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李零先生所著的《兵以诈立》后,我的感慨颇多,这本读《孙子兵法》的书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兵书,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因为它是一本既有战略高度,具备哲学色彩,又侧重于运用的兵书,因此在《四库全书总目》里才会说,《孙子兵法》是“百代谈兵之祖”,这并不是过誉,反而算是谦虚了。
![]()
孙子兵法
今天我并不想把《孙子兵法》当作一般的兵书来解读,而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利用《孙子兵法》的内容,来揭示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启示,尤其是我们在为人处事上的思考。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第一篇 始计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在其第一篇《始计篇》的一开头,就开宗明义,把用兵的厉害说了出来了。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着人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
![]()
思考
同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养成先思考的习惯,谋定而后动,这直接关乎我们自身的利益,道理是一样的。很多人脑袋一热,就任性而为是最不可取的,因为你的冲动行为,影响的是你的前途和命运,这才是我们每个人最切身相关的事儿。人做事儿都是有其目的的,为了达成目的必须有所考量,毕竟我们的精力有限,一定要把有限的精力聚焦到对我们最重要的事儿上,才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回馈。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兵法·第一篇 始计篇》
思考些什么呢?当然不是天马行空的放飞自我,而是有的放矢的精准定位。在揭示了战争的重要性后,孙子告诉我们影响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都有哪些,《孙子兵法》总结主要是通过五个方面,来全面评估战争获胜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这五个方面就是: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第一篇 始计篇》
什么是道呢?君臣民众是否能够上下一心,做到共同进退,不畏困难,这是最为关键的。同理,你想做成事儿,就不能只靠自己,要争取更多支持自己的人,这是很重要的。
![]()
刘邦拜韩信为齐王
项羽最后在垓下之战中不仅仅是军事上输给了韩信,而是输给了由刘邦组织起来的利益共同体,能把人们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关键,从来不是道德而是利益,对于这点刘邦看得很透,半百之年的刘邦从来不玩虚的,韩信要代理齐王,刘邦直接给了他一个真齐王做。因此才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说法。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孙子兵法·第一篇 始计篇》
什么是天呢?昼夜、晴天还是雨天,气候寒冷还是炎热,对战争造成的影响,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这些是自然因素,你没办法和它逆着来,毕竟我们没有呼风唤雨的神通,因此只能是顺势而为,这就告诉我们,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而是要学会顺势而为。
![]()
项羽的败因之一:分封制
项羽灭秦后搞分封制,把天下分封给六国那些没有用的遗老遗少们,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因此注定了他最后的失败。而刘邦入关中后,则通过约法三章,迅速和关中父老打成了一片,从而获得了秦人们的广泛支持。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孙子兵法·第一篇 始计篇》
地理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距离的远近,地势是否险要,战地是否狭窄,地形是有利还是有害,都是要评估的因素。既要顺势而为,又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策略,不能只抬头看天,还要看清脚下的路,也就是自己所处的位置,人不能做非分之想,因为那只能是妄想,只会害了你自己,我们只能做自己能力所及之事,人只有看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做不了智者,但可以做个明白人,这就是“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的道理所在。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第一篇 始计篇》
将领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说的就是将的重要作用。作为将领不仅要足智多谋,还要重诺守信,关爱士卒,果断勇敢,赏罚有术。因此李广难封不仅仅是时运不济的问题,更多的还是能力问题,仅仅作战勇敢和体恤士卒是远远不够良将资格的。其他那些封侯的,都是立下了军功的,按照标准才封侯的。
![]()
李广难封
人才是成败中最大的变数,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做不到这么多,但好歹你得有一样儿拿得出手的,不然就算天上掉馅饼,也不会掉到你头上的。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孙子兵法·第一篇 始计篇》
接下来是法。法是什么?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军队要有组织,将帅要有职责,管理要有制度,奖惩要有依据。做事要按照规矩来,必须有底线原则,而不是无所不用其极,做大事是个系统工程,相关的约定和规矩是少不了的。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子兵法·第一篇 始计篇》
孙子说这五个要素,是每个做将军的人必须要知道的,能够深刻理解这些的就会获胜,反之就不能取胜。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做取舍和选择,因此才会有选择大于努力的说法,你选择错误的话,努力就是徒劳无功的。选择是思考后做出的决定,那么具体要怎么思考呢?《孙子兵法》告诉了我们答案。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兵法·第一篇 始计篇》
战争之前对五要素是要做评估的,君主是否贤明?将帅是否有能力?天时地利因素是否都有利于自己?制定的法令能否有效执行?军队的实力是否足够强大?部队的训练是否充分?赏罚是否分明?把这些都分析对比后,就可以知道谁胜谁败了。在《曹刿论战》中,曹刿一开始就问鲁庄公凭什么而战,毕竟鲁国才三万人马,而人家齐国可是有三十万大军。当鲁庄后说出第三个原因时,曹刿才答应助鲁庄后一臂之力,这就是评估的过程。
![]()
曹刿论战
我们在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影响它的各种因素,当你把这些影响因素都考虑完之后,就可以初步得出关于战争胜败的初步结论了。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成功的概率基本为零,很多事一开始,就注定没有结果。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孙子兵法·第一篇 始计篇》
听人劝吃饱饭。这个俗语是有道理的,旁观者清,人往往受制于自己的格局,而无法看清全局,这时候听听别人的建议,对自己是有好处的。同样你提建议时,如果别人听取了,你就可以继续提建议,反之如果他不采纳,那么你就要尽快离开,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
![]()
韩信告辞另谋高就
和领导相处,就要懂得这个道理,韩信在楚军中时,多次给项羽提建议,但人家不听,这样的领导就不值得追随,于是韩信离开了楚军,换了新老板刘邦,并成了汉军主将。人挪活树挪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换个环境。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兵法·第一篇 始计篇》
顺势而为并不是等待时机,而是要主动去创造可能,这里就涉及到到底什么是势的问题了。如果从兵法的角度来看,你根据有利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并严格执行,就是为自己造势,为战争最后的获胜创造了条件。
![]()
集势而不较力
汉武帝刘彻刚继位时,窦太后把汉武帝刘彻的老师下狱,变法遭遇失败,他的老师卫绾就告诉他说:“石头落在地上,就算重有千斤也没什么作用,只有把它放到高处,才能有千钧之力!如今陛下要集势而不较力呀!”
同样,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在分析了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后,要针对这些因素,制定好自己的策略计划,并坚决去执行它,那么离你既定的目标就不远了。
,一家之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