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武器越来越像科幻片里的东西,但其实各国军方早就盯上了它,尤其是用来对付无人机那种低空小目标。
美国、日本和中国都在这个领域下功夫,比拼射程、功率和实战效果。
![]()
美国起步早,技术底子厚。从2014年起,美军就把激光系统装上军舰测试,那时候就成功干掉小型无人机。典型代表是雷神公司的HELWS系统,功率10千瓦级,能在3000米到5000米内锁定微型或小型无人机,直接烧毁电子元件或机体。
另一个是海军的AN/SEQ-3 LaWS,功率30千瓦,虽然早期测试射程只有1英里左右,但后来升级版HELIOS能到几公里,专门防低空威胁。
美陆军还有DE M-SHORAD,50千瓦激光装在斯特赖克车上,测试中能同时对付多目标,射程覆盖3000米以上,甚至扩展到5000米。
![]()
为什么美国能拉到这么远?因为它们功率高,冷却系统稳,结合雷达和光学跟踪,命中率高。成本也低,一次发射就几毛钱电费,比导弹省多了。
但问题在于大气干扰,雾尘一多,效果打折,得靠算法补偿。
日本起步晚点,但工业基础强,重点在近程防御。2023年,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在千叶博览会上展示的反无人机激光,射程基本在1200米内。
三菱的20千瓦系统,能在2-3秒内击落1.2千米外的目标,装在8×8轮式底盘上,适合陆上自卫队用。川崎的2千瓦版,针对100米高度目标,精度高,但距离短。
![]()
近期,日本陆上自卫队演示10千瓦级电子战车,射程还是限于1200米左右。
为什么没拉长?日本强调适应性和成本低,激光系统功率中等,聚焦短距破坏电极或组件,不追求远射。优势是机动性好,能组网多车作战,但对大目标或远距离威胁,力不从心。
整体看,日本激光武器更像补丁,填补传统防控的空隙,而不是主力。
![]()
中国发展快,惊喜多。珠海航展上展出的LW-60激光系统,能摧毁6000米内无人机,功率大,响应速,还能软杀伤如干扰光电设备。另一个纤维激光功率30-100千瓦,最大射程4000米,能穿透钢板或烧毁无人机。
沈农系统,10-20千瓦,能在1500米内摧毁,3000米致盲。光箭系列如光箭-21车载版,针对低慢小目标,射程也上千米。
中国技术积累深,从上世纪60年代就搞光学研究,现在功率转换效率高,结合AI跟踪,多目标同时打击。成本低,无限弹药,适合防蜂群无人机。
![]()
比美日强在射程上,但大气衰减仍是难题,得靠高功率克服。
对比起来,美国5000米是中规中矩,靠成熟工业链支撑。日本1200米实用,但保守。中国6000米亮眼,体现后发优势。
激光武器不是万能钥匙,得配传统系统用。功率越大,射程越远,但能耗和体积也大。
![]()
实战中,天气和目标速度影响大,谁先解决这些,谁占上风。
未来,射程可能再拉长,到万米级,但需突破热管理瓶颈。
谁领先,谁掌握空域控制权。
参考资料
兵器大观丨激光武器——“光之利刃”走向战场 中国军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