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彩礼对他们的打击主要是对其自身价值不同程度的否定。
![]()
男子陈某与女子武某订婚,但未按约定的时间给女方送36万元彩礼,武某催促陈某尽快送彩礼。
陈某告知武某自己与家人发生争执后离家,并表示出自杀的想法。
武某安抚其情绪进行劝阻,但最终未能阻止陈某轻生溺水死亡。
这是前不久河南夏邑县发生的悲剧。
双方的焦点从过程来看,女方并非不讲道理,36万是谈好的价格。让准新郎在婚礼前凑齐,虽然有些现实,但也是双方协商好的。
男方因为此事和家人发生矛盾,然后选择了轻生。说明这笔钱对于男方父母来说并非小数。
男方的心理已经无从得知,但将心比心,任何一个男人面对婚姻或者恋爱,一定希望对方爱的是自己。
让父母来替我婚姻给钱,我这个男人也太窝囊了。
大多数男人并非不愿照顾女方,而是想建立在相爱基础上,靠自己努力去照顾女方。
大额彩礼对现代男性的打击主要是在此:对自身价值不同程度的否定。
你到底是爱我们家的钱还是爱我的人,或者随便找个有经济基础的。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刺伤男人的自尊心。
![]()
一个月前,闹得很大的在陕西因婚礼琐事自杀之准新郎,与这次河南自杀的准新郎,想必是属于自尊心敏感脆弱,遇到这样的伤害后,意志崩溃。还有大量婚姻把这样的刺伤或隐藏或掩埋了下来,是随着时间慢慢遗忘,还是成为定时炸弹,也未可知。
![]()
以上还是好好协商的彩礼,有些彩礼则纯属买卖。2023年在凉山发生的“11.11彩礼血案”因为女方悔婚又不退彩礼导致男方父母刺杀女方父母的案件,这是当地非常贫困的山区,彩礼却普遍多达三四十万,父母往往靠借贷来凑彩礼费。后来还牵涉出了当地农村嫁女挣钱的习俗,甚至不许女孩读书,15岁就靠嫁人贴补家用的惯常做法,让人想起电影《红高粱》九儿出嫁的场景。实际上是对婚姻和人格的扭曲变质。
还有些彩礼看上去还挺美好。
我在越南旅行时,遇到好多中国男人迎娶越南新娘,均属于双方已经在谈恋爱了,谈婚论嫁时,依照越南习俗,给予一定彩礼。数额也非常亲民,甚至有点象征性,就几万元。这样的彩礼一般都不会伤害新人。这种情况一般在越南城市或镇上,不同于越南很多农村地区靠天价彩礼赚一笔的规矩。
我因为从小在城里长大,更习惯的彩礼是:并非协商后彩礼金额,而是双方结婚时,父母甘心乐意送上的祝福。有的是男方多给,有的是女方多给,看各自经济状况,给得喜乐,且都不是给对方父母,而是给小两口,这样的彩礼不仅不会伤害,而且有益于家庭关系。
慢慢发现,往往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婚姻越能摈弃买卖式彩礼。而越是贫困地区,彩礼往往越高。当然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
不仅中国如此,发达的欧美地区现在几乎没有彩礼这个概念了,我怀疑“彩礼”这个词对应的英文也许都不好找。
想起十多年前,我做农村进城务工采访调查时,遇到一些来城里餐馆打工的二十岁左右农村女孩,她们在择偶时也以彩礼思维去看男方,不是看男人怎样,而是看男方家里怎样。其心智的老成让人吃惊。彩礼从物质到思维方式,在不断戕害着她们。让她们失去了少女应有的情窦初开之美好。
我丝毫没有低看农村人的意思,恰好这几年我遇到的00后进城务工小妹妹,呈现出不一样的气质。她们很自立,没有了前辈们的暮气横秋,这就是观念变迁和生活改善的结果。
彩礼作为存在几千年的事物,一定有它的合理性。
在古代,彩礼具有一种金融保障属性,因为古代的大多数人家都处于在温饱线上浮动。彩礼或嫁妆代表抗风险能力。
你吃了这顿没下顿,我凭什么让女儿跟着你吃苦?虽然传统社会重男轻女,但女儿也是亲骨肉啊,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浪漫爱情是丰衣足食后的奢侈品,古代大多数人结婚都是为了成家立业传宗接代。
