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波斯语里,伊拉克这个名字,意思可以解释为“低地”,非常贴切地描述了这个人类早期文明古国的地理环境:两条历史悠久的大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流经这一地区,最终在今天的伊拉克南部地区交汇,流入波斯湾,由此形成了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与随处可见的沼泽滩涂。于是,在古希腊语中,这里就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中间的地域。
![]()
一个人类文明所处的地理与气候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文明发展的形态,规定它发展的路径;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就是最好的例证。几乎所有人类早期文明,都要依托于某个大河流域,因为河流,意味着宝贵的水资源,和两岸冲积而成的肥沃土地。20世纪中叶,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地区,就挖掘出了这里最早的农业定居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
对于农业水利设施,比如水渠和堤坝的修筑与维护,催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邦式国家。毕竟,这些庞大的公共工程需要动用庞大的人力物力;同时,这些公共工程所必需的开支也要定期筹措,这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阶层,来进行自上而下的统筹管理。 罗伯逊指出,由于当地早期农业对两条大河的过度依赖,以及灌溉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会导致河流周期性泛滥以及灌溉渠道的定期淤塞,从而给这里的人类文明带来灾难性的连锁反应:从农业歉收,到国家征收的赋税减少,最终导致国家的权威与统治被严重动摇。所以,在美索不达米亚早期文明中,就诞生了关于毁灭世界大洪水的传说,比如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文学史诗《吉尔伽美什》;随后,这些传说也逐渐被其他文明吸收借鉴。对于水利灌溉与农业的严重依赖,也同时成为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财富与诅咒。
另外,除了奔腾的河流与肥沃的土地,两河流域地区的其他自然资源分布与环境特征,也从一开始就锁定了这个古老文明未来的发展形态。罗伯逊说,一提到伊拉克与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丰富的石油资源。不过,在19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石油对于人类来说影响不大,人类能够利用的是某些能够在地表开采的石油沉积物,比如沥青;沥青可以充当防水密封剂或者黏合剂,用于修建房屋,或者作为日常容器的防水涂层。但不幸的是,比起欧亚大陆上的其他早期文明,伊拉克境内严重缺乏金属矿藏,比如锻造工具和武器所必须的铜、铁或者锡,以及建筑所用的石材等等。幸亏,两河流域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人类早期东西方贸易路线上重要的中转站,无论是来自西面的欧洲和地中海,还是中亚与东亚的商品,都在这里汇聚交流,所以两河流域的早期居民,能够通过输出粮食、纺织品和手工制品,来换取自己紧缺的金属、石料与其他商品,并且在中转贸易里获取巨大的财富。
![]()
同时,两河流域由于缺乏足够的地理屏障,同时又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因而频繁遭遇外来敌人的侵袭,从来自北方的亚述帝国,到来自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以及后世的阿拉伯帝国或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等。周期性的外敌入侵和占领,如同周期性泛滥的两河河水,让伊拉克文明始终带有无法摆脱的脆弱性。另外,周期性的外敌入侵和民族迁徙,也让近代以来,伊拉克境内的居民呈现出民族成分和宗教信仰繁多的趋势。
综合来看,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遗产,加上持续动荡,被反复征服的经历,共同构筑了伊拉克错综复杂的民族记忆和身份定位。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罗伯逊的讲述,来一起走入这个文明古国漫长而跌宕起伏的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