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中国酒水市场,低度化、年轻化已是不争趋势,但转型中的酒企们却陷入了新的困境:同质化。
“每次选酒都觉得包装都差不多,口味也雷同,真的不知道买哪款。”消费者的困惑道出了市场现状:跟风推出小甜水、扎堆冠名音乐节、清一色标榜“微醺”,导致货架上的产品越来越难分彼此。
当酒企们还在为“女生友好”“休闲必备”这些标签内卷时,消费者早已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要的不是“又一瓶低度酒”,而是“在某个特定时刻,第一时间想到要喝的那瓶酒”。
时刻要对得上,消费者才愿意买单。一个人放空时该喝的、一家人团聚时该喝的、户外玩耍时该喝的。买酒,总得跟喝酒的那个时刻对得上。
这正是当前酒饮市场的分水岭:许多品牌在抢“场景”,但真正成功的,是把“酒”与“具体时刻的情绪”深度绑定的品牌。独处时想喝它、团圆时需要它、日落时必须喝它——这些品牌用“场景时刻”破解了同质化迷局。
RIO微醺:独酌时刻,把一个人的情绪装进酒瓶
加班后的疲惫、周末宅家的悠闲、偶尔涌现的小情绪——这些独处时刻,很多人都想喝点小酒,却总找不到合适的选择:白酒太正式,像应酬;啤酒太胀肚,喝不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始终缺少一款能接住“一个人小情绪”的酒,直到RIO的出现。
![]()
RIO,这个成立于2002年的品牌,是中国预调鸡尾酒的开拓者。早期的预调酒大多标榜“派对”“聚会”,RIO最初推出的经典系列也主打社交场景。但经过多年市场深耕,RIO敏锐地洞察到一个新兴趋势:随着独居人口增多、年轻人对“自我空间”的重视,“一个人喝酒”正在成为刚需。
2018年成为RIO发展关键转折点。它推出了“微醺”系列,主打“一个人的小酒”概念,并邀请周冬雨代言。镜头里,她抱着一瓶RIO微醺,眼神里带着少女的悸动,把“有点甜、有点暖”的微醺感,和“一个人的小情绪”牢牢绑在了一起。那时候大家才突然发现:原来一个人喝酒也可以这么有氛围感。
![]()
此后,RIO微醺始终紧扣“独酌时刻”“一个人的小酒”的定位不断深化这一认知。张子枫坐在窗边独酌的镜头,把“成长烦恼”揉进酒里,传递“与自己对话”的治愈;闫妮手持酒瓶说出“喝一点,不较劲”,接住了成年女性的压力释放需求;今年520,品牌更是抛开恋爱话题,直接呈现“一个人对着晚风小酌”的画面,将微醺彻底定义为“取悦自己”的日常。
![]()
细看RIO微醺,每一处细节都在贴合“独酌”。它没有搞复杂的大瓶装,只做275ml的小规格,刚好够一个人慢慢喝完,不用怕浪费;3度酒精带来微热不醉的松弛感,清新包装搭配透明杯加冰,随手一拍就充满仪式感。这些设计让独饮不再孤单,反而成为值得分享的生活片刻,这样RIO还顺便实现了消费者之间的自动链接。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成功:2023年RIO营收突破30亿元,微醺系列成为其核心产品。
RIO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漂亮的转型,它从没有说过“我是独酌最好的选择”,却用持续的场景绑定,让“一个人喝酒”和“买RIO微醺”成为消费者的条件反射。
梅见青梅酒:团圆时刻,一家人都能喝
在酒类产品的消费场景中,有一个被忽视的支线场景——一家人吃饭的餐桌。
不同于商务宴请的被动应酬,也不同于婚宴、寿宴等大型宴席以“庆祝”为核心,家宴无需遵循社交礼仪的“表演性”规范,更易卸下社会角色面具,展现真实自我。这种环境下,情感表达都因脱离功利目的而显得真挚。
以前,一家人团聚时刻,往往是长辈喝高度白酒,小辈喝啤酒,不胜酒力的端着汤碗一起碰杯。这种看似热闹的窘迫氛围,映射的是“一家人喝不到一起”的场景痛点与代际断层。
家宴中代际同席的场景下,单一酒品难以满足多元口味需求。传统高度白酒对部分家庭成员(如老人、女性、不胜酒力者)存在饮用障碍,年轻一代偏好果味、甜味或低刺激口感,老一辈又觉得酒味儿淡。这就导致“有人喝不尽兴,有人不敢喝”的尴尬。此外,家宴常伴随长时间聚餐,传统白酒的强刺激性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健康需求与饮酒场景错位。
这时候,一款一家人都能喝的酒成为场景刚需,需要兼顾男女老中青的不同需求,对酒的口感、健康属性和佐餐能力都有更高要求。
