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深秋,弗吉尼亚州的洛马总部气氛凝重。NGAD项目竞标失利的阴云尚未散去,CEO吉姆·泰克莱特却召集了所有核心高管,他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不等五角大楼了,我们自己干!”
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场被逼出来的“全垒打”豪赌。泰克莱特计划自掏腰包,将最前沿的六代机技术,强行“嫁接”到现役的F-35和F-22身上,这就像给一辆老旧的拖拉机装上F1赛车的引擎。
然而,当这份预算高达数百亿美元的计划书摆上国会山时,迎接它的却并非全然的掌声,洛马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编辑:CY
CEO的“全垒打”豪赌
时间,是洛马这场豪赌中真正的对手,美国国会问责局那份长达数百页的审计报告,像一把冰冷的解剖刀,划开了F-35升级计划华丽的外衣,露出了其内部的千疮百孔。
报告指出,仅仅是基础的Block 4升级,成本就从109亿美元暴涨至165亿美元,交付时间更是像滑雪一样,一路顺畅地滑到了2031年之后,这还只是基础版的升级。
![]()
现在,洛马想在这个“烂尾工程”上,加盖一座名为“5.8代”的空中楼阁,这无异于“虚空叠罗汉”,每一层都建立在沙土之上。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由波音主导的“正统”六代机F-47,按计划将在2030年实现首飞,2030年开始小批量服役,一个尴尬的问题浮现了:当真正的“下一代”已经上路,谁还需要一辆费尽心力改装的“老爷车”?
如果洛马的升级版F-35到2031年甚至更晚才能问世,那么它的存在意义又在哪里?时间不等人,技术不等人,机遇,更不等人。
![]()
与此同时,在大洋的另一边,中国的六代机项目已经多次成功试飞,有消息称可能在几年内就能投入现役,这让美国空军的焦虑感达到了顶点。
洛马正是精准地抓住了这种焦虑,将公司的自救行为,包装成了应对国家威胁的爱国行动,以此来换取政治上的支持和默许。
洛马的这场“内部升级”能够成功,它不仅能为其他军工企业树立一个效仿的榜样,或许还能为美国军方开辟一条更快捷、更灵活的武器系统升级之路。
![]()
然而,这条路充满挑战,技术整合能否顺利?新旧系统是否会“水土不服”?投入的巨额资金能否物有所值?
“虚空叠罗汉”的困境
如果将视野拉高,你会发现,洛马的“反常”行为,更像是一场军工复合体内部的“静悄悄的革命”,它挑战的是二战后美国建立的那套以“程序正义”为核心,但早已显得臃肿不堪的国防采购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一个新项目从立项到服役,动辄十几年,期间充斥着无尽的听证、评审和让人头疼的文书工作,而洛马的“自主出资”模式,就像一条不安分的鲶鱼,试图搅动这一潭死水。
![]()
它将研发风险从政府资产负债表转移至企业,用市场的“生死时速”倒逼体系加速,这让人想起了硅谷的“快速试错、迭代发展”模式,只是这次的主角换成了B-2轰炸机的制造商。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巨大的风险,它可能让资金雄厚的行业巨头更具垄断优势,形成“大到不能倒,也快到不能管”的局面。
但面对中国在六代机项目上展现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美国似乎没有太多选择,当国家焦虑遇上企业求生,一种全新的、混合型的国防创新生态,正在阵痛中酝酿。
![]()
洛马之所以敢如此冒险,其底气来源于F-35在全球范围内的庞大市场,目前,F-35的全球订单积压量已经高达3500多架,遍布19个盟友。
通过将这些第六代战机技术融入到F-35的升级中,洛马等于让美国及其北约盟友能够提前接触并使用部分最尖端的航空技术。
这不仅巩固了美国与其盟友之间的军事技术联系,也变相地提升了整个西方阵营的空中作战能力。
![]()
从根本上说,这还是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驱动在作祟,F-35项目本身就是军工政治博弈的产物,而当洛马在六代机项目上败给波音之后,为了维持经济利益,必须得拿出新的方案找国会要钱。
如果进入六代机时代之后,F-35一旦被抛弃,洛马就非常被动了,而如果“5.8代战机的升级方案”通过了,吃个十年半年的不成问题。
毕竟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把故事讲好,把饼画好,显然比战机升级的实际可行性更重要。
![]()
军工复合体的“内部革命”
抛开所有的争议,洛马这次行动最有价值的部分,或许是其为未来天空描绘的一幅新蓝图,在这幅蓝图中,战斗机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而是庞大作战网络中的“四分卫”。
飞行员不再是简单的“驾驶员”,而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在安全的后方,调度着如蜂群般的Vectis无人僚机。
它们可以是诱饵,吸引敌人的火力;可以是先锋,深入最危险的区域侦察;也可以是刺客,发动致命的第一击。
![]()
这种“有人-无人协同”的作战模式,将彻底压缩从“看见”到“摧毁”的“杀伤链”,让战争的节奏快到人类无法单独应对,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战争哲学的革命。
洛马的升级方案,无论成败,都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它激起的涟漪,正在推动整个美国国防工业朝着这个不可逆转的未来前进。
真正的六代机跨越,关键在于将这些隐身和传感器改进与“系统家族”理念结合,整合自主僚机、抗干扰低截获概率数据链、认知电子战,以及编队分布式处理能力。
![]()
这正是美国空军明确的NGAD设计理念,而洛马Vectis无人机完美契合该框架,作为5级协同作战飞机,Vectis具备高生存能力,可与F-35、F-22协同执行护航、侦察和打击任务。
简言之,战机不再是单一“杀手锏”,而是自适应网络中的“四分卫”核心指挥节点,Block 4版本结合六代机技术,将大幅压缩杀伤链周期,更强的机载计算能力和多光谱孔径系统,能实现更远距离的早期目标探测。
![]()
更紧密的传感器融合技术,可简化目标跟踪流程,减少数据交接环节,更强大的电子战和电子攻击能力,让飞行员除射击外,还能选择致盲、诱骗或压制目标。
协同作战无人机可前置充当诱饵、攻击平台或外置传感器,使人类飞行员能在密集威胁圈外探测一体化防空系统,这种模式与空军计划高度契合。
![]()
针对特定任务部署有人-无人组合编队,在高强度对抗环境中高效作战,洛马自主出资研发原型机的意义远超工程层面。
结语
洛马的F-35升级,与其说是一次商业豪赌,不如说是美国军工体系面对外部压力时一次不可避免的“系统突变”,决定未来的,不是这一次突变的成败,而是整个系统如何从中学习,演化出能更快适应挑战的新规则。
![]()
在这场关乎生存的竞赛中,我们究竟应该追求完美的程序正义,还是拥抱不确定的适应性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