都能随心愿安住;
若说‘施色’,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的紫金色身,光芒照耀世间,比百千个太阳还明亮;
若说‘施力’,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的十种智慧力量(佛十力),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里,都藏着八万四千六百六十三种那罗延力(天神般的大力);
若说‘施乐’,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那种无可比拟的涅槃安乐;
若说‘施辩’,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的四无碍辩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要是布施食物的滋味,愿一切众生都能尝到佛的无上甘露法味,身心被法味充满,安住在无比清净的涅槃中;
要是布施浆水,愿一切众生都能消除对五欲的渴爱,不再被贪心缠绕;
要是布施美酒、砂糖、石蜜、甘蔗、葡萄等各种香甜饮品,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如来口中的四颗佛牙——无论什么饮食,哪怕是毒药,碰到这佛牙,都会变成滋养身心的甘露;
要是布施医药,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六种波罗蜜多这副‘良药’,治好生死轮回的大病,全部痊愈,获得涅槃的安乐;
要是布施衣服,愿一切众生都能披上‘惭愧’这层‘衣服’,遮盖身心的污秽,远离丑陋的身形,变得庄严殊胜,最终获得无比珍贵的金色佛身;
要是布施涂香、各种粉末香,愿一切众生都能用‘戒香’涂抹身心,消除烦恼的污秽和习气,不再被恶念污染;
要是布施大象、马匹、车乘、辇舆、船筏这些交通工具,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如来的随心三昧,无论想去哪里都自在无碍,没有阻碍;
要是布施桥梁,愿一切众生都能踏上六种波罗蜜多这座‘桥’,渡过生死的大河,到达涅槃的彼岸;
要是布施璎珞(珠宝饰品),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副‘璎珞’,庄严自己的法身;
要是在旷野沙漠里,为往来渴乏、被太阳暴晒的人布施水井、水池,供他们饮水沐浴,愿一切众生都能脱离生死旷野的流转之苦,消除贪嗔痴三毒的烈火和渴爱的煎熬;更愿我的身体变成‘法泉池’,里面装满一切智慧之水,让众生来饮水、沐浴,断绝生死的根源,获得真正的解脱;
要是布施厅堂房屋,让众生远离风雨、盗匪、恶兽的恐惧,身心安稳,愿一切众生都能进入涅槃这座‘厅堂房屋’,远离烦恼这‘盗匪’、地狱的寒热之苦、生死的风雨侵袭,永远没有恐惧;
要是布施毡褥、柔软的垫具,愿一切众生都能坐在菩提座上,自然而然觉悟真理,获得真正的平等心;
要是布施各种上好的衣服,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声闻、缘觉、大乘三乘法这‘衣服’,覆盖所有苦难的众生,给他们庇护;
要是布施三宝、师父、僧人、父母各种灯烛,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一切智’这双‘眼睛’,看清真理,不被迷惑;
要是布施音乐,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真正的天耳通,能听见十方世界的所有声音,不分远近;
要是在偏远没有佛法的地方,建造僧坊(僧人居住的地方)、招提(寺院),置办饮食、医药等物资,愿一切众生都能被安置在涅槃这座‘城池’的安乐之处,永远脱离生死流转的痛苦;
要是布施仆人、侍从,愿一切众生都能像阿难侍奉如来那样,恭敬侍奉佛法,护持正道;
要是解救被囚禁的人,让他们获得自由,愿一切众生都能脱离烦恼的‘囚禁’,得到真正的解脱,安坐在佛法的王位上;
要是布施金银和无价珍宝,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百福相(成就佛相的百种福德),庄严自己的身体;
要是布施宝冠、璎珞、手镯、耳环、珠串等各种装饰,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八十种好,庄严自己的法身;
要是布施阿兰若(清净的修道之地),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四圣种(以粗食、布衣、树下、粪扫衣为修行依止)这处‘修行之所’,安心修持;
要是布施伏藏(地下的宝藏),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的无上功德法财,不再缺乏修行的资粮;
要是布施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和转轮王的王位、自在安乐,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强大的力量,用妙法的‘手’救拔众生脱离十恶业,用十善的‘水’洗净他们的罪垢,用净戒的‘香’涂抹他们的身心,消除一切恶名和污秽,用惭愧的‘衣服’遮盖他们的过失,用佛的功德做‘璎珞’装饰他们,用忍辱做‘花串’庄严他们,用禅定做‘床座’让他们安稳不动,把菩提的‘宝冠’戴在他们头上,让他们安坐在佛法的王位上,接受灌顶(象征获得佛的加持)。”
慈氏!你要知道,像这样的布施,就叫做菩萨行“小施”(以财物、器具等世间物品进行的布施)。
此外,所谓“大施”,是指菩萨摩诃萨把自己心爱的、忠贞温顺的妻子、眷属,还有相貌端正、孝顺友爱的儿女——这些自己最疼爱、无可替代的人,都拿来布施给求乞者。
菩萨会这样想:“要是我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舍不得舍弃,又怎能成为一切众生的‘法父母’(用佛法养育众生的依靠)?怎能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怜爱、慈悲救护所有众生,让他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呢?”
