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我国“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提出对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提出了紧迫要求。在此背景下,转型金融应运而生。其中,转型债券作为核心工具,通过资金定向支持氢冶金、能效提升等关键领域,为钢铁行业提供了差异化融资路径。下文将回顾转型债券政策框架的发展历程,并以钢铁行业为切入点分析市场实践及典型案例,探讨其在支持高碳行业转型中的有效性。
转型金融的发展背景
我国的“双碳”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与路线图,高碳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5%,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然而,传统高碳行业转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资本密集等特征,涉及存量设备改造、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多环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中央明确要求对高碳行业减排采取“先立后破”策略,避免“一刀切”式关停,进一步凸显了转型金融的必要性。
传统的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主要支持光伏、风电等“纯绿”项目,难以覆盖高碳行业存量资产改造项目。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旨在为具有明确减排路径但尚未达到“深绿”标准的高碳主体提供融资支持。国际层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19年首次提出转型金融概念,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及欧盟、日本等相继构建标准体系,聚焦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我国自2021年起加速布局,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了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大行业转型金融标准;2024年,首批标准在试点地区落地;2025年,第二批航运、化工等七大行业标准进入研究阶段,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在“双碳”目标下,转型金融正在为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目前,国内转型金融产品以转型贷款与债券为核心,还包含可持续发展挂钩融资工具、碳金融工具等产品。其中,转型债券因其标准化程度高、融资规模大、期限匹配性好等优势,在支持大规模产业转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低碳转型的关键桥梁。
转型债券的政策框架与市场演进
(一)政策框架的发展历程
我国转型债券的政策框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其演进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萌芽期,以激励机制探索起步。2021年4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发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十问十答》,首次引入SLB品种。其特点在于不限制资金用途,而是通过条款(如票面利率)与发行人预设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s)挂钩,为高碳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工具。由此开启了转型金融市场化探索。
二是试点期,聚焦专项产品与市场分层。2022年5月,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明确资金专项用于低碳转型领域,推动传统行业升级。同期,沪深交易所推出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及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形成差异化产品体系。
三是规范期,强化标准统一与政策协同。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提出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能源转型、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转型领域,为项目认定提供了权威依据。10月,交易商协会优化机制,拓宽发行主体至更多转型实体,扩大资金用途至技术研发、设施升级及产业链绿化等领域。
上述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标志着我国转型债券市场逐渐从初期的局部试点、分散探索,迈入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新阶段。这些政策共同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制度框架,强化了对绿色低碳转型过程的金融支持,也为全球可持续金融制度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国内转型债券分类
当前,我国转型金融市场的债券类工具主要通过“挂钩”与“用途”两大维度,构建起兼具激励性与指向性的金融工具体系,为不同转型路径和需求的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选择。
一是广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其核心为债券条款(票面利率、到期日等)与发行人设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绩效指标(KPI)及目标(SPT)挂钩,属于目标导向型工具。其资金用途没有限制,可用于偿债、补充现金流、项目建设等,灵活性高,旨在激励企业整体可持续发展转型而非仅限特定项目。交易商协会推出的SLB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的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均属于此类。该类债券的发行人需要选择具有相关性、稳定性、可靠性的KPI,如吨钢综合能耗、废钢利用量等;设定实质性、可验证、具有时限性的SPT;达标可维持原利率或获得奖励,未达标则需要调整债券条款。2024年10月,交易商协会发布通知,提供了票面利率浮动区间的参考范围,设为[-30BP,30BP]。
二是低碳转型债券。其核心是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符合国家转型目录的低碳转型项目或活动,直接支持企业的转型需求。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的低碳转型公司债券与交易商协会推出的转型债券试点均属于此类。2024年,交易商协会发布通知,进一步拓展了支持范围,发行人不再局限于传统八大高碳行业,资金用途更加明确,可用于减污降碳、能效提升等项目。
此外,商业银行转型金融债券是金融机构为支持高碳行业转型所创新的融资工具。区别于企业直接发行的同类债券,其核心是金融机构在自筹资金后,向转型企业提供专项贷款或融资,间接推动行业转型。
(三)国内转型债券的发展现状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下,我国转型债券市场迅速成长,逐渐展现出清晰的结构性特征,成为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融资工具。根据中央结算公司发布的《中国转型债券白皮书(2025)》,截至2024年末,我国累计发行转型债券244只,规模达2208亿元,发行人增长至59家。
