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选老师太容易踩坑了,我这51岁公务员记性差,一开始在选老师误区里绕了好久,不知道如何选择老师才适合自己,浪费了不少时间。后来慢慢醒悟,选老师不是找名气大的,而是找适配自己的,避开那些致命错误,备考效率才能提上来。下面就跟大家说说我总结的4个坑,帮着同是大龄备考的朋友少走弯路,精准选对老师。
一、别死磕名师光环,适配才重要
我一开始就犯了这个错,觉得跟着网红名师准没错,结果听了好久都跟不上。有个39岁的在职考生更惨,死磕某x法名师200小时的课,三个月还卡在总则,连“违法性认识可能性”都没弄懂。这些名师大多默认考生有法本基础,开口就是专业术语,我们零基础的连“诉讼时效”都得查百度,根本跟不上。
其实名气不等于适配性,像觉晓法考签约的李劲松老师就很懂零基础痛点,这位民法博士能把“担保物权”比作“借钱买房”,用生活案例拆解抽象法理。课程详情页明确标注“0基础适配”的老师,远比顶着“学术大神”头衔的讲师实用,我后来换了这样的老师,听课才慢慢有了感觉。
二、听不懂别硬扛,该换就换
“都听了十节课了,再换太浪费时间”,这种心态特别坑人。有个40岁的在职考生,为了“共同犯罪”纠结两个月,换了三位老师仍没吃透,最后被班主任点醒:“商经正确率才30%,跟x法死磕什么?”我之前也有这毛病,听一位老师的课听不懂,还硬着头皮听,结果越听越懵,浪费了好多时间。
判断要不要换老师很简单:听3节课还云里雾里,换!章节测正确率不到50%,换!有个章节测功能可以帮助自己快速探查。我后来就靠这个功能,及时换掉了不适合自己的老师,做题手感立马回升,再也不用在一棵树上吊死。
三、别沉迷超长课程,浪费时间
我们在职考生每天能挤2小时学习就不错了,可有些老师的免费课动辄160小时,一半时间在讲段子、聊家常,根本没干货。我之前听某机构120小时的民法公开课,后来找了别的时长更短,但是内容效果一样的课程来学。
选课程优先选单科时长不超50小时的,推背速记包中,民法才42小时,商经知课程更短。像刘安琪老师的商经课,凭借“金融+法律”的实务经验,能直击考点核心,不用在学术拓展上浪费精力,效率直接翻倍,特别适合我们时间紧张的大龄考生。
四、别忽视学科性价比,别在x民耗光精力
很多人觉得x法、民法是重中之重,拼了命地学,却忘了法考是及格考试,不是学术研究。过考模型测算显示:同样时间花在小法上能多拿40分,而死磕民法3小时可能只赚5分。有个38岁的在职考生就靠这个逻辑逆袭:早上用“随身背”记商经口诀,通勤刷三国法速记卡,把x民放在碎片时间轻复习,效率特别高。
我现在也调整了策略,x民各留3周打基础,考前2个月主攻小法。韩心怡老师擅长民诉与实体法融合教学,能帮着用碎片化时间吃透程序法细节,不用再在x民上耗光精力,备考节奏也更轻松了。
选对老师:大龄备考少走弯路
法考备考的核心不是找最好的老师,而是找最适合你的老师和最高效的工具。5分钟试听功能能快速筛课,AI题库实时测正确率,过考模型帮着算清提分账。与其在经验贴里纠结半年,不如现在打开APP试听3节课,毕竟对我们在职考生来说,时间才是最耗不起的成本。像我这样51岁记性差的,只要避开这些选老师的坑,精准找到适配自己的,备考就能少走很多弯路,离通关越来越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