正因如此,菩萨摩诃萨会把一切自己珍爱、舍不得的人或物,全都拿来布施——哪怕是最亲近的家人,直到证得无上菩提(佛果),都不会停止这样的布施。
慈氏!你要知道,像这样的布施,就叫做菩萨行“大施”(以最珍贵的亲人、甚至自身进行的布施)。
此外,所谓“第一义施”(最究竟、契合真理的布施),是指菩萨摩诃萨怀着清净无染的心,将自己的手脚、皮肉、骨髓、头颅、眼睛、鼻子、耳朵,甚至整个生命都拿来布施,内心没有丝毫舍不得。
靠这样的布施功德,菩萨发愿:“愿一切众生在未来世,都能得到佛那样金刚不坏的身体。”
若是布施手脚时毫无吝惜,就发愿:“愿一切众生在生死流转中,像被暴涨的河水冲走、无人救护的人一样,都能得到‘正法之手’的救拔,脱离苦难,安置在安乐之地。”
若是布施耳鼻舌头时,就发愿:“愿一切众生在未来世,都能得到诸佛那样清净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以这精妙的佛法庄严自身。”
若是将血肉布施给众生,布施时就发愿:“愿一切众生未来的身体,能像大地一样,成为所有有情的依靠;像大水一样,能洗除污秽,滋润干涸的万物,让百草生长;像烈火一样,能驱散黑暗,成就一切善业;像大风一样,能吹动万物,让它们生长绽放,焕发生机。”
若是布施眼睛,就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眼(能见真理的智慧眼)。”
若是布施头颅、宝冠,就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的无上七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念觉支)这顶‘宝冠’,成就觉悟。”
此外,慈氏!菩萨摩诃萨对世间一切美妙的事物,从不起贪执之心,总能慷慨布施给一切有情。为什么能这样?因为菩萨以大悲心看待所有众生,就像看待自己的独子一样;愿一切众生永远脱离贫穷,所有善愿都能满足;在生死这“旷野”中,能具备七种“圣财”(信、戒、惭、愧、闻、施、慧),获得佛的智慧之宝。
此外,慈氏!菩萨摩诃萨怎样修行布施,才能没有过失呢?要亲手置办财物来布施——不是因为嫉妒别人、害怕坏名声、贪图他人报恩才布施,而是为了救济贫穷、孤苦、困苦的众生才布施,这才称得上“真布施”。
若是为了名声而装成“导师”行布施,就像商人谋利一样,不是真布施;唯有发起大悲心,不分辨是仇人还是亲人、财物多少,都平等布施,才是真布施。
此外,慈氏!有两种“福田”(能生起福报的对象):第一种是“悲田”,指的是孤苦无依、贫穷困苦的众生;第二种是“敬田”,指的是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师长。
面对悲田,不应轻视,说“这没有福报可求”;面对敬田,不应贪图回报。唯有以大悲心不生分别,平等布施一切众生,才是真布施。
行布施时,不能怀着期待却舍不得财物;不能被官府逼迫才布施,不能怕财物损失才布施;面对三宝,绝不能轻慢,要生起尊重心,不夸耀自己的布施;若是用珍贵宝物布施,却不贪著、不傲慢、不炫耀,才是真布施。
若是面对敬田不生恭敬,把自己厌恶的东西拿来布施,不算真正的布施;若是因家里贫穷只有粗陋之物,就因羞耻而不肯布施,最终完全不布施,也是不对的。
善男子!行布施不应有分别心——无论自己有什么,只要有人来求,就立刻施予,这才称得上“檀波罗蜜”(布施到彼岸)。
菩萨摩诃萨不应仗着自己持戒、博学、有禅定、有智慧才布施,也不应轻视他人贪婪、嗔恨、愚痴、无知、破戒,才施舍给他们——这样的布施不是清净布施。
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不害怕“布施后活不下去”,不害怕“堕入恶趣”,无论财物多少都乐意施予;以广大的心胸行布施,能获得无尽无量的功德,这才是真正的檀波罗蜜。
