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解读上海中山医院的创立历程时,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20世纪30年代,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表面上灯红酒绿、繁华喧嚣,内里却潜藏着诸多问题,医疗卫生领域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上海人口已达三百多万,堪称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可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上,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医院大多由外国人在租界设立,这些医院收费高昂,普通百姓面对病痛,往往只能望“院”兴叹,国人亟需一所能服务大众的大型公立医院。
![]()
1931年1月17日下午,上海银行公会里气氛热烈,一场影响深远的“上海中山医院发起人会议”在此召开。时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行长孔祥熙主持会议,孙中山之子孙科,以及沪上政、学、商、医各界名流王一亭、刘鸿生、余日章、王晓籁、赵晋卿、史量才等27人齐聚一堂。
在这次会议上,一个改变上海乃至中国医疗卫生格局的计划悄然萌芽——创建中国人自己管理的大型公立医院,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医院定名为上海中山医院。
然而,理想虽美好,现实却很骨感。彼时的国民政府财政紧张,根本无力承担建医院的巨额费用,资金问题犹如一座大山,横亘在众人面前。
但困难并没有阻挡先驱者们前进的步伐。仅仅一周之后,1月24日,“上海中山医院筹备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十几个委员们围坐在一起,绞尽脑汁,最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筹款办法——建立筹款小分队。
![]()
他们列出了50多个筹款小队的队长名单,每个募捐小分队的队长和副队长都是当时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商政大腕或社会名流,如唐绍仪、张群、钱新之、朱家骅、刘鸿生、荣宗敬、陆伯鸿、史量才、王伯元、张啸林、杜月笙等。可大家心里都清楚,仅仅拟定名单远远不够,筹款工作困难重重,不使点策略、加点压力,很难推动下去。
于是,他们决定,在春节过后,正月十五之前,举办一场特殊的晚宴,一场为上海中山医院筹钱的“鸿门宴”。
![]()
1931年2月28日晚,上海银行公会热闹非凡。财政部长孔祥熙、铁道部长孙科、卫生部长刘瑞恒三人做东,邀请了三十多位各界名流参加晚宴。据《申报》报道,现场“济济一堂、颇极一时之盛”。
从到场的来宾名单便可看出这场晚宴的分量之重,上海滩华界的政商达人、黑白两道的大佬几乎都到齐了。这场晚宴,名义上是宴请,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筹款动员会。
晚宴上,精彩的“表演”轮番上演。
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张群率先发言,他感慨道:“上海滩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中外人口加起来多达三百多万,堪称世界人口最密集之地。上海各方面都很出色,可唯独医院数量不足,老百姓生病后常常无处就医,实在是一大憾事。可惜政府财政紧张,无力解决这一难题……”一番话,道出了上海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也引发了在场众人的共鸣。
紧接着,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登场,他言辞恳切,捶胸顿足地说道:“放眼世界各国,哪一所大学医学院没有附属医院呢?可我们堂堂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却偏偏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这让我们的医学生到何处去实习?又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朱家骅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与急切,也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建立一所附属医院对于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原北洋政府总理唐绍仪也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办医学事业,那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如今物价飞涨,建医院所需的费用更是高得惊人。依我看,建造中山医院至少需要150万块大洋。”唐绍仪的话,让在场的人意识到建院资金的巨大缺口,也让大家感受到了筹款的紧迫性。
![]()
就在这时,台下的颜福庆坐不住了。
颜福庆,这位上海中山医院最重要的创建者,毕业于耶鲁大学,对国内外的医疗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站起身来,沉稳地说道:
“唐老所言极是,办医院确实需要大量资金。但以现在的建设标准来看,唐老给出的数字还远远不够。美国人的医院我见得多了,按照每张床投入至少4000美刀来计算,中山医院设计规模为300张床,作为国内最大的公立医院,造价至少要120万美刀,换算成大洋,那可是600万块啊!”
颜福庆的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晚宴现场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让众人对建院资金的需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卫生部长刘瑞恒上台讲话,他一脸悲愤地说道:
“前几日,我与几位外国友人交谈,他们竟说中国人不会办医院,也不舍得捐钱办医院。我当时就严词驳斥了他们,告诉他们中国人有骨气、有爱心,一定会齐心协力打破这种偏见。现在,请颜福庆兄把募捐任务册发给在座各位,让我们一起为建设上海中山医院贡献自己的力量!”刘瑞恒的话语充满了激情与斗志,点燃了在场众人的热情。
《申报》报道,晚宴的最后,“捐册分送各队长,尽欢而散”。
![]()
此后的六年里,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中山医院筹备委员会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募集资金,逐渐积累起了足够的建院资金。
1935年6月,中山医院正式动工兴建。
在建设过程中,诸多感人的故事不断上演。基泰建筑公司出于对中国人自建医院的支持,免去了设计费;上海水泥厂及中国水泥公司慷慨赠送建造所需的水泥;财政部税务科也积极配合,免征水泥税;恒大洋行捐赠卫生器具,为医院建设添砖加瓦。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共同为中山医院的建设贡献着力量。
![]()
![]()
1937年4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枫林桥边,热闹非凡,中国医务界迎来了一场盛大的盛会。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卫生署长刘瑞恒、教育部次长段锡朋、驻美大使王正廷、财政部次长徐堪、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杨虎、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银行公会秘书长林康侯、中华医学会会长朱恒璧、上海市各界名流和中华医学会会员数千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上海中山医院的开幕。
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宋霭龄为中山医院揭幕剪彩,标志着这所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医院正式投入使用。
![]()
当时,中山医院实际开放病床300张,这里成为医学教育家颜福庆理想中的“上海医事中心”的起点,也为国立上海医学院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基地。
上海中山医院的创立,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诞生,凝聚了众多仁人志士的心血与努力,展现了中国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
从发起倡议到筹集资金,再到建成开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先驱者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如今,上海中山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在肝脏外科、器官移植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与希望,也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继续书写着辉煌的篇章。
写在后面
去年在Rednote发表了这段历史的简单概况,很多读者留言医院创始人颜福庆医生晚年的一系列事情。众说纷纭,我也查询了很多资料,看了其他作者写的文章。当时,一张照片突如其来,我顿时心情五味杂陈。
那个十年特殊时期,84高龄的颜福庆的命运陡起波折。下一期想好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一位中国医学教育的拓荒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