![]()
梅见青梅酒的出现正在填补这一块场景空白,其从产品口感特性到场景适配,为一家人提供了一套场景解决方案。
首先,12度的酒精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度数适中的酒体,对长辈来说,它“有酒香却不寡淡”,也不用怕伤身体;对小辈来说,它“不冲不烈”,没有高度酒的压迫感;对家庭中不常喝酒的人来说,也可以通过加冰、调配等方式增加趣味性。
青梅酒的酸甜果香与多元口味也达成场景需求的平衡。青梅的天然酸甜味覆盖了酒的辛辣感,口感清爽易入口。这种风味既符合一家人对微醺轻度饮酒的偏好,也能搭配中餐家庭菜肴。
从消费者的社交内容分享反馈中,也能发现近几年梅见出现在家庭餐桌上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中秋、春节这种具有高情感浓度的家宴团圆时刻,消费者都会选择带上好酒梅见和好久没见的家人一起团圆吃饭。
![]()
今年中秋期间,“月亮圆了该回家了”登上话题热榜,在网友分享的回家、一家人团聚的视频内容中,梅见成为了一家人聚餐的选择。有消费者表示,选择梅见是因为“父亲有高血压,喝白酒不放心,但青梅酒度数低,还能助消化,全家都能喝一点”。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前七个月梅见实现了同比超20%的增长,在部分商超和即时零售渠道甚至增长了86%。
家宴的本质是“情感共享”,而酒作为情感催化剂,需具备“包容性”与“适配性”。梅见青梅酒通过低酒精度、果香口感、健康属性与文化符号的组合,解决了家庭饮酒场景中的代际冲突、健康顾虑与情感表达需求,最终成为消费者主动选择的“一家人都能喝的酒”。
科罗娜:日落时刻,比广告更有穿透力
如果问“户外休闲时会想起什么酒”,很多人的答案会是科罗娜。
但很少有人知道,科罗娜最初进入市场时,曾因“微苦的口感”遭遇过质疑,直到它找到“加柠檬”这个小妙招,又一步步把“柠檬+日落”变成了自己的专属符号。
![]()
科罗娜的转折点,始于对“口感痛点”的解决。
早期有消费者发现,往科罗娜里挤一片柠檬,清新的果香能中和酒的微苦,口感瞬间变得清爽。品牌敏锐地抓住这个细节,不仅主动推广“加柠檬”的喝法,还把它和“户外场景”绑定,阳光、沙滩、海风,再配上加了柠檬的科罗娜,“放松惬意”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真正让科罗娜和“户外休闲时刻”深度绑定的,是它对“日落”的持续深耕。
2022年,科罗娜做了一块“会动的日落广告牌”:白天只有品牌logo,等到日落时分,阳光透过精心修剪的绿植,会在墙上映出一瓶完整的科罗娜——“连太阳都在提醒你,这个时刻该喝科罗娜了”,这个创意在社交平台爆火,让“日落+科罗娜”的组合深入人心。
![]()
2023年,科罗娜又推出“SunsetO'Clock”活动:让消费者拍下酒瓶上的生产时间,时间越接近日落,奖励越丰厚。这个低成本活动,催生了大量“追着日落喝科罗娜”的UGC内容,有人在海边拍,有人在露台拍,慢慢的,“等日落、开科罗娜”成了户外休闲的固定仪式。
如今,科罗娜的场景延伸更自然:把海报里的柠檬块换成冲浪板,官宣成为冲浪赛事赞助商;在沙滩做“隐形酒瓶”环保广告,空酒瓶融入沙滩背景,却更强化了“科罗娜=沙滩休闲”的认知。
现在哪怕不在日落时分,只要在户外玩,掏出科罗娜加片柠檬,瞬间就有了“在度假”的松弛感——不用去远方,不用花很多钱,一瓶酒就能抓住户外的好时刻。
科罗娜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把“日落”“休闲”当成品牌营销的短期热点,而是通过不断的绑定、输出,一点点把它做成自己的品牌资产,它让消费者看到科罗娜就想起“吹着风、碰着杯、笑着等日落的惬意”,这份对“时刻”的坚持,比任何广告都更有穿透力。
![]()
当RIO让消费者脸上晕染出几分松弛,当一家人举起梅见碰杯,当科罗娜的酒瓶底与地平线上的落日重叠,这本质上是一场心智卡位战,通过将品牌符号嵌入特定生活切片,实现从“被动认知”到“主动联想”的转化。
当品牌真正融入消费者的生活时刻,同质化的竞争自然不攻自破。这或许就是2025酒水市场最朴素的真理:与其做一千瓶差不多的酒,不如做好一个被需要的时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