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跨越世纪的生命旅程,从1922到2025。杨振宁走了一个大圈——从中国到世界,再回到中国,而这一场旅程之后,他留给国人一篇堪称完美的课题——何为真正的自信。
闪耀与抉择
“θ-τ之谜”是上世纪困扰着国际物理学界的重大谜团之一。无数学者费尽心血想要攻克这一谜团,但无一不是铩羽而归。
![]()
直到两个年轻的东方面孔出现,“θ-τ之谜”这团乱麻似乎才捋到了线头——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会不会就根本不守恒?这两个年轻人是杨振宁与李政道,而“小丑”则是他们在提出这一假设之初的“称号”。没有人看好他们,没有人!
如山压力,杨、李两人反而生出了无比的斗志。他们在实验数据的细微之处抓住了关键,而后物理学家吴健雄也通过实验验证了他们的假设。
![]()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名字就此闪耀物理学界,于1957年冬斩获诺贝尔奖。他们俩对物理学界的贡献有多大呢?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如是说道。
而更令学界为之倾倒的,是杨振宁与米尔斯联手种下的种子。1954年时,两人合作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当时未掀起大的波澜。但数十年后,这颗种子长成了物理学界的参天大树——它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许多物理学家因站在他的理论基础上获得诺奖。
![]()
杨振宁身上的光是如此耀眼,引得美国对他无比垂涎。1964年,为了获得更好的学术支持,也为了未来可以带给中国更多的、更前沿的知识,他选择了美国。
但杨振宁从没忘记自己流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美国当时的科研环境供给着杨振宁学术上的进步,深扎在神州大地上的根则敦促着他时时砥砺,莫让光阴虚度。
![]()
终其一生上一节课
杨振宁于1971年再度踏上故土,是中美关系解冻后第一个“吃螃蟹”的华人科学家。此后的四十余年里,他用百余次越洋往返将世界最前沿的物理知识带回中国,为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创立奔波劳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在他的指导下成长起来。
2015年,时年93岁的他做出又一重大抉择——放弃美国国籍。手续办妥那天,他独坐了很久,窗外是浓重的夜色。这与五十二年前那个让他辗转难眠的美国夜晚是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他回来了!他回家了!
![]()
2017年,杨振宁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科学院院名单上。仪式上,他的手微微颤抖,眼神却坚定如初。杨振宁将自己的藏书、手稿、信件全部捐赠给清华,如同一位老船长,将毕生积累的航海图交给下一代的航行者。正如他自己写的那样——“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五言诗《归根)
在他的“指路”下,无数学者正在成长,正在成为新的学界指路松。杨振宁用一生去证明一个事实,用一生给国人上了一堂课——“中国人不如外国人?这个看法是错的……中国人的智慧、能力,绝不亚于任何人。”
![]()
杨振宁先生让世界科学界仰望华人的智慧,他让同胞相信:我们能够站在人类思想的最高峰。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星光永不熄灭,薪火将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吴晶,魏梦佳,董瑞丰,温竞华. 科学的星空,他已归航-——追忆杨振宁先生[N]. 新华每日电讯,2025-10-19(00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