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过去两年,中东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也像走钢丝一样紧绷。就在2025年11月初,以色列国防军(IDF)传出重磅消息:担心数据安全风险,军队将全面替换此前大批采购的中国汽车,奇瑞等品牌将被日本三菱取代。这一决定背后的逻辑和影响,值得我们从不同维度细细梳理。
![]()
军方换车风波
以色列军方这次的动作,绝不是一时兴起。要理解这场“换车风波”,还得从以色列对安全的极致敏感说起。地处中东腹地,四周环境错综复杂,以色列历来将安全摆在第一位。每一次技术升级、装备更新,都离不开对潜在风险的再三权衡。
两年之前,加沙地带战火重燃。哈马斯武装与以色列军队激烈冲突,双方的对抗使得该地区局势陷入持续的紧张状态,和平曙光难现。
![]()
在特朗普推动下,巴以间的停火协议一步步落实,哈马斯逐步解除武装、放弃对加沙的直接统治。这个大背景下,中以关系几经波折,既有合作前景,也不断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
在当时的大环境中,以色列军方购置了约700辆中国汽车,多是奇瑞瑞虎8等七座车型。这些车辆得到优先调配,被配发给有家庭的军官,以满足他们日常出行的需求。
彼时,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国汽车凭借性价比和智能配置,迅速打入以色列市场。可没想到,短短两年后,这些“中国制造”就成了以军头疼的隐患。
![]()
军队内外的“数据焦虑”
2025年8月,军方陡然颁布禁令,严禁中国汽车驶入以色列各军事基地。此禁令如平地惊雷,来得猝不及防,旋即引发各方高度关注,诸多猜测亦纷至沓来。
紧接着,主流媒体披露,国防军内部对中国汽车智能系统萌生了深切忧虑。这一情况的曝光,无疑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变数与考量。有官员警告,这类汽车的车载系统、摄像头、麦克风等,理论上存在监控、数据泄露功能,甚至被怀疑可用于间谍活动。
![]()
以色列军方对此并未止步于口头警告,而是直接采取技术措施,对部分车辆的多媒体系统进行“净化”,断开外部数据传输渠道,最大限度减少信息外泄风险。
即便如此,军方高层依然心有余悸。2025年11月初,媒体报道纷至沓来。以色列国防军经慎重考量,最终敲定决策,将按阶段逐步全面替换旗下所有中国汽车,引发广泛关注。
第一阶段从涉密岗位和接触敏感信息的军官开始,到2026年第一季度末将覆盖全部军官用车。奇瑞等中国品牌正式被排除在公务车采购名单之外。
![]()
军方消息人士坦言,虽然目前没有确凿证据显示中国汽车主动窃取数据,但担忧的重点其实在于“万一”:黑客有可能通过车载系统远程操控,利用内置麦克风、摄像头等收集敏感信息。在安全面前,哪怕只有1%的风险,以色列也选择100%的防护。
大国博弈下的“汽车禁令”
其实,军方这场“清洗行动”并非孤例。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早在两年前就对中国智能汽车下达了类似禁令,特别是在军方和政府敏感区域。
![]()
2024年初,美国拜登政府宣称将对中国联网汽车开展安全调查,无端指责其存在“国家安全威胁”。此等行径,不过是其遏制打压中国的又一惯用伎俩罢了。英国则在多份政府报告中,将中国电动汽车形容为“潜在的特洛伊木马”,担忧其收集地理、音视频等敏感信息。
受美英政策的引导与牵动,以色列对中国汽车的戒备之心渐趋升级。美英的政策导向宛如无形之手,推动着以色列在对待中国汽车一事上,防范之意日益浓重。
在此次以色列军方开展的新一轮公务车招标中,明确要求竞标公司排除中国品牌,同时下达严格保密指令,旨在避免因这一举措激化与中国之间的经贸摩擦。
![]()
最新一轮1万辆公务车采购结果揭晓,中标者皆为非中国品牌,涵盖捷克斯柯达、韩国起亚、德国欧宝及日本三菱,且所选车辆均为汽油车型,这一情况值得关注与深思。电动汽车集体“出局”,绿色转型被迫让步于安全优先。
饶有兴味的是,纵然面临诸多状况,以色列国防部总部“基里亚”与部分安保部门,时至今日仍选用中国制造的名爵电动汽车,此等情形着实耐人寻味。这一现象也被外界解读为:以色列并未完全切断与中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为后续可能的缓和保留了空间。
![]()
绿色转型遇阻
在全球新能源蓬勃兴起的浪潮中,以色列堪称推广电动汽车的理想试验田。其独特的环境与条件,为电动汽车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城市布局紧凑,绿色交通基础条件优越。过去数年,中国品牌凭借卓越的高性价比与前沿的技术创新,在以色列电动车市场崭露头角,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彰显出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奇瑞、名爵、比亚迪等品牌不仅在民用市场表现亮眼,还打进了公务和军用车辆系统。
![]()
但随着安全疑虑升级,军方一纸禁令,电动车全面“下岗”。新中标的公务车清一色汽油车,不仅拉高了油耗和排放,还无形中拖慢了以色列绿色转型的步伐。许多专家直言,这种“安全优先”的政策在短期内或许能降低信息泄露风险,却可能让以色列在新能源领域失去领先机会。
从国际经验看,数据安全和绿色转型本不应是对立项。欧盟、日本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普及的同时,也在制定一系列严格的数据安全法规,力求在便利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以色列的选择,看似是形势所迫,实则也折射出大国博弈下小国的两难处境。
![]()
国际舆论博弈
中国方面,对西方的指控一向予以坚决否认。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肖军正就曾公开表示,所谓中国汽车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的说法毫无根据。多位中国外交及商务官员指出,美方以数据安全为由限制中国企业,本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种,是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无理打压。
放眼全球,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信息安全争议正呈现愈演愈烈之势。随着该行业的蓬勃发展,各方对此关注度持续攀升,一场无形的安全博弈已然拉开帷幕。美国商务部前部长雷蒙多竟提议采取极端举措,妄图限制中国联网汽车踏入美国市场。
![]()
此等行径,尽显其无理干涉之态,实乃贸易保护主义的又一体现。英国《每日电讯报》与《泰晤士报》曾多次撰文,蓄意渲染所谓中国智能电动汽车“泛滥全国”会带来“国安风险”的论调,其无端炒作之态尽显。
但从现实操作看,大规模数据窃取、远程操控的技术门槛极高。以色列军方自己也承认,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显示中国汽车涉嫌主动“间谍”行为。真正让以色列忌惮的,是无法完全掌控的技术黑箱——一旦涉及国家核心安全,忍受不了哪怕是极小概率的风险。
![]()
军方“净化”措施与“例外”现象
以色列军方在执行禁令过程中,采取了诸多技术手段。部分中国汽车的车载系统被“净化”处理,数据传输功能被严格封锁,最大程度降低被远程操控的可能性。这些措施在业内被认为是务实且专业的应急方案,体现出以色列在技术安全领域的高标准。
不过,军方对部分车型依然持“例外”态度。少数高安全级别单位,诸如国防部总部,至今依旧沿用中国造电动车。此类选择,既体现对品质的信赖,也彰显特定场景下的适配考量。
![]()
这种做法,也反映出以色列对现实利益的考量:一方面要防范风险,另一方面也不愿过度激怒中国,给两国经济和贸易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参考资料:跟风美英,以色列对中国车下手?
2025-11-03 16:38·观察者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