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宁芝 实习生 罗语熙
“胡老师,我按时来了……”近日,达州市一家医院内上演了暖心一幕:一位年迈患者在暴雨中如约而至,浑身湿透却坚定地走进诊室。“你说的半个月来,我就半个月来。”
这风雨无阻的守约不仅彰显了医患间的深厚信任,更折射出“医护协作型慢病管理门诊”这颗创新种子已在患者心中生根发芽。
![]()
作为达州市慢性病管理领域的创新先锋,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突破了传统门诊中医生“单打独斗”的局限,创新性地构建了由慢病护理研究生学历的专科护士与门诊专科医生共同参与的“医护共诊”机制。
从最初的质疑到逐步认可,再到如今成为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门诊医生对专科护士角色的转变,深刻印证了这一创新模式的有效性。在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管理中,患者的日常自我管理至关重要。然而,传统门诊中,医生因繁忙的接诊工作往往难以全面解答患者的健康疑问,更无法系统追踪患者的血糖控制、复诊情况及治疗效果。
“现在,患者咨询健康管理问题,我们都会直接转给专科护士。她们不仅讲解细致,还会为患者建档管理,大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该院内分泌科主任表示,“门诊环境可以升级,但慢病专科护士的参与不可或缺。”
慢病护理研究生胡诗贝介绍,该门诊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从精准诊疗、系统化健康教育到长期跟踪、连续管理的全流程服务,旨在构建一个真正完整的慢病管理闭环。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团队自主研发的云端慢病管理平台的支持。
该平台为每位患者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并持续更新,实现了健康数据的结构化存储与动态管理。自2024年5月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为超过3000人次的慢性病患者建立了标准化电子档案。在微观层面,平台通过持续的数据追踪与个性化指导,显著提升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就医体验;在宏观层面,海量真实的临床与健康数据汇聚成高质量的区域性慢病数据库,为分析本地慢性病流行趋势、评估干预效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政府及卫生部门优化公共卫生政策、科学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目前,团队的一项创新技术已荣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标志着其科研实力得到了国家级认可。基于该专利的转化成果,团队还受邀亮相首届西部(成都)健康促进博览会,向更广泛的受众分享了“达州经验”。胡诗贝表示,“我们正与多家机构接洽合作事宜,希望将这一创新实践推广至更广泛的地区,惠及更多患者,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