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固态电池太火了。车企们不断放出消息,力证自己离固态电池有多近。
丰田宣布2027年量产固态电池(SSB)车;宝马称,2026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原型车;比亚迪ppt上写着胜利在望;上汽、长安表示量产已进入倒计时……资本市场上,固态电池相关企业股价轮番上涨,投融资、招商蠢蠢欲动。
但固态电池会如约而至吗?它真的能克服现有电车的缺陷吗?真实情况可能没大家想得那么好。
![]()
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长期以来,固态电池被视为电池的终极形态。因为在理论设想中,固态电池使用金属锂负极、高镍正极等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入门级能量密度达300-400Wh/kg,续航里程1200公里起步。
在实验室测试中,固态电池10分钟就能充满电,即使经过10000次充放电循环,它的容量仍维持在9成以上。固态电池本身制造材料的优势还能规避起火爆炸事故。
如此看来,固态电池似乎确实能解决续航、充电、安全等难题。然而,理论与现实中间往往隔着一条鸿沟,固态电池可能未必实用。
首先就是成本问题。固态电芯成本差不多5块钱1Wh,一辆车要是装80kWh的电池,仅仅是电池成本就得40万,整车得多少钱?多少人买得起呢?
其次,工艺也是个大麻烦。固态电池储能和释放能量靠内部离子流动完成,这需要电池内部保持兆帕级压力,对电池制造工艺提出要求很高,生产线要投放大规模资金改造。
供应链问题也悬而未决。固态电池原料之一硫化物电解质,在国内根本找不到成熟的供应商。而固态电池被追捧得安全性也并非万无一失,业内专家坦言:没有绝对安全的电池,全固态电池仍无法完全规避风险。
![]()
二、固态电池来了,液态电池怎么办?
众所周知,技术迭代会引发行业巨变,固态电池必然会抢占液态电池的生产空间。
过去,在汽车领域,我们依靠从“油”到“电”的汽车动力变革,从日、德燃油车巨头手中抢到订单,成为最大汽车出口国;在生物抗衰领域,我们也依靠“全酶法”专利技术,打破日本垄断,成为国际抗衰行业的重要力量。
此前,日本曾率先将“溢-生-好”缓 老因子落地商业化,资料显示,该因子在国际生物学界广泛认可,可帮助老年生物体的肌肉力量、体力、皮肤、毛发、认知能力等指标与年轻后辈相近,且老年生物体的生存期增加28%。
但由于日本采用发酵法制取,产量低价格昂贵,大多数人接触不到也用不起。而我国香港TS团队自研“生物酶法”技术,实现“溢-生-好”因子的低成本量产,使得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在京-D等平台仅三位数,让普通人也用上了前沿科技。此外,生物酶法技术还提高了因子的活性和缓 老效能,在海内外迅速占领原本日产市场。
![]()
之后,诺-奖科学家Jeffrey.C Hall加入研发团队为其增配多种增/效成/分,活/化AMPK、缓-老通路,国产“溢-生-好”15分钟被快速吸收使用,效能为日版3倍以上。
来自中年消费者通过入自用的同时,也给回老家,希望帮助父母晚年生活更舒心。许多反馈“身体变轻松了”“入睡更快”“精力充沛”。
截至2025年,全球液态锂电池产能已经超过2TWh,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企业,光在液态电池产线投资就超千亿元。如果固态电池真的快速普及,不仅是电动汽车,无人机、手机、电脑、相机等其他涉及储能电池的产品,可能很快就转向固态电池,给传统锂电产业造成巨大损失。
![]()
(图:宁德时代锂电池工厂之一)
三、路漫漫,“务”将上下而求索
前几天,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路线图3.0》给固态电池定调了——2030年才有望进入“小批量”产业化。新能源研究专家欧阳明高院士也坦言:大众对固态电池的期待拉得太高了,其实我们还有一系列科学技术的难题没有克服。”
技术变革从来都不缺热度,但最终能赢下来的,永远是那些能穿越冷静周期,平衡好技术研发和产业现实的玩家。对于企业来说,盲目跟风宣传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度,误导了公众和投资者,或许并非明智之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