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解放后毛主席问周保中:抗联不撤到苏联会怎样?周的回答令人心疼

0
分享至

1931年日本悍然侵略我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即使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但依然有一批仁人志士愤然反击,并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来对抗侵略者,后来在与日寇的作战中逐渐撤向苏联。

新中国解放之后,毛主席曾询问过抗联英雄周保中,如果当年抗联撤不到,苏联会怎么样?周的回答令人心疼。

白山黑水间的顽强抗争



黑龙江省是最早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地区,也是后来东北抗联的重要抗日游击根据地和作战区更是东北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早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黑龙江省就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军民毅然投入到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之中,他们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全国抗日形势尚未连成一片的情况下,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1931年11月,担任黑龙江省主席的马占山同志率领部队在齐齐哈尔阻击日军,消灭了敌军的大量有生力量,挫伤了其侵略的嚣张气焰,这也是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民第1次有组织大规模的反击日军侵略的战斗。

1932年1月,共产党开始着手在各地号召群众投身抗日武装斗争,派出了许多干部前往东北义勇军中工作,建立了许多由我党所直接领导的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就是其中之一。

1936年2月,东北地区对日寇的作战已然规模化,由共产党所领导的东北抗日部队逐渐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至第七军,随后又成立了第八军第十一军,大多都是在黑龙江地区活动,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

这批在敌战区的抗日部队涌现出了包括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



也正是在他们的领导下,东北抗联战士不畏强权奋勇杀敌牵制和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有效滞后和干扰了日本由中国东北进犯苏联的企图,或许在当时他们的认知中,对日寇的抵抗只是保证自己的家园不被侵犯,自己的人民不被屠杀。

但实际上东北抗联在我国最北端这一特殊的区域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连接作用,从宏观上来看,对日军的有效牵制,甚至支援了苏联的作战,带动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抗联和苏联的联系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而且持续的时间很久。

抗联选中的留苏群体



东北抗联中的留苏群体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第1部分是1921年到1930年,当时抗日战争还并未开始,所以其中的留苏人员大都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留苏群体中参与和领导东北抗联组建发展和进行战斗的人员。

通俗来讲,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是在苏联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和活动的,所以早在1921年建党之后就派遣了大量的人员留苏,主要是根据当时苏联的革命形势进行学习,以便后来更好地指导中国的革命道路。

所以这一批留苏人员,基本都是先前往苏联留学,后返回东北抗联任职,比如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委赵毅敏和第四军参谋长胡伦。



后来随着北伐战争的失败,国共两党彻底决裂,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我党不得已转入地下,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所以当时派遣了大约700名党员到苏联学习,周保中就是其中之一。

他原名叫奚李元,1902年出生于云南大理,15岁那年就投笔从戎,成为滇军里年轻的娃娃兵,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作战经验十分丰富,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之中都有他英勇的身姿,从普通的士兵一步一步成长为国民革命军少将副师长,并且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来因为合作破裂,他在1928年深秋被党中央派往苏联深造,周恩来同志亲自前来送行,为了在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之中顺利出境,奚李元正式使用了周保中这个名字。



伴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周保中被迫中断学业,来到东北开展抗日斗争。

由于日本不宣而战,所以当时的东北情况非常不好,即使当地的民兵,义勇军,山林队都有抗敌报国之心,但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组织,所以随时可能被歼灭。

周保中抵达东北之后立刻意识到,只有将这些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组建成一支由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才能长久与敌军作战。

自1932年6月开始,周保中奔赴东北抗日前方司令部,和吉林救国军总指挥王德林共商抗日大计。

他们带着队伍在宁安,敦化,画店的各种地方穿梭,把各种偏远地区的抗日零星武装全都团结起来,教他们打游击,不分民主党派,一心只为救国。



在作战过程中,周保中曾左腿负伤,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刮骨刮出弹头,由于当时情况紧急,他在伤口未曾痊愈的情况下,就率领部队继续作战,打下宁安城,歼灭敌军百余人。

随着作战效果的凸显,周保中所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多次派出精锐部队对其进行围剿,面对越发严峻的情况,周保中和赵尚志形成了品字形犄角,每次遭遇日军时都能实现相互支援,在重重包围之下继续顽强抵抗。

周保中为了保住核心力量,在敌我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进行巧妙作战,比如依托铁路策应第二路军突围,趁敌人换防期间偷袭等战法,即使如此,当时的作战形势依然严峻。

于是周保中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越界过江,到苏联远东地区野营整训”,此次撤退是为了积蓄力量,实现更好地反攻。



1939年11月,周保中在去苏联参加会议时提交了这项议案,并且最终在1941年带着东北抗联在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了两个野战营,这一做法其实也对应了当时东北与苏联第2个阶段的联系,自行派遣人员。

1934年10月,东北抗联试图经由苏联的共产国际恢复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所以频繁派遣干部到苏联开展工作。

抗战爆发之后,一些东北抗联的领导干部因为伤病而得不到有效救治的时候也会前往苏联,随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两个红色政权之间的彼此支持并不奇怪,所以东北抗日联军才会在1940年后也撤往苏联。

毛主席的疑问与真实的原因



尽管如此,周保中的这一做法在当时依然引起了不少质疑的声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在接见周保中时也问了相关的问题,还问他抗联如果不撤到苏联将会怎么样,对此,周保中只能给出一个真实而又沉痛的回答,那就是全军覆没。

因为那个时候的东北抗联真的是退无可退,自从1939年之后,东北抗联就陷入了最为艰难的时刻,首先是日本的侵略越发残酷,推行无耻的杀光抢光烧光三光政策,所到之处几乎是片甲不留,第七军陷入重围。



除此之外,其他的部队也要面临入冬之后的寒冷侵袭,他们不仅冬衣短缺,没有帐篷避寒,而且粮食供应也不足,同时还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在没有任何物资又得不到中央指示的情况下,东北抗日联军就终于陷入了绝境。

自从到了冬天之后,东北抗联的队伍就从3万人很快锐减到了不足2000人,况且当时的国民党军还不承认东北抗联的合法性,当时的周保中所带领的部队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如果当时不撤往苏联,那么就等同于坐以待毙。

面对质疑,周保中强调这是退一步而进两步。

前往苏联之后虽然被改编为独立第88步兵旅,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向苏方明确表示,保持中共中央系统,保证党在队伍中的领导,即使身死,也要面向祖国方向而亡。



1942年8月,经四方同意之后,南北两个野战营以及留在东北境内活动的抗联人员统一改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周保中担任旅长,苏联对日宣战之后,位于东北的抗日联军配合苏联红军共同对驻扎在我国东北的关东军发动全线进攻,获得了巨大成果。

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这支远赴苏联的抗日联军在周保中的带领之下回到长春沈阳等地区,在57个据点之内继续搜剿日伪军残余,为东北的新生奠定了基础。

就连毛泽东同志也对周保中的历史贡献多次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的抗联同志。

1964年2月,北京冬天的寒冷尚未完全度过,英雄周保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在东北14年抗日救国斗争过程中写下的诗篇却永远被传扬。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鹤羽说个事 incentive-icons
鹤羽说个事
这里是鹤羽说事儿,说点儿你爱听的事儿~
632文章数 12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