转型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电、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碳排放行业,发行人普遍信用水平较高,AAA级发行人占比较大,体现了投资者对信用资质的审慎要求。资金投向支持节能技术应用、清洁高效利用和绿色生产工艺改造等领域。其中,钢铁行业资金主要用于节能技术应用、绿色炉料供应及生产工艺低碳化改造,煤电行业资金主要用于煤炭清洁生产、智能开采技术应用及煤电灵活性改造,建材行业资金主要用于节能技术推广、绿色建材研发及污染综合整治,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资金主要用于绿色生产工艺改造、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和资源综合利用。
总体而言,我国转型债券市场在政策引导下稳步发展,产品结构、行业分布和投资者类型均体现出服务实体经济降碳转型的明确导向。
转型债券在钢铁行业的应用与市场现状
(一)钢铁行业的转型资金需求
钢铁行业作为高碳排放行业,现有设备的改造与技术升级任务十分艰巨,亟须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要求,钢铁行业需要在“十四五”时期和“十五五”期间实现能效显著提升与碳排放大幅下降。
从技术路径来看,钢铁行业的脱碳方向已基本明确,主要包括氢冶金、电炉短流程、节能增效与数字化应用,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这些先进技术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中国宝武、河钢集团、山钢集团、包钢集团、首钢集团等主要钢铁企业均已提出自身的“双碳”目标,最快将在2050年提前实现碳中和,由此带来大量资金缺口。据世界钢铁协会测算,为实现碳中和,我国钢铁行业需要连续30年每年投资5000亿元左右,以支持其实现绿色技术改造和深度脱碳目标。
(二)钢铁企业转型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转型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凭借差异化机制推动了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截至2024年末,钢铁行业发行的转型债券(含低碳转型债券与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规模达到249亿元(见表1)。
![]()
1.低碳转型债券情况
从发行主体类型来看,共计5家钢铁企业发行了低碳转型债券,为中国宝武、攀钢集团、永钢集团、河钢集团和宝钢股份,均是国内钢铁行业龙头企业,体现出低碳转型融资需求在行业内具有普遍性且头部企业率先探索债券工具支持减排。
从债券要素特征来看,发行规模差异化显著,覆盖“大型项目融资+中小型债务优化”场景,期限结构以2~3年期为主,票面利率区间为2.45%~3.78%。
从资金用途来看,其主要聚焦“项目全周期+债务结构优化”,覆盖低碳转型关键场景,通过债券融资推动氢还原、余热余压利用、能源数字化管理、低碳冶金工艺等前沿减碳技术在钢铁场景落地。
从典型案例来看,2024年1月,中国宝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低碳转型“一带一路”公司债券(第一期),其规模达100亿元,创近年来央企最大债券发行规模及同规模公司债券最低发行利率(2.45%),认购倍数为3.4倍,且不低于70%的募集资金用于海外铁矿项目。该债券是全国首单“科技创新+低碳转型+‘一带一路’”混合债券品种,对推动钢铁行业科技创新、低碳转型及全球化布局具有显著示范作用。
2.广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
从发行主体来看,广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参与企业包括山钢集团、河钢集团、宝钢股份、鞍钢集团、安钢集团、临沂投发集团等,覆盖山东、河北等钢铁产业聚集区,既有全国性龙头企业,也有区域骨干国企,满足了行业内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企业的转型融资需求。
从债券要素特征来看,期限范围覆盖3~5年期,票面利率区间为2.99%~6.30%,发行规模从3亿元到50亿元不等。
从资金用途来看,多以偿还旧债为主,挂钩关键绩效指标有多种类型:一是聚焦能效提升,指标包含吨钢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能耗等,引导生产端降本降碳;二是聚焦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包含废钢利用量、废钢回收量等,契合“短流程炼钢、固废资源化”的低碳路径;三是聚焦污染减排,指标如吨钢氮氧化物排放等,锚定烧结、炼铁等环节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倒逼企业投入环保设备、优化生产工艺;四是聚焦能源结构优化,以提高自发电率为目标,以余热发电、绿电布局减少对外购火电的依赖,同步降低碳排放与用电成本。在条款设计上,多选择在存续期的最后一年进行票面利率提升,以强化约束。
从典型案例来看,2021年,宝钢股份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单笔发行量最大、票面利率最低的SLB,期限为3年,前两个计息年度利率固定为2.99%,第三个计息年度根据2023年度吨钢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否达标(≤0.63千克/吨粗钢)决定年度利率是否上调10个基点。
总结与建议
(一)小结
转型债券作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创新,已逐步成为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核心融资工具,有效弥补了传统绿色金融对钢铁等高碳行业渐进式转型支持的不足。
钢铁行业转型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驱动下快速发展。然而,当前钢铁行业转型债券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面临资金缺口与融资成本压力。行业低碳转型需要长期、大规模资金支持,但当前转型债券发行规模有限,且以2~5年期的中短期限为主,融资渠道集中于大型国企,中小钢铁企业因信用评级限制面临融资困境。
二是转型标准有待完善。尽管全国性转型金融标准已经制定,但在地方层面仍处于试用阶段,部分地区的标准尚未覆盖钢铁行业。此外,转型金融工具的界定和募集资金用途仍需要进一步明确,以进一步提升市场参与度。
三是市场认知与接受度不足。转型债券是新兴金融工具,投资者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仍有待提高。国有企业在转型债券发行中占主导地位,民营企业的参与度较低,市场活跃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是信息披露透明度有待提升。部分企业的碳足迹核算、转型目标进展情况披露不完整,影响投资者决策,且第三方核查体系尚未普及,数据可比性存在不足。
(二)建议
一是完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明确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技术清单及量化目标,制定分阶段的基准值,并推动地方标准与全国框架相衔接,同时明确企业获得转型金融支持的条件,可包括转型方案、降碳计划和信息披露等要求。
二是创新金融工具与服务。推广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工具,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同时,鼓励创新转型金融产品,推动转型金融与环境权益融资相结合。
三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设立转型金融专项基金或风险共担机制,如政府担保、保险资金参与,同时优化民营企业授信审批流程。
四是强化信息披露与能力建设。统一环境信息披露模板,如碳强度、转型绩效等,强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提升市场透明度。加强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开发转型风险评估模型。通过系统性政策协同,加速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转型金融生态,推动钢铁行业实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低碳转型。
编辑:王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