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21号成功对接中国天宫空间站后,中国空间站迎来了一个新伙伴,太空烤箱。听到这个消息,很多网友忍不住打趣:“咱们的航天员终于要在太空撸串了!”
这不,刚上去没两天,我们的航天员真就吃上了太空烧烤。
![]()
视频一发出来,真的让全世界人民都开眼了。网友纷纷评论:“做中国的航天员也太幸福了!”“中国过分了奥,你让别的空间站怎么想,你让那些还没有上天的空间站怎么想”,确实啊,这一对比之前滞留国际空间站,饿瘦成锥子脸的女宇航员,我们确实太过分了。
![]()
但别笑,这个“烤箱上天”的小创新,其实是一场航天科技与人类生活质量的巨大飞跃。太空里飘出的那股烤鸡翅香味,背后藏着的是中国航天对“让航天员活得更好”的深思熟虑,而国际空间站可真没这个条件。
在地球上,我们之所以能烤肉,是因为空气中氧气和燃料(如燃气、电加热丝)能形成稳定燃烧。但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燃烧就完全变了样。
![]()
在失重状态下,火焰无法竖直上升,因为热空气不会像在地球上那样“往上漂”,气体对流也不存在。结果,火焰变成一个蓝色的小球,温度低、供氧差、燃烧效率极低,甚至容易释放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而空间站是一个密闭循环系统,空气都要经过反复过滤再呼吸,哪怕一点油烟、一点碳粒,都会污染过滤器,干扰空气循环系统。更别提烧烤油脂滴飞、香味扩散,这在太空简直是灾难,因为气味会永远飘不走。
![]()
所以NASA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国际空间站内禁止明火,所有加热只能用电加热、微波或热水加温。目前,国际空间站上有来自多个国家的宇航员,他们的食物由各自航天局提供。美方、俄方、日本、欧洲都有自己的“太空食谱”,但形式都差不多,例如冻干食品、罐头食品、即食真空包装食品。具体的品种包括鸡胸肉、意大利面、咖喱饭、墨西哥卷饼等,甚至有“烧烤鸡肉味”,但只是调味,不是真烤的。
俄罗斯宇航员比较讲究,他们喜欢带“牛肉罐头”和“黑麦面包”,但同样都是预制的。
日本宇航员的菜单里有味噌汤、咖喱饭、寿司卷;欧洲宇航员则会带奶酪、面包和咖啡。
![]()
中国空间站之所以能实现真正的烧烤,是真的有实打实的科技进步。科研人员介绍,它采用了温控精准调节、残渣收集、高温催化、多层过滤等多项关键技术,确保在烘烤过程中无油烟、无颗粒排放。简单来说,既能让牛排表面焦香四溢,又不会让空气系统“报警”。更重要的是,这款设备通过了极其严格的准入测试,可在空间站连续可靠运行500次。这不仅仅是一次试验,而是真正进入“太空常用电器”行列的第一步。
![]()
从冷冻食品到即食包,再到如今能“现烤”的太空食物,中国航天饮食的进步几乎是肉眼可见的。过去,航天员只能吸吮果泥或嚼冻干块,如今他们能吃到新鲜蔬菜、坚果、蛋糕、肉类。早在神舟十六号任务中,航天食品已超过190种,飞行食谱周期延长至10天。这意味着,空间站餐桌上的“花样”,已经和地面餐厅不相上下。
![]()
而且这个太空烤箱不仅仅是为了“口腹之欲”,它背后还关系到航天员的心理健康。长期太空驻留对人类精神的挑战极大,饮食是缓解孤独、维持情绪稳定的重要因素。香味、口感、烹饪动作,都是心理慰藉的一部分。哪怕只是一块烤鸡翅,一份热饺子,也能让航天员瞬间有“家”的感觉。这种看似“生活化”的创新,其实是高水平航天工程中的人性设计。
![]()
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在探索新的方向,比如利用电磁加热、红外辐射、等离子体加热等方式,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太空烹饪;甚至有研究团队在开发“可控油膜蒸煮装置”,让食材在微重力环境中“受热均匀、风味不失”。换句话说,未来我们真有可能在太空看到“太空炒饭”“太空煎蛋”,只是形式上会完全不同。
而这些听起来充满科幻感的研究,其实都在为一个终极目标服务,让人类在太空生活得像地球一样自然。当我们谈论“太空烤箱”,它不只是一个新奇的小电器,而是标志着中国航天从“能上天”迈向“能在天上舒适生活”的质变。从载人飞行到长期驻留,从科研任务到生活体验,我们正在用科技,为未来的太空移民、月球基地、火星探索打下基础。
![]()
太空探索,从来不仅是征服星辰大海的壮举,更是延续烟火人间的温度。人类不止想在宇宙生存,还想在那里生活,有温度,有香气,有家的味道。今天我们看着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烤牛排,也许就在看未来地外文明的日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