若是为了布施而互相嫉妒,让家人眷属争斗不和,不算布施;若是为了布施而讥讽求乞的人:“你年轻力壮,五官健全,为什么不自己做事谋生,要来求乞呢?”这样的布施不算布施;
若是布施后后悔,说“我真愚蠢,白白浪费财物”,不算布施;若是贪图他人赞叹、害怕坏名声才布施,不算布施;若是为了邪恶的心愿(比如求报复、求恶报)才布施,不算布施;
若是挑日子布施——只在白月(上半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黑月(下半月)初三、初八、初九、十三、十四、十五布施,其他日子不布施,不算布施;
若是挑时间布施——只在早晨布施,中午、傍晚不布施,不算布施;
若是挑人布施——只布施穷人不布施富人,或贫富都布施却不布施病人,或只布施病人不布施其他人,或只布施这人不布施那人,不算布施;
若是挑熟人、挑相貌端正的人给好东西,给其他人坏东西,不算布施;若是只布施会杂耍、击鼓奏乐、善于说笑的人,其他人不布施,不算布施。
行布施若贪图回报——比如求投生为转轮王、护世天王、帝释天、大梵天,或生在刹帝利(王族)、婆罗门(祭司)、长者、居士家;或是只为自己求解脱才布施,又或心生厌倦,说“我已经布施过了,不该再布施”——这样的布施只能叫“普通布施”,不能叫“檀波罗蜜”(无法到达解脱彼岸)。
此外,慈氏!菩萨摩诃萨不做上面这些不如法的布施,而是以追求正解脱的心愿,将布施功德回向发愿“求无上菩提”,这才是真布施——能让檀波罗蜜究竟清净,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中获得不退转的境界。
若能这样远离一切过失,行“不执着于相”的布施(不执着“施者”“受者”“所施之物”),所得的功德无量无边,像法界一样广大,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
菩萨摩诃萨以这样的心态,哪怕只布施一朵花、一颗果,甚至一滴水;又或受持读诵这部经,哪怕只是一偈一句,让他人听闻经义哪怕一刹那,所得的功德都无量无边。
若是有人在“无量阿僧祇劫”(极漫长的时间)里行布施,用金银七宝及各种上好的珍宝布施,求转轮王、帝释天、大梵天、护世天王的果位,或求阿罗汉果、独觉菩提,又或求其他世间福报;哪怕这人在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中受持清净戒律,所得的功德,与前面那位菩萨摩诃萨“不执着于相”的布施功德相比,哪怕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俱胝分之一(极微小的分数),甚至“邬波尼杀昙分”(佛教中极小的数量单位),都远远比不上。
这位菩萨靠愿力所做的布施,就像把一滴水投入大海——海水终有枯竭的时候,这滴水的功德却永远不会穷尽。为什么?因为众生没有穷尽,菩萨的愿力也没有穷尽;虚空、法界也是如此,没有边际。
此外,菩萨摩诃萨就这样一步步勤奋精进地修行,最终能获得大神通:他们能登上妙高山(须弥山),或抵达大海,取得无价的珍宝;随后回到赡部洲(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像降雨一样降下各种珍宝布施给众生,或是降下饮食、衣服、卧具、治病的医药,消除众生的饥渴、疾病与贫穷困苦。
菩萨会把这些布施的功德回向发愿:“愿将这功德布施给一切众生,直到未来的尽头都不停止;这功德要像法界一样广阔,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若是只为自己求利益而行布施,就像天空中一片孤零零的云彩,被风吹过就散了,又怎能利益一切众生呢?
