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学森路到叔同路,在母校桂花树下,又多一条大师路,纪念130年前诞生的他

0
分享至



学子打卡韬奋路。以下均 徐瑞哲 摄

从学森路、叔同路到旭华路,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找得到以钱学森、李叔同、黄旭华等杰出校友命名的大师路。而今,在他们共同的百年母校,在一棵正开花的桂花树下,又多了一条“韬奋路”。

11月5日,是邹韬奋生日;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特别的日子前夕,上海首条以韬奋命名的校园道路,在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设计学院之间从东向西开启了。路牌西侧的介绍牌写着:邹韬奋(1895-1944),原名邹恩润,江西余江人,生于福建永安,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政论家。



回溯“五四”之前,1912年至1919年,邹韬奋先后就读于交通大学(时名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附属小学、中学及大学电机科。作为中国现代新闻出版业的杰出代表,以其名字命名的“长江韬奋奖”和“韬奋出版奖”,是我国新闻出版界表彰个人成就的最高荣誉。

“原来韬奋先生在交大附属小学阶段就立志要当记者了,我也希望像先生一样以笔为剑、为民发声。”“韬奋学长一生办报救国,我很想告诉他,如今国泰民安,正是他所期盼的。”当天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中,媒传学院等大学生发出感慨。在他们眼中,母校为邹韬奋学长日后投身新闻出版事业、创办《生活》周刊与生活书店、确立当一名“永远立于大众立场”新闻记者的人生理想奠定根基。


目前,已实施3年的“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打破专业壁垒,吸引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人文学院、外语学院、法学院、建筑学、环境科学、兽医学等文理工医各领域14个院系的学子,构建起跨学科传媒人才培养新格局。

这项“韬奋计划”学员们以自己的口吻书写创意短视频《写给韬奋先生的信》,与前辈先贤隔空对话:“我们以信仰为墨,以赤诚为笔,共书一封信,写给百年前的您。”短视频中,借助AI创作工具,韬奋先生穿行于交大校园、教室楼堂,与青年学子共沐时代之光,同听信仰回声。

“诸位同胞,我是邹韬奋……”当天下午,上海交大文博楼也响起了一个低沉而坚定的男声,邹韬奋先生的肖像变成了活灵活现的“数字人”,讲述他“执笔为剑、恪守新闻理想”的一生。据了解,数字人由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师生基于邹韬奋真实照片、文字资料和故居展陈,融合AIGC技术生成,首次从韬奋先生本人的第一视角展开影像自述。


除了引导片《走进邹韬奋》,在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交响序曲《韬奋》使用权捐赠、《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新书首发,而由上海交大纪录片中心主创的韬奋精神纪录片《追寻信仰之光》片段点映,更首次向观众展现邹韬奋在病榻上写的《患难余生记》手稿。该手稿现保存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档案馆,用的是当年生活书店的稿纸。文中,邹韬奋系统总结了生活书店的“生活精神”:坚定、虚心、公正、负责、刻苦、耐劳、服务精神、同志爱。

“韬奋先生在《生活》周刊第二卷就设立了‘读者信箱’,”在“韬奋精神的新时代传承”学术研讨中,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文集主编肖伟光认为,这种主动策划、邀请读者深度参与内容生产的做法,正是今天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前驱与典范,这也足见邹韬奋热烈的服务精神、强烈的受众意识与前沿的经营理念。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一系列纪念活动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韬奋基金会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交大党委宣传部、媒体与传播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新闻界、教育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与上海交大师生在校缅怀新闻先驱,致敬精神地标。

原标题:《从学森路到叔同路,在母校桂花树下,又多一条大师路,纪念130年前诞生的他》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徐瑞哲 摄

题图视频:《追寻信仰之光》纪录片同名MV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77298文章数 75764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