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 文 / 熊葵
许多开发商都想做社群,希望学习阿那亚,通过一场场活动轰炸,获得良好的客户关系。事实是坚持不过两年,就不了了之。
原因很简单:社群看似容易,实则是一场考验耐心的长期工程——反馈慢、成效迟,尤其对于传统房地产项目而言,快开发、高周转,项目一旦清盘,社群也就无疾而终,终归是沦为营销道具。
京西小镇檀谷却用五年时间,默默打磨出不一样的社群发展之路。说慢是有些慢:从去年开始,业主社群才进入“发展期”,评价指标比如:参与人数增加,活动规划趋于稳定,业主达人涌现,社群IP逐渐成型,更重要的是,开始出现活动共创萌芽。
檀谷为什么要坚持做社群?从初创到发展期,檀谷又是怎么做的?相比于阿那亚创始人引领、“自上而下”的建构模式,檀谷“自下而上”的培育、破土,也许更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
![]()
社群不是从一场活动开始,而是从信任开始。
檀谷转型伊始,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建社群更为重要。例如社区周边配套不够完善,物业服务品质有待提升,社区常住人口只有两三百人。社群开启容易,但保持活力需要相当的参与度,冷场尚在其次,社群还有可能成为部分业主负面情绪的放大器、反噬客户关系。
![]()
*图源网络侵删
檀谷的选择是:先做实,再发声。
两年多时间,檀谷扎实地落实社区配套和商业配套。当业主食堂、慢闪公园、超市、学校等业主迫切需要的配套一一兑现后,收获的一定是业主的信任和好评。业主们还会用脚投票,近年来檀谷常住业主的人数明显增多,为社群活动展开奠定了基础。
![]()
![]()
*图源网络侵删
在客户关系层面,檀谷更换了物业,通过自持运营的物业公司,切实提升了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总裁信箱建立,48小时回复、72小时出解决方案,一对一解决业主具体问题,一点一滴去积累真实信任。
社群希望凝聚的是人心,而业主愿意参与的前提,是对社区的信任感。
![]()
线上聊百句,不如线下见一面。社群,尤其是业主社群,不能只活在微信里,更要落地到真实场景中。线上互动与线下体验,是社群培育中不断循环的两面。檀谷很早就意识到场景的重要性,场景形成活动仪式感,仪式感凝固群体记忆。
檀谷早期的兴趣社群不少是依托生活场景产生的。比如美食群,线上是和食堂厨师沟通每日菜品,线下是传统节日组织大家进行美食手作;比如健身群,线下围绕健身房场景展开,线上可以通过斯巴达勇士挑战赛的共同参与,凝聚集体荣誉感。
随着檀谷邻里中心的落成,更多社群场景被激活:在食堂、健身房这些功能空间外,二层棋牌室和展览活动空间,承载了更多社交价值,这里相继举办了业主手绘作品展、业主摄影展、乒乓球比赛等活动。由于邻里中心是业主专享,这里自然成为邻里关系展开的自留地。
![]()
![]()
*图源网络侵删
客户运营,是场景、内容和关系三者的融合。场景先行,社群才得以落地,从“虚拟联络”走向情感和精神的“真实联结”。
![]()
*图源网络侵删
![]()
社群初创,靠的主要是开发商的强势导入,构建场景、做好服务、导入资源。除了导入内容资源,导入社群主理人资源,也尤为重要。每个群体的参与者,一定是由核心参与者到外围参与者的光谱,社群主理人就是那个内核,他是社群领袖,也是重度参与者。
![]()
*图源网络侵删
社群活动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开发商的“外推”,也离不开社群主理人的“内生”力量。在社群活动展开过程中,檀谷有意识地挖掘那些“有热情、有专长”的业主,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成为社群主理人。
![]()
*图源网络侵删
比如为业主策划手绘作品展,这为社群达人的涌现开了个好头。业主里有不少摄影达人,在为大家举办摄影沙龙、组织摄影比赛的同时,又连接到更多热爱古建、热爱文化艺术的邻居。檀谷业主中多专业人士,“三师(教师、医师、律师)”群体比例大,精神文化需求高。
从文化艺术的某个点切入,以业主达人为引线,很可能就会牵引出更多兴趣爱好,继而吸引更多业主参与到社群活动中来。
![]()
*图源网络侵删
通过一次次活动内容试水、积累业主的正向反馈,就有了社群活动系列化和IP化的可能。今年春天以来,围绕京西在地历史风物展开的研学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业主的认可和参与。这其实与摄影沙龙、古建文化分享等点状活动的展开和反馈,密不可分。
![]()
规范化,其实是一种预期管理,给予业主稳定预期,不管是活动内容,还是运营品质。有了稳定预期,业主就更容易突破心理屏障,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群活动中去。毕竟这个时代,真正稀缺的是注意力和时间。
檀谷社群活动的规划性越来越强。按时间来说,每个季度的研学计划提前公示,每年传统节日手作都是固定项目。按内容分类,业主摄影比赛、乒乓球比赛等,逐步IP化,活动流程和时间也逐步稳定下来。
![]()
*图源网络侵删
另一方面,是活动品质的规范化,把兴趣爱好专业地来做,体现的是开发商社群运营的诚意。檀谷的在地研学活动,都聘请了专业老师来做讲解。这种诚意也会打动业主。今年暑假的地质博物馆研学,就有业主主动提供资源,甚至邀请研究员为业主们做专业讲座。
![]()
![]()
*图源网络侵删
第三,是社群运营的规范化。设立专人负责社群主理人对接、活动运营,不仅提升线下体验,也会让共创进程更加顺畅。今年夏日的儿童皮划艇教学和比赛,檀谷小镇商业主理人也参与到社群合作中来,商业与社区的共创,尤其需要组织层面的拉通。
![]()
檀谷的社群,发展至今仍处于“强运营阶段”:需要经费支持、需要专人引导、需要主理人培育。距离走向“失控”的业主自组织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下,种子刚刚发芽、破土而出,阳光、水、有营养的土壤,仍然缺一不可,更少不了园丁的关照。
可以说,社群培育,在檀谷是个耐心工程。转型五年多来,檀谷并没有将社群视作项目核心能力或者核心战略而“寄予厚望”。这反而让社群发展有了松弛感,具体运营者少了很多功利的考量。
但在这两年房地产低温运行的大环境下,“闲来一笔”给檀谷带来了走出独立行情的可能性:当房子开始回归居住本质,生活配套和生活方式的价值开始凸显。业主回来常住的人数和频率越来越高,带来更多真实场景下的朋友相聚、生活体验,“老带新”背后是口碑护城河,也是最理想的营销方式。
![]()
*图源网络侵删
说到底,社群是人心的聚合,那就要给人参与的理由、给人反复参与的理由,然后是让人习惯这种生活方式,愿意扎根于此。
所以,真的有许多房地产项目需要做社群吗?抛开营销的噱头,只有像阿那亚、像麓湖、像檀谷这些致力于向生活方式运营转型、有志于长期开发和自持运营的项目,才能更好地感受到时间带来的福利吧?
![]()
撰文:熊葵 | 编辑:拂晓| 视觉编辑:刘澈
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