此外,菩萨摩诃萨这样的布施,和真如真理同体、与法界范围平等——大火烧不毁它,大水冲不散它,大风刮不走它,连最坚硬的金刚宝也不能打碎它。正因如此,菩萨布施的愿力,能让众生获得巨大利益、最终得到安乐;也能让一切有情都生起同样的行愿,直到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佛果),始终发誓不退转,坚持行这样的布施;哪怕到了涅槃境界,也依然会利益有情,让他们获得解脱。
此外,慈氏!如来在世时,一切有情用各种上好的衣服、房舍、卧具、饮食、汤药,还有酥灯、油灯、瞻卜油灯(用瞻卜香木制成的灯)、各种花香,来供养如来,对他尊重恭敬,用歌声、赞叹声表达敬意;如来涅槃后,有人取出佛的舍利(佛的遗骨,象征佛的法身)建造窣堵波(佛塔),也用上面这些物品供养,同样尊重赞叹。这两种供养的功德与果报,没有丝毫差别。
靠这样的功德利益,能让众生发起虔诚的心、真诚的爱乐心;因为敬慕如来,他们会发起菩提心,听闻正法后依照修行,进而能证得阿罗汉果(声闻乘最高果位)、辟支佛果(独觉乘果位),或是让菩萨成就十地境界(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圆满六种波罗蜜多,直到证得佛果、无上正等菩提。这些众生还能劝导其他有情,一同修持殊胜的善行,直到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说,菩萨摩诃萨修持布施波罗蜜多,哪怕只布施一滴水,所得的利益也和真如同体、与法界平等,没有穷尽。若是行布施时,不能为一切众生回向“求无上正等菩提”,就算用堆积得像妙高山一样多的珍宝来布施,利益也十分微小——就像芥子容易用尽,像一片云彩被风吹散就消失了。
此外,慈氏!菩萨摩诃萨修持大乘布施时,布施的功德就像随身的宝藏,永远不会离开自己;又像如意树(能满足一切心愿的树),能顺着有情的心意,满足他们的需求。菩萨摩诃萨还应进一步发起两种殊胜的心愿:
第一种:明白所有的财物、仓库里的物品,本质都是空幻的——就像沙漠里的阳焰(因热气形成的幻水)、梦里的景象、魔术的幻影,没有真实的自性;
第二种:对一切有情发起大悲心,看到贫穷的众生就生起怜悯心。
发起这两种心后,菩萨要清楚知道:不该对财宝吝啬,要亲手布施,并且发愿“愿与一切众生共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这样的财物,才是真正“属于我”的;若是积累财物却不亲自布施,这样的财物不算“属于我”——自己没法自在使用,和光身赤体没什么区别,就像看守宝藏的人,自己连一分一毫都得不到。
等到“无常”这只“贼”来临时,衰老、疾病、死亡像刀子一样瓦解身体,珍爱的财物、妻子都会被别人夺走,去侍奉其他人;那人得到这些财物后,会更加吝啬,直到命终也不肯布施,就这么代代相传,永远舍不得舍弃。
所以要知道,这样的财物肯定不是“我的”——国王(有权势者)、盗贼、水火、不孝之子,都能分走它;人总是害怕财物被夺走,想着托付给亲友,连睡觉都不安稳,总担心丢失。这些忧虑和危险,都是因为吝啬不布施招来的。
此外,慈氏!行这样的布施后,水火、怨贼都不能夺走功德,睡觉时安稳,心中没有忧虑;若是亲手布施并回向发愿,众生才能真正得到利益,这功德会一直跟随菩萨,直到成佛,心中常保安稳,远离一切忧虑恐惧。
而吝啬的人,总是心怀烦恼——现在世中,吝啬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未来世也会如此。
此外,慈氏!吝啬不布施,积累的财物就像手握燃烧的草炬逆风行走——草烧完后,火焰就会烧到手,承受痛苦;若是尽快丢掉草炬,就不会有这样的苦。
明白这道理后,要把财物看作燃烧的火炬、虚幻的阳焰,尽快舍弃,去追求真实的修行果报。若是吝啬的众生互相赞叹:“你真聪明,能守护珍宝财物,不像那些愚人,胡乱布施。”这样的人否认因果报应,将来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道;就算投生为人,也会常常贫穷低贱。