可别高看浪漫的都市婚姻,也别嘲笑传统婚姻。有人在印度做过这样的统计,都市自由恋爱结成的家庭,前十年幸福指数高于落后地区,由父母指定婚姻的家庭。但十年以后,后者反而比前者幸福,人性之复杂不能靠线性思维测度。
说起印度,中印两国彩礼文化的区别,倒是可管中窥豹一探最重视现实的儒家文化圈,与最轻看现实的印度文明之异同。
在印度,女方给夫家的嫁妆,往往高于男方给的彩礼。
嫁妆在古代印度被称为“Stridhan”,意为“妇女的财富”。最初,这其实是女儿从娘家继承的一部分财产,因为传统上女性没有正式的财产继承权。这原本是对女儿的一种经济保障。
在严格的种姓等级制度下,高种姓家庭为了确保女儿能嫁给同等或更高种姓的男子,会提供丰厚的嫁妆来吸引新郎家庭。对于新郎家庭来说,迎娶一个低种姓女子是耻辱,但如果嫁妆足够丰厚,则可以弥补这种“地位损失”。这导致嫁妆成为了一种市场竞争工具,越往上,价格越高。
在传统印度教社会,女儿结婚后就成为夫家的一员,不再为原生家庭创造经济价值。而婚礼的巨大开销、以及过去女性不外出工作的传统,都让家庭认为养育女儿是一笔只出不进的投资。
嫁妆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作女方家庭向男方家庭支付的、用于“接管”女儿未来生活费用的补偿。因为女儿婚后将在夫家生活,其生活和未来的开销都由夫家承担。
可见,最轻看现实的印度,在彩礼上也非常现实。只不过正好相反,他们主要由女方给彩礼,也称嫁妆。因为女方要力争种姓制的上游,男方却不能以同样给彩礼的方式攀高枝,再加上女人结婚后不能挣钱,所以成为了附庸男方的角色,致使婚姻主要由女方出嫁妆的场景。这在全世界其他地方都不多见。
这虽然也现实,但可以看出,它的男权社会是根植于印度教和以宗教而来的种姓制度。不是靠物质生产形成的。所以印度男人不能靠取高种姓老婆升迁,给多少彩礼都没用。女人婚后不能挣钱也是宗教的约束。这算是印度教的意识形态决定的彩礼嫁妆方式。独具印度特色。
中国古代虽然也是男权社会,但那是由男女的经济社会角色分工决定的,农业社会,男人创造财富更多。男耕女织的家庭形态,也让女人婚后能够创造财富。而彩礼作为给对方父母养育之回报和未来抗金融风险的工具,自然就以男方付出为主。这也可以看出,儒家文明圈的现实底色。
这种现实底色随着现代化,在逐渐淡化,日韩港台这么传统的儒家文化区,随着现代化,也几乎难见彩礼对婚姻的约束,更多是父母给子女新人的贺礼。
然而,仍然留有与时俱进的印记。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儒家文化圈在古代的生育率全球最高,但到了现代变成全球最低。
韩国新加坡的生育率已经跌破1,中国日本也越来越低。都说城市化是天然的避孕药,但为何欧美中东东南亚都没有儒家文明圈低呢?这里面显然是有文明的因素。
古代,全世界主要文明都提倡多生。生产力低,夭折率高,必须多生才能延续族群。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文明,或者多神的印度文明,抑或最现实的儒家文明圈,皆是如此。
但古代西方个人主义倾向,从古希腊古罗马就有深厚底蕴,儒家文明圈的家族抱团和印度教种姓制更能把妇女当生育机器来看,儒家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人口数量最高。尤其是儒家文明,因为最重视现实,最懂得娶媳妇生个娃比啥不强。
现代社会,家庭价值观的崩塌,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信仰也没人信了。个人主义和城市化席卷全球,儒家文明圈最重视现实变成了最重视个人的今生。生娃与否全靠个人的现实幸福体验。当然就越来越多的人不生娃。
最重视现实的儒家文明,在古今之间,从最能生的文明变成最不能生的文明。浓缩着最有张力的古今巨变。
这个趋势似乎看不到遏制的苗头。
也许在儒家文明自身内难以破解。
然而,造物主如何掌控风云,也未可知。

欢迎转发本文给你关心的他/她
传递真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