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生前揭秘:诵经时犯困打哈欠是好是坏?很多人都理解反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楞严咒》《大悲咒》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许多修行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诵经时困意袭来,哈欠连连,甚至眼皮沉重得抬不起来。

这个时候,心里往往会生起愧疚和自责,觉得自己不够虔诚,业障深重。

可是,诵经犯困,真的就是修行不力的表现吗?

民国高僧弘一法师在世时,曾专门开示过这个问题。

他的见解,让许多人大吃一惊。原来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恰恰弄反了。

诵经时的困倦和哈欠,在某些情况下,反而是好事,是修行精进的征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弘一法师当年又是如何开示的呢?



要说起弘一法师,但凡对近代佛教史略有了解的人,都不会陌生。他俗名李叔同,年轻时是名震一时的才子,精通诗词、书画、音乐、戏剧,堪称文艺全才。三十九岁那年,他在虎跑寺出家,从此一心向佛,成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持戒精严,一生都在践行着佛陀的教诲。他对修行中的种种细微问题,都有着深入的体悟和独到的见解。关于诵经犯困这件事,他就曾多次在弘法时提到过。

那是在闽南佛学院讲课的时候,有位年轻的比丘向他请教。这位比丘说,自己每天坚持早课诵经,可是诵着诵着就犯困,有时候甚至站着都能打瞌睡。他很苦恼,觉得自己可能是业障太重,对不起佛菩萨。

弘一法师听完,微微一笑,并没有马上回答。他让这位比丘先说说,自己平时的作息和修行情况。

比丘说,他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做早课诵《楞严咒》《大悲咒》,然后打坐一个小时。白天要上课、出坡劳作,晚上还要诵经、礼佛,往往要到夜里十一二点才能休息。

"你每天睡几个小时?"弘一法师问。

"大概三四个小时吧。"比丘老实回答。

弘一法师点点头,沉默了片刻,这才缓缓开口:"你这个困倦,倒也正常。"

这话一出,不光那位比丘愣住了,连旁边听讲的几位师兄也有些诧异。诵经犯困,怎么还正常了?

弘一法师看出了大家的疑惑,于是详细讲解起来。他说,诵经时的犯困,要分几种情况来看,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种情况,就像你这样,确实是身体疲惫所致。"弘一法师说道,"修行虽然要精进,但也要量力而行。佛陀在世时,就反对过度的苦行。你每天睡眠不足,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诵经时自然会困倦。这不是什么业障重,而是身体在发出警告。"

他接着说:"《中阿含经》里记载,有位比丘名叫耆婆,也曾因为过度精进而疲惫不堪。佛陀知道后,专门教导他要调琴一般调身。琴弦太紧会断,太松又弹不出声音。修行也是这个道理,太过和不及都不对。"

这番话让那位年轻比丘若有所思。不过他又问:"那如果不是身体疲惫,诵经时还是犯困,又是怎么回事呢?"

弘一法师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显然很高兴这位弟子肯追根究底。他说:"这就要说到第二种情况了。有些人,身体并不疲惫,平时精神也很好,可偏偏一诵经就困,一坐下来就打哈欠。这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说到这里,弘一法师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如何用简单的话来解释清楚。

"佛门有句话,叫'业障现前'。很多人一听到诵经犯困,就往这方面想,觉得是自己罪业深重,佛菩萨不加持。"弘一法师摇摇头,"这种理解,对了一半,也错了一半。"

他解释说,确实有一些人,诵经时会被业障所扰。过去造下的恶业,在诵经时会形成障碍,让你昏沉、散乱、坐不住。这个时候,你越是想集中精神,越是困倦。就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拉扯你,不让你好好修行。

"不过,"弘一法师话锋一转,"还有一种情况,看起来和业障现前一模一样,实际上却截然相反。"

这话让在座的人都竖起了耳朵。什么情况会和业障现前相反?

弘一法师说:"这就是第三种情况——调伏身心的过程。"



他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有位老修行,在山里闭关三年。头一年的时候,每次打坐诵经都困得不行,哈欠连天,鼻涕眼泪都出来了。他以为自己业障深重,几次想要放弃。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就通了,困意全消,身心轻安,诵经时能够一字一句都听得清清楚楚,心里明明白白。

"后来他出关,遇到一位大德高僧,说起这段经历。那位高僧告诉他,他头一年的困倦,恰恰是好事。"弘一法师说。

为什么是好事呢?

