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监管高层人事调整的棋盘上,又一次出现了多省份同步换子的最新布局。
10月下旬,天津、黑龙江、湖北、安徽、宁波等五地金融监管局局长完成新一轮同步轮岗。其中,湖北金融监管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庞雪峰调任天津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而天津局原局长赵宇龙已於10月29日被正式宣布调任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拟任会长,结束了该协会党委书记、会长于华到龄退休后的人事空缺阶段。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局部调整背后,是2025年全国18个省级及计划单列市金融监管局“一把手”的系统性更替,“70后”专业化干部成为主力,跨区域轮岗与职能聚焦成为鲜明特征。
#01
五地联动:新一轮金融监管人事轮换
10月27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一次性更新了五个地方监管局的新任局长信息,引发了金融圈广泛关注。
这场涉及天津、黑龙江、湖北、安徽、宁波的集体人事调整,展现了金融监管干部跨区域轮岗的全面铺开。根据官方信息,此次五位新任局长的任命呈现出明显的系统性特征:所有新任局长均为从其他地方监管局局长任上转调而来,无人直接从副职晋升。
具体来看,原湖北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庞雪峰任天津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原宁波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孙世重任黑龙江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原黑龙江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唐智杰任安徽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原安徽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覃刚任湖北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原宁夏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琦任宁波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
这种“旋转门”式的人事安排并非首次出现。在2023年11月,上述五位局长就曾同批轮岗。此次走马上任的五位金融监管局局长,均拥有丰富的金融监管或从业经验,他们的职业轨迹勾勒出一幅金融监管干部的典型成长路径。
- 庞雪峰:这位新任天津金融监管局局长拥有管理学硕士学位。他的职业生涯始于1993年7月在北京科技大学的工作。之后先后任职于中央金融工委组织部、中国银监会人事部、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等多个重要部门。2011年4月,调任辽宁保监局党委委员、局长助理,开始积累地方监管经验。银保监会成立后,他出任银保监会非银部副主任;2020年6月,转战金融机构,担任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2023年11月,他被任命为湖北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直至本次调任天津。
- 孙世重: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早年供职于银监会山东监管局。2016年4月,升任银监会山西监管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之后又转任银保监会天津监管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2022年8月,他回到山东,担任银保监会山东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在2023年11月的人事调整中,出任宁波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直至本次调往黑龙江。
- 唐智杰:同样拥有经济学硕士学历。他曾担任银保监会湖南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2021年2月,远赴宁夏,出任宁夏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机构改革后,他自然转任金监总局宁夏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在2023年11月,调任黑龙江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直至本次转任安徽。
- 覃刚:一位壮族干部,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20年7月,担任宁波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机构改革后,转任金监总局宁波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在2023年11月的人事调整中,调任安徽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直至本次回到湖北任职。
- 刘琦: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他长期在上海工作,历任上海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巡视员、纪委书记,上海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等职;2023年11月,升任宁夏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直至本次调任宁波。
#02
专业力量:“70后”成监管中坚
从年龄结构看,此次履新的五位局长全部为“70后”,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其中,刘琦出生于1971年10月,是五人中最年长者。庞雪峰、孙世重、唐智杰三人均出生于1972年,覃刚则出生于1973年2月。
这一年龄分布与当前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多为“70后”的趋势相符。在金融监管系统内,“70后”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
高学历是这批金融监管者的共同特征。在五人中,孙世重和唐智杰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刘琦为硕士研究生,庞雪峰拥有管理学硕士学位,覃刚则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人事调整并非年内首次。今年9月底,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云南、青海等六地监管局也已完成了“一把手”调整。
在那次调整中,原云南金融监管局局长倪金乾调任山西金融监管局局长,原山东金融监管局副局长高旺东升任内蒙古金融监管局局长。原内蒙古金融监管局局长刘丽欣转任辽宁金融监管局局长,原辽宁金融监管局局长俞林调任山东金融监管局局长。原青海金融监管局局长景晋生转任云南金融监管局局长,原河北金融监管局副局长赵江升任青海金融监管局局长。而倪金乾目前仍是金监总局网站披露的最年轻地方监管局局长,出生于1975年10月。
放大至全国,2025年1-10月监管 “换帅”已覆盖36个派出机构的半数。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及公开报道统计,1-7月重庆、厦门、深圳等8地率先完成调整;8月江苏、河南、海南、湖南4地跟进;9月末山西、内蒙古等6地压轴,全年18位新任局长陆续履新。
值得注意的是,16人属于派出机构间跨省交流,2人实现跨系统或纵向调动。18名新任局长中16人为“70后”,占比超85%,较2024年持平但年龄梯度更均衡,超九成干部有10年以上监管经验,硕博学历占比超80%。
本轮调整勾勒出地方金融监管“一把手”的清晰画像,年轻化、专业化、多履历成为核心标签。
#03
政策呼应: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深化
这一轮地方金融监管局长的集中调整,背后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
2023年11月,中国机构编制网披露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即金融监管总局 “三定”方案(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
该方案明确规定,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依法对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维护金融业合法、稳健运行。
在“定机构”方面,方案明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设立27个正司局级内设机构,在机构类别监管上,银行分为大型银行监管司、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司、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等机构。
保险方面则分财产保险监管司以及人身保险监管司,再保险和保险中介的监管在财产保险监管司。
从“定编制”方面看,方案规定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机关行政编制910名。设局长1名、副局长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114名。而“三定”方案正式实施后,36地金融监管局局长陆续迎来调整,本轮人事变动正是这一背景下的最新动作。
金融监管干部轮岗交流常态化的图景已清晰可见。跨区域、跨领域的复合经历,将成为未来金融监管领军人才的重要履历特征。
随着更多70后甚至75后干部走向关键岗位,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正迎来一个更加专业、更加流动、更加充满活力的新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