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一份由盖洛普国际发布的全球宗教信仰调查报告在西方社交平台被疯狂转发。报告显示,在中国大陆,自认“无神论者”的比例高达60%,信仰宗教者仅为7%。这组数据被不少西方网友当作“证据”,直言中国人“没有灵魂”,甚至有人留言称:“一个没有神的民族,是不可信的”。
就在舆论一边倒地嘲讽中国时,剑桥大学的英国教授马丁·雅克突然站了出来,用一句话让西方哑口无言:“你们之所以嘲笑,是因为你们根本看不懂中国人的信仰。”这位西方学者为何敢在欧美舆论场上“逆风发声”?中国人真的没有信仰吗?信仰就一定得是“神”吗?
![]()
马丁·雅克不是一般的洋学者,他是那种把中国文化研究了几十年的“老外”。他1945年出生在英国考文垂,1977年开始担任《今日马克思主义》杂志编辑,一干就是14年。在编辑生涯中,他逐渐对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自学中国通史、儒家经典,还翻阅了大量中国政府文件和新闻资料。进入21世纪,他终于亲自踏上中国这片土地,先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后来又成为清华和复旦的客座教授。
![]()
他在中国走访了许多地方,从大城市一直到三线小城,看得比很多西方政客都真切。在英国,马丁·雅克经常听到一些扭曲的说法,什么“中国人脏、落后、没有信仰”,甚至还听人说中国人“随地大小便”。
可他来到中国后,发现哪怕是小县城的公厕都干净整洁,管理得井井有条。这些偏见和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曾在演讲中反问:这些人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
![]()
西方人习惯把宗教和信仰划等号。他们觉得不去教堂、不跪在神像前,就等于没有信仰。但马丁·雅克发现,中国的信仰早就融入了生活之中,藏在一家人的团圆饭里,埋在祖先的坟头前,写在春联上,贴在门楣上。
在中国,信仰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脚踏实地的做人原则。“人定胜天”这四个字,马丁在中国听得最多。他说,西方人遇到困难,双手合十求神保佑;中国人则更多相信靠自己改变命运。这种信仰观念的差异,根本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文明发展的不同逻辑。
![]()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如女娲、神农、大禹,都是靠实干和责任感被记住的。他们不是给人许愿的神,而是做人榜样。马丁·雅克认为,这正是中国信仰的核心——信人,不信神。
他还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带着《圣经》,原以为会被热情接纳。结果只要教会停发救济粮,信徒的人数就会骤减。这让他意识到,中国人对信仰的标准,是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仪式感或崇拜感。
![]()
马丁注意到,中国人对“神”的态度非常务实。如果神“灵验”,自然香火旺盛;几年没啥动静,百姓就换个神拜。在西方人眼中这叫“不虔诚”,可在中国人眼里,神是“为人服务”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
他走访农村时看到,佛教寺庙、道观、清真寺常常并排出现,节日还能一起吃饭聊天。这样的宗教和平共处,在很多西方国家都难以实现。西方历史上曾因教派冲突爆发无数次战争,而中国几千年从未因宗教打过一次大仗。
![]()
马丁·雅克在2009年出版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指出,中国的崛起不是靠模仿西方,而是文明的复兴。他特别强调,中国不是“西方式扩张”,而是“文明型国家”的自我回归。
这本书一经出版在欧洲引发巨大震动,有政客直呼“冷汗直冒”。有人担心,中国如果不信“神”,靠什么来维系社会制度?马丁的回答是:靠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庭教育、道德自律和集体责任。
![]()
清明节扫墓时,老人会指着墓碑讲祖先的故事,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这种代际之间的精神传承,比任何宗教戒律都更能影响人心。孩子犯错,父母不会说“你要忏悔”,而是说“做人要讲良心,不能丢祖宗的脸”。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不只是节日,而是价值观的载体。比如端午纪念的是忠义,春节代表团圆,中秋讲亲情。这些价值并非靠宗教灌输,而是从家庭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
马丁·雅克还提到一个让西方人“哑口无言”的事实:全球每卖出10本《圣经》,其中有7到8本是中国印的。南京的“爱德印刷”一家就印过2.6亿本,出口到158个国家。连印圣经用的超薄纸,全世界80%也来自中国。
他曾笑称,如果没有中国,美国人连《圣经》都买不到。这让很多人意识到,所谓的“没有信仰的中国”,其实在实实在在地服务着全球的宗教需求。
![]()
疫情那几年,14亿中国人齐心抗疫,没有哪个“神”组织大家行动,但街道封控、邻里互助、全民配合做得井井有条。这难道不是一种信仰的体现?不是靠神明,而是靠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捐款捐物的热情也震撼世界。没有宗教组织动员,大家却自动自发地伸出援手。马丁认为,这种凝聚力恰恰是中国信仰的真实写照。
他在2023年的一次演讲中再次强调,中国人信的是“能让生活变好的道理”,而不是“死后上天堂的幻想”。这种实用又深远的信仰方式,才是支撑中国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的力量。
![]()
盖洛普的报告数据本身没有错,中国确实有大量无神论者。但问题在于,西方用自己的“宗教模板”去解释中国,结果只看到数字,看不到背后的文化逻辑。
马丁·雅克说得明白,西方的宗教信仰强调个人救赎,而中国的信仰强调家庭、集体和现实责任。这两种文明逻辑不能互相套用,更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评判另一个民族。
中国不需要神坛,也不靠忏悔室,更不靠神的审判来维持秩序。中国人靠的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做人准则和家国情怀。这种“生活即信仰”的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最牢靠、最扎实。
![]()
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文化差异越来越成为误解的源头。马丁·雅克用几十年时间,为中国讲清了这一点。在他看来,西方若想与中国平等对话,就必须先放下偏见,认真理解中国的信仰逻辑。
西方嘲笑中国“无神”,其实只是看不懂中国人信仰的方式。马丁·雅克用事实告诉世界,中国的信仰不是空无,而是实在,是祖先的智慧、是家庭的责任、是对现实世界的终极尊重。这份信仰,虽无形,却最坚固。
信息来源:
[1]中方驳斥美方所谓“国际宗教自由报告”:蓄意诋毁中国宗教政策 中国新闻网
[2]西方人嘲笑中国人没信仰?剑桥教授直言:你们不懂中国人的信仰,我们西方人根本比不了! 中国网三农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