弘一法师解释道,我们这个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里积累了太多的浊气、病气、业气。平时这些气在身体里流转,我们感觉不到。可是当你开始认真修行,诵经念佛时,这些气就会被震动,开始往外排。

"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反应。有的人会打哈欠,打嗝,有的人会流眼泪,流鼻涕,有的人会觉得困倦,提不起精神。"弘一法师说,"这些都是身体在净化,在排浊的表现。"

他打了个比方:"就像你扫地,灰尘会扬起来一样。修行也是在扫除身心的尘垢。刚开始扫的时候,尘土飞扬,看起来更脏了。可是等你扫完了,地面就干净了。"

在座的人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可是又有人问:"那怎么分辨,到底是业障现前,还是在净化身心呢?"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处。毕竟,从表面现象看,两种情况确实很相似。

弘一法师想了想,说:"有几个简单的辨别方法。"

"第一,看你诵经前后的心态。"他说,"如果是业障现前,你诵经之前就会感到抗拒,不想诵,心里烦躁。诵经的时候强打精神,勉强支撑。诵完了之后,心里还是沉闷、压抑。"

"可如果是净化身心,虽然诵经时会困倦,但你诵经之前是欢喜的,是想要诵的。诵经的时候虽然困,但心里是清明的,是宁静的。诵完之后,反而会觉得轻松,舒畅,身心愉悦。"

"第二,看持续的时间。"弘一法师接着说,"净化身心的过程,不会持续太久。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这股困劲儿就过去了。过了这一关,你会发现自己的功夫上了一个台阶。可如果是业障现前,这个困扰会一直存在,甚至越来越严重。"

"第三,看你的整体修行状态。"他说,"如果你平时其他修行都很好,只是诵经时困倦,而且你的持戒、发心、待人接物都在进步,那多半就是在调伏身心。可如果你不光诵经困,平时也懈怠、散乱、贪嗔痴不减反增,那就真的是有问题了。"

这三条辨别方法,让大家心里都明白了许多。

不过,弘一法师又补充道:"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我也要说一说。"

他说,有些修行人,在某个阶段会突然变得特别爱困。不光诵经困,打坐也困,甚至站着走路都能打瞌睡。这种情况,往往是功夫到了一个节点,身体在做深层次的调整。

"禅宗管这个叫'大死一番'。"弘一法师说,"你看那些禅堂里的老参,有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看起来像睡着了,其实人家是在定中。这种困倦,是真正的入定前兆。"

他又讲了一个故事。据说虚云老和尚年轻时参禅,有一次在禅七期间,突然困得不行,就像好几天没睡觉一样。他强打精神,继续参究。参着参着,突然间一下子通透了,大彻大悟。后来他回忆说,那种困倦,就是在突破某个关口。

"当年玄奘法师西行取经,路上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弘一法师说,"史书记载,他在翻越雪山的时候,有好几天都恍恍惚惚的,像是要睡着一样。可正是在那段时间,他对《瑜伽师地论》有了新的领悟。"

听到这里,那位年轻比丘似乎明白了什么,又似乎还有些疑惑。

弘一法师看出了他的心思,又说:"不过,我要提醒你们一句。"

他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虽然诵经犯困不一定是坏事,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如果你每次诵经都昏昏欲睡,糊里糊涂地念完,那就失去了诵经的意义。"

"诵经,是要用心去领悟经文的含义,不是走形式,不是念完就完事。"他说,"佛陀在《金刚经》里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经文里的每一个字,都是佛陀的智慧结晶。你念的时候心不在焉,怎么能得到受用?"

说到这里,弘一法师停顿了一下。众人都屏息凝神,等着他接下来的话。

"所以,关键不在于困不困,而在于你的心在不在。"弘一法师缓缓说道。

他看着那位年轻比丘,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的心是清净的、专注的,虽然身体困倦,但心不随境转,这就是真功夫。可如果你的心散乱了、昏沉了,就算睁着眼睛念经,也不过是口头禅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身虽困而心不昏呢?

怎样在诵经时既不被困倦所扰,又能把这种身心的变化转化为修行的助力?

弘一法师当年对此有着极为精妙的开示。

他不仅从佛理上解释了其中的奥秘,还传授了具体的对治方法。

这些方法,源自他多年的修行体悟,也印证了历代祖师的教诲。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