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阳光穿透层叠枝叶
在清华西路新铺的透水砖上投下斑驳光影
作为串联清华大学、圆明园、
颐和园等重要节点的城市道路
历经数月改造的清华西路正式竣工
这场兼顾颜值与功能的升级
正以看得见的变化重塑着市民的出行体验
![]()
![]()
破解“堵点”让通行更顺畅
“以前接送孩子路过圆明园地铁站,自行车乱停,得绕着走,现在专门划了停车区,路口也宽敞多了。”家住北河沿小区的王先生说出了不少居民的心声。改造前的清华西路人车交织、停车无序等问题突出,小区出入口常被拥堵车辆堵塞。
![]()
针对这些痛点,青龙桥街道从交通组织优化入手, “我们聚焦‘通行效率与安全’双核心,实施了三大关键改造。” 青龙桥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科长陈宏芳在采访中介绍,“首先是规范静态交通,利用圆明园地铁站A、B、C口站外广场设置3处集中自行车停车场,通过更换地面铺装,增设阻车装置,重新划分停车空间的方式挖潜更新非机动车停车面积1706平方米,有效解决了‘停车乱’问题。其次是优化慢行系统,过去由于路边非机动车停放原因导致人行空间不足1.5米,改造后将步行空间拓宽至2.5-3米,并拆除不必要的围栏与绿篱,极大地提升人行道的通行效率。最后是完善交通细节,增设清晰的交通引导标识,引导人行流线及机动车、非机动车正确停放,规范人车分行,增强通行的安全性和顺畅度。”
![]()
打造“可漫步”的城市风景线
“这条路上的每处景观都藏着巧思,既能呼应周边历史文脉,又能满足市民休憩需求。” 青龙桥街道责任规划师郭璇指着地铁站C口西侧的口袋广场介绍。改造前此处是闲置角落,如今已变身集休憩、观景于一体的景观空间,通过城市家具的造型以及植被种植等手法增加三山五园文化元素,提高区域文化辨识度,突显地域文化,也为过往游客提供临时休憩空间,补充街区的公共服务功能。
![]()
郭璇进一步解释:“我们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理念,让道路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我们对沿线350米路段实施树池连通改造,将孤立树池整合为连贯绿带,种植鸢尾、紫菀、鼠尾草等各类兼具观赏性与适应性的植物,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通过多样的绿植搭配与万泉河的河岸景观形成呼应,形成了城市与自然景观融合的独特景致。”
![]()
从“为民建”到“由民享”
在圆明园地铁站旁的景观广场上,几位居民正带着孩子在树荫下玩耍。“以前这地方行人和自行车交错行进,改造后安全多了。”市民李女士表示,“周末带孩子去圆明园,出来就能在这儿歇脚,看着干净的街道和漂亮的花,心情都变好了。”常来附近写生的大学生王同学则对景观细节赞不绝口:“道路绿化和圆明园的园林风格很协调,新增的口袋广场成了绝佳的写生点,既能看到车流有序的城市活力,又能感受历史遗产的静谧。”
![]()
陈宏芳在采访中表示:“道路改造不只是硬件升级,更是民生温度的传递。核心目标主要是围绕‘功能优化、品质升级、服务民生’三个维度展开:一是解决非机动车、人行道混行的问题,提升通行效率。二是增加非机动车停车点位,增设便民座椅和无障碍设施等,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三是改善圆明园南门周边环境品质,提升游客、居民的游玩体验。就是要让清华西路不仅是‘通行路’,更是‘民生路’‘景观路’。”
![]()
如今的清华西路,如同一条精致的纽带,将城市功能与人文景观紧密相连。清华西路颜值与功能的双重提升,不仅破解了长期存在的交通难题,更书写了城市更新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答卷。
记者:李翊铭
编辑:张斌
推荐 · 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