此外,能行布施的人,会得到国王、大臣、婆罗门(古印度祭司阶层)、居士的称赞,他们说的话,人人都会信受;吝啬的人不肯布施,总是心怀烦恼,还说“布施没有福报”,将来会堕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此外,能布施的人,一切众生都会敬爱;吝啬的人,人人都会厌恶。能布施的人,就像僧伽蓝(寺院),一切天人与世人都愿意亲近;吝啬的人,就像陷人的坟墓,一切贤圣都会远离,又像干涸的池塘,没有鸟儿会聚集。
这两种人在大众中:若是有人赞叹布施,能布施的人听了会心情舒畅;若是有人呵斥吝啬,吝啬的人会满脸羞愧。
此外,能行布施的人,诸天贤圣愿意与他相处;吝啬不布施的人,饿鬼、畜生会自然围绕着他。
此外,行“不执着于相”的布施(不执着“施者”“受者”“所施之物”),安住于第一义谛(空性真理),证得“人空”(没有真实的“自我”)与“法空”(没有真实的“事物”),就能利益自己与他人,获得究竟圆满的结果。
此外,慈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自称是菩萨,修持大乘,应当坚定地正念思考:“布施的功德无量无边,吝啬的过失也无量无边。”明白这道理后,要坚决断除吝啬,没有丝毫障碍。
看到求乞的人来,要和颜悦色,不说讥讽的话;听到求乞的声音,要欢喜怜悯——就像孝子与父母分别五十多年,突然听到父母回家的消息,欢喜得跳起来一样。听到求乞的声音,也要这样欢喜,把求乞的人迎进家中,像瞻仰佛一样恭敬看待,发起这样的心愿:
“这位善知识现在接受我的布施,能消除我吝啬的恶趣过失,用无量利益庄严我的身体,用无上菩提装饰我的身心。这位求乞的人穿着破旧肮脏的衣服,却和颜悦色、语气温和,怀着怜悯心来见我,是我的良师益友。为什么?因为他能消除我心中吝啬的罪过。这位求乞的人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仆,应当听从他的吩咐。”
发起这样的心后,从座位上站起来,亲手捧着要布施的物品,右膝跪地,欢喜地奉送出去,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利益安乐,回向给无上正等菩提。还要对求乞的人发起利益心:“这位求乞的人,就像能满足一切心愿的天如意树;若是没有他,我怎能渡过生死旷野,不缺乏修行资粮,到达人天与涅槃的彼岸呢?”
所以要知道,人天的安乐、无上的解脱,都是靠求乞的人才能成就。
此外,慈氏!若是求乞的人来到菩萨面前,怀着很大的希望,可菩萨当时家中贫穷,没有东西可以布施,应当用温和的话语安慰求乞的人,不让他生嗔恨、不生疑惑,让他明白自己并非不愿布施,只是暂时没有财物——靠这样的因缘,让求乞的人欢喜离去。
此外,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应当怀着慈悲心放宽心意:所有求乞的人,任凭他们往来,无论他们需要什么,都不阻拦、不吝啬。
此外,慈氏!一切财物都是无常易坏的,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就像身上的毒疮,像鸟儿叼着的腐肉。吝啬的人既不自己享用财物,也不积累布施的功德,更不布施给他人;坚守财宝不放,就是这样的情况。要知道,这样的人不是行布施的人,不能被称为菩萨,不会对大乘法发起殊胜的心,也不能成就不退转的境界。
就像大海不会留存死尸,大乘的“海洋”也容不下吝啬的人。菩萨修持大乘修行,是为了远离一切罪垢、修满一切功德,对佛法不生疑惑;对一切有情与财宝,任何时候都不生分别心,常行布施,利益安乐众生。
靠这样的修行,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这就是第三种“胜义檀波罗蜜多”(最究竟、契合真理的布施到彼岸)。
来源:《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白话翻译:小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更正/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