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智库查塔姆研究所,当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开口时,整个亚洲似乎都竖起了耳朵。
他的话听起来像个石破天惊的预言:中国已经开始老了,人口年龄中位数冲到了39岁,而另一边的印度,年轻得像个刚出道的少年,中位数才28岁,未来早晚会追上甚至超越中国。
![]()
这番话瞬间在印度媒体上激起千层浪,《经济时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仿佛这是一剂强心剂,是国际社会对印度未来的最高认可。
可问题来了,李显龙是谁?他是李光耀的继承者,一个把“精准平衡”玩得出神入化的外交大师,他真的会这么简单地“捧一踩一”吗?
![]()
这番话与其说是给中印两国下的判词,不如说是一封精心包装过的信,而收信人,远不止北京和新德里,这背后藏着新加坡真正想要的一个亚洲格局。
新加坡害怕中国过强
李显龙聊到中国的时候,嘴上说着肯定的话,一会儿说中国是“世界贸易体系的受益者,也是维护者”,一会儿还提中国“就算碰到对自己不利的裁决,之前也遵守了规则”。
![]()
他的这番话看起来像是在夸奖中国,但细想一下,潜台词是他希望中国继续保持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中扮演“规则接受者”的角色,而不是去挑战现有秩序,试图成为“规则重塑者”。
新加坡的这一立场,背后反映了它对中国崛起的深深焦虑,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印度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后,力量的天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到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已超过4500亿美元,这让新加坡感受到压力,由于新加坡本身是一个小国,它非常依赖地缘政治的平衡。
所以他担心一旦中国的力量过于强大,可能会让新加坡失去在东盟中的话语权,甚至削弱“战略空间”。
![]()
当然,新加坡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的快速崛起意味着它在区域经济和政治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显现,东盟在谈判桌上的筹码逐渐减弱。
李显龙提出中国老龄化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在说一个人口变化的事实,实际上是在给中国发出“减速”的信号。
![]()
对新加坡来说,一个进入平稳增长期、但依然富裕的中国,才是最理想的合作伙伴,这样的中国,既能继续提供经济利益,比如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又不会强大到让新加坡感到窒息。
李显龙向印度“画饼”
李显龙在提到印度时,话锋一转,开始夸赞印度的人口结构,特别是印度28岁的年轻人口优势,认为这是印度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
他这样说,表面上是在为印度加油,但实际上就是新加坡在观察到中国的强势后,希望能够引导印度参与到亚洲平衡的博弈中,成为区域秩序的重要一环。
李显龙的这一做法,就是为了鼓励印度“下场”,他说印度有巨大的年轻人口优势,就是在为印度打气,提醒印度自己在全球格局中不可忽视,尤其在平衡亚洲大国的关系时,印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通过这种方式,李显龙让印度意识到自己在未来国际舞台上可以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不过他话里也藏着点隐晦的批评,尤其提到了2019年印度退出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事。
![]()
那时候印度心里犯嘀咕,怕中国的便宜货冲进他们国内市场,尤其会影响到自己的纺织和电子行业,最后就干脆退出了这个本来能成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圈子。
李显龙在这里一方面表达了对印度选择的惋惜,另一方面也在暗示:这种“保护主义”心态导致印度错失了与其他亚洲国家合作的机会,放弃了成为区域经济平衡者的角色。
![]()
李显龙很清楚,印度的潜力不能仅凭人口数量来衡量,即使印度有庞大的人口红利,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政策和基础设施支持,这些人口也可能成为负担。
他提到日本能够在二战后凭借教育和产业升级转化人口红利,而巴西则因为教育和产业发展滞后,最终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
李显龙无疑知道,印度目前的挑战是巨大的,2023到2024年间,印度对外资政策和税收政策多次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
而且印度的港口周转率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高速公路密度仅为中国的四分之一,数字网络覆盖还不到三分之一的地区,所以李显龙对印度的赞扬更多是“期望管理”,而不是对现实的简单评价。
![]()
中印各自的破局之战
无论新加坡如何巧妙地在中国和印度之间保持平衡,未来的走向最终还是要由这两个国家自己决定,中国和印度都面临着艰难的挑战,未来能否成功转型,关键在于它们能否解决自身的问题。
对中国来说,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这不仅是人口变化的自然结果,更是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
![]()
要应对这一问题,中国必须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这意味着需要在半导体、新能源等核心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减少对外部技术和资源的依赖。
同时,国内要加快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和生育政策的优化,来缓解日益严峻的人口压力,国际上,中国则需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借此开辟更公平、更多元的国际合作模式。
![]()
对印度来说,尽管其年轻人口被广泛看作潜力无限,但如何将这一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经济红利,仍是一个难题,印度目前面临着三大障碍,解决这三座“大山”是印度能否成功崛起的关键。
印度对外资的政策和收税的规矩变来变去,没个准头,这种不稳定的情况,让外资投资者没法做长远打算,连带着经济增长也没法稳下来。
![]()
而且印度的基础设施落后也是问题,印度的交通、电力和网络基础设施仍然远远滞后,很多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潜力无法充分释放。
最值得注意的还是印度根深蒂固的保护主义心态,虽然印度希望融入全球化经济,但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依然强烈,特别是在农业和一些传统产业上,这种矛盾心态限制了印度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
要是印度解决不了这三个大问题,那它手里这么多年轻人,不光没法变成拉动经济的劲,反倒可能成了拖累社会的包袱。
要明白,未来的局面很难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谁能成功转型,谁就能在亚洲甚至全球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
![]()
中国和印度的未来,都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潜力,最终,亚洲世纪将由两个国家的转型成败来定义,每个国家的地位也将取决于它们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