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得多年前在一场精神分析大会上,与会者向台上的国外老师进行提问,询问“现有的精神分析是否能够解释所有其他不同文化里的各种现象”,老师谦和地回应:“现有的精神分析对理解不同文化下的各种问题可能会有所帮助,但要真正的理解那些问题,我们不能脱离那个文化的语境,架空了所处文化的精神分析将缺乏持久的生命。”
这个回应让我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临床工作或是自我探索中都会求助于西方的心理学理论。我们学习客体关系,自体理论,我们理解投射性认同,深入探讨原生家庭的影响。
这些来自西方的思想工具无疑是强大而精深的,它们像一盏盏灯,照亮了我们内在世界的许多幽暗角落。
然而,当年那位老师的回答仍然萦绕心头,它让我时不时就会想到:在现有的学习和治疗方式下,带有中式特色的那些问题—例如面子文化、孝道、中式家庭的边界问题等,是否能够有更贴合的理解方式?我们自身的文化,又如何可以和精神分析的视角产生连接,诞生出一些更具创造力和归属感的探索视角?
但是这些追问要想获得回应并不容易。因为要想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回答问题的人本身必须非常熟悉我们自己脚下的土地,对我们身处的文化背景要有敏锐且带有距离的观察,而不能“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太容易对自己的文化背景当做理所当然,就像我们在空气中自然的呼吸,就并不太会常常想起空气的复杂成分和其特殊性。
![]()
而当我读到张沛超博士的这本《东方语境下的心理治疗》,那些长久以来的思索和困惑,如同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的“容器”。过去,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经历的从业者们,常常很容易忽视了自身所处的文化土壤——无形但无处不在的“东方语境”,而张沛超博士的深厚学养和不羁个性,能够让他能够举重若轻的捕捉其中的关键表达,打破某些僵化的思维定式,将之与精神分析的理解巧妙的编织起来。
比如,我们谈论“关系”。在精神分析中,我们有“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的概念,但中国人所说的“关系”,远比这更复杂,更暧昧。正如书中所言:“ 中国人对关系的理解有自己非常暧昧,非常独到,非常难以被其他文化所知的部分,关系无处不在,一眼难尽。 ”它是一种弥漫在生活点滴之中的、关乎人情、缘分、伦理与界限的独特体验。若全然用西方的视角来“分析”它,便可能错失其关键且微妙的部分。
书中有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有学员问他怎么看中国人的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等各种复杂关系,他的回答十分有意思。他说:“吐槽这些是最解气也最符合80、90后民意的,但是临床中可以发现,祖先没那么容易忘记你,所以你也没那么容易就忘掉祖先。共同的祖先就形成了亲戚关系,各种复杂关系,这样的安排里其实有很多深意,我们一时半会参不透这些深意,但是不要简单的以为你可以轻易地切断它们……我与一些外国人交往后会发现,他们甚至可能羡慕中国人这种黏糊糊、乱糟糟的关系,我们有他们缺的东西,他们有我们缺的东西。”
这段话里,既指出了文化血脉的影响之深远,同时也为很多不符合所谓主流民意的人静悄悄的“松了绑”,如果你发现自己是虽吐槽但仍喜欢大家庭氛围的,你在他的回应里会得到一种深深的允许,这是一种基于古老文化的允许,对舒缓焦虑有着超乎寻常的镇静之力。不仅如此,他邀请我们对深意保持一种思考的态度,这正是在帮助大家建立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涵容能力。而不是遇到不理解的就直接将其排泄掉,失去了对生活复杂和丰富性的探索。
![]()
实际上,当你纵览本书,你会发现这是作者思考与表达上的一个很深的特点,当他试图理解一些事情时,他始终都会有非常辩证和哲学的视角,他会在一个事物的两面来回穿梭,不断切换位置,解构其内涵,这种视角让读者在理解某个现象时,内心体验会发生巨大的扩展,像是从看一幅静态照片转变为看4K高清的全景虚拟现实一般,细