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案基本情况
2025年10月31日,清越科技公告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虚假记载,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调查。立案依据为《证券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调查聚焦于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具体涉及2023年及以后的定期报告数据,例如CTP+OLED贸易业务收入核算不规范(应采用净额法却用总额法,导致2023年三季度营收虚增1366.76万元)、关联交易未披露等历史问题。公司提示,若调查结果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
二、核心影响分析
1. 对公司自身的冲击
• 退市风险高企:若财务造假被认定且触及《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重大违法标准(如连续两年财务指标虚假记载占比超50%),公司将面临强制退市。历史信披问题已显现,2025年8月江苏证监局曾因募集资金违规、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对公司出具警示函。
• 经营与声誉受损:立案消息引发市场恐慌,11月3日公司股价“20CM”跌停,市值单日蒸发超8亿元,封单超17万手。客户可能因合规风险重新评估合作,加剧业绩压力(2024年公司已亏损6949万元,2025年前三季度仍未扭亏)。
2. 对投资者与市场的连锁反应
• 投资者维权启动:律师团队指出,在2025年10月31日(含)前买入并持有股票的受损投资者可起诉索赔,范围包括投资差额、佣金及印花税。
• 市场信任危机:作为科创板上市未满三年的企业,清越科技事件可能引发对板块内公司财务真实性的审视,加剧资金对小盘科技股的谨慎情绪,尤其是业绩波动较大的公司。
3. 行业监管警示效应
此次立案是证监会强化财务真实性监管的缩影。2024年以来,科创板公司因信披问题被问询、立案的案例增多,监管层通过“日常问询—现场核查—立案调查”全链条机制压实信息披露责任。清越科技事件将倒逼同行加强财务内控,尤其是贸易类业务核算、关联交易披露等薄弱环节。
三、后续关注点
• 调查进展与处罚结果:需跟踪证监会是否认定财务造假及具体情节,这直接决定退市风险与投资者索赔依据。
• 经营持续性:公司称当前业务正常,但立案可能影响融资能力(如定增、债券发行),需关注现金流能否支撑研发与生产。
清越科技事件再次警示,财务真实性是上市公司生命线。投资者应警惕业绩变脸、频繁更正财报的企业,通过长期价值指标而非短期数据波动判断投资标的。
截至2025年11月4日,清越科技事件的后续新进展主要集中在股价表现和投资者索赔方面:
股价表现
11月3日,清越科技(688496)股价“20CM”跌停,报收7.15元/股,当天成交量16871手,成交额1206万元。上市公司遭立案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利空消息,可能会出现投资者集中抛售导致股价短期大幅下跌的情况。
投资者索赔
• 索赔条件:多位律师团队表示受损投资者可进行索赔。上海古北律师事务所吴立骏律师初步判断,在2025年10月31日(含当日)前买入并持有清越科技股票的受损投资者,或可向公司索赔;广州杨森律师团队分析认为,暂定在2025年10月31日(含)之前买入清越科技688496,且在2025年10月31日闭市时仍持有股份而产生差额亏损的投资者,或可依法主张赔偿;江苏胜衡律师事务所主任宋联民称,凡是在上市后至2025年10月31日期间买入,且在2025年10月31日晚间收盘时持有清越科技股票的受损投资者,可以报名参加索赔。
• 索赔范围:根据证券法以及最新的司法解释,有证据证明信息披露义务人实施虚假陈述的,因此受损的投资者可以依法起诉索赔,索赔范围包括投资差额、佣金、印花税。同时,律师特别提示,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为三年,投资者若不及时主张权利,很可能因为时效届满而丧失胜诉权。
目前,中国证监会的调查仍在进行中,尚未公布调查结果。清越科技表示公司各项经营管理、业务及财务状况正常,立案调查期间,公司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后续需持续关注调查进展、处罚结果以及公司经营状况等方面的动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