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载光阴把他定格在修理厂的车间与扳手之间;30余年工作让他从年少握着螺丝刀的生涩,到如今听听发动机的声音便能判断症结的熟稔,这方布满机油味的厂房,早已成了他生命里最熟悉的港湾。他就是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运输分公司修理厂职工王晖。
上世纪90年代初,王晖怀揣着对汽车修理的热爱走进运输分公司。那时的汽车修理没有如今的智能检测设备,全靠修理工通过“眼看、耳听、手摸”查找故障、判断磨损、解决问题。在师傅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王晖从一名懵懂的少年成长为能独立排除故障、独立完成发动机装配的技术大拿,从不懂到知道、从知道到理解走过许多弯路。
记得一次修理变速箱,有一处螺丝不好装,年少的王晖心想:少一颗螺丝没关系。师傅检查验收时发现了,王晖被师傅狠狠批评了一顿。师傅的谆谆教导使他明白,只有保证车辆的维修质量,很多家庭才会安全幸福,努力学技练艺是保障维修质量的前提。
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王晖,汽车修理无小事。零件装配不细心、公斤力矩操作不规范、油污清洗不到位会随时造成质量事故,出现车辆无法启动、油路不畅、刹车不回位、档位不清晰等新的故障点,耗时费力不说,会在客户心里留下“污点”,影响修理厂的质量信誉。王晖记得师傅常常讲:把每一个细小的流程做到无瑕疵,是一名修理工的本分。要把质量意识放在心中,运用执行到工作当中,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当作执行标准来做。
在王晖的修理生涯中闯过不少抢修救援的关,啃下过许多疑难故障的硬骨头。最难忘的是2016年的一次救援任务。受寒潮的影响,中条山开启了“速冻模式”。1月24日,尽管是个星期日,汽车二队仍然执行去外地拉运矿粉的任务。在这股寒潮面前,运输车辆出现了很多问题。一大早,修理厂就接到了汽车二队的紧急救援电话。拉运矿粉的车有的一开始就无法发动,有的被迫停在运输途中。王晖知道,这样的时刻更要严阵以待。面对零下18摄氏度的低温和刺骨的寒风,修理人员一如既往地坚守在生产岗位。
紧急情况下,修理厂干部一边研究部署一边采取可行措施,全力备战。年龄大些的职工留在厂里处理问题车辆,王晖则带领修理厂青年骨干上路救援。
寒潮致使车辆柴油滤芯、油水分离器冻结不能过油,油箱结蜡,加之长时间发动车辆使马达、电瓶亏电等,诸多问题都需要解决。在极寒野外,什么也不干人都冻得受不了,更别说要裸露着手和脸处理车辆故障。参加外出救援的修理人员一声不吭,无声地克服着一切困难,全力以赴处理各种车辆的冻结问题。终于,所有故障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车辆顺利运行。又冻又饿、满身油污的修理人回到家里已是晚上8点多了……
曾几何时,这些年轻的修理人还需要跟在身后问东问西,面对复杂故障时难免手足无措;如今,他们能独当一面排查问题,沉着冷静地处理突发状况,连那些以往需要老经验才能应对的难题,都被他们用专业和细心一一化解。看到年轻修理工从青涩走向沉稳,从依赖走向担当,王晖忽然觉得所有的“传帮带”都有了最好的回应——这不仅是一次任务的完成,更是一份责任的接力,未来的担子,他们接得住,也扛得稳。
如今王晖两鬓已染霜,还是习惯每天到车间转一转,看看熟悉的场地,问问徒弟们检修的进度。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总笑着说:“听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摸着修好的汽车,比啥都踏实。”
车轮滚滚向前,王晖的岁月留在了这里。这满身的机油味,是匠心的印记;这手上的老茧,是时光的馈赠。他说“只要修理厂还需要,我就会一直守下去——守着与车轮相伴的初心,守着看着我成长的老厂房。”
(山西工人报记者郭倩)
来源:中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