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无人注意的角落。凌晨快递小哥将包裹和一声“注意安全”递到你手中,办公室里的同事默默在邮件附件里补了一张未发的表格,地铁里有人扶住一个突然失去平衡的老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刻,到底有没有什么意义?
![]()
抗疫那年的上海就有这样的故事。邻里之间因病毒蔓延而少了见面,可凉了的人情还热热地被一捆捆蔬菜包裹着送到了家门口,有人说,这是城市的底气,是大规模善意积累下来的心理韧性。社区内几位大学生志愿者,趁着凌晨人少时登记进出人员,他们站得笔直,却始终低调。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你总能看见登记表上工整的字迹——像是对谁都不抛弃的承诺。
小善意是个看不见的东西。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到过一段话,说“幸福并非偶然的好运,而是源于行动的意义。”这话放职场上,不也一样?公司里的默默行动奖,大概是在职场上另一个小善意的注解。加班时一杯水、一个热饭的推荐;工作中主动优化早已失效的流程;协助同事扛起一场紧急会议的资料,这些没有名字的“小事”本身就是一种命运机制的运行,不是吗?不过,领导们开会提这种奖项的时候,总少不了调侃一句,“大企业运转靠什么?还不是靠加班时递过来的外卖。”
![]()
善这事,听起来别扭,“善良”这种词总自带一种不切实际的纯理想主义调调,毕竟生活是你的,问题也是要你自己解决的。星座大师苏珊米勒那句经典的话至今还挂在她官网的首页:“你的出生星座只是一个起点,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行动才是星象的光源。”这话倒给自称双子座的人解了小小的围。双子座历来被人调侃,是因为他们总爱装柔弱、装温柔,要让人相信他们是宇宙馈赠的小善行的发起者。但懂一点星座运势的都知道,双子座一切好运不是靠星星,而是得靠自己,日常细腻好事下带来的回流。
如果真要解释这些日常善意的意义,益普索那份关于中国幸福感的调查提供了数据支持。约68%的受访者表示,“偶遇温暖陌生行为,可能提升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幸福体验。”这是微小善意积累成民众心理状态的一种逻辑计算方式,它最终累积出的不是单一的情绪,而是一层层含糊不清的归属感。这里归属的主体,或许是人,或许是土地,也许是某个特定时间的社会氛围。小时候,在天桥底下捡回家的流浪猫,到了秋冬,又卷缩着钻进你的被窝成了那一点点温度,后来,别人叫它幸福。
村上春树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被温柔以待的人,也要终将温柔以待他人。”字句浅,合适落脚。这种说法是个文艺的总结,或者说是那些人对情绪的一种陈述。
在硅谷那边,“今日三件好事”已经成了某些知名企业的日记惯例。有人用它治愈焦虑——每天用固定时间认真记录三件小于手指的好事情。不管是饭后收到了一条关心的短信,还是天上多了一朵云,总之,身边每一点这样的小存在被写下来,然后就能满足对未来的期待,至少存在一种确认:明天还会有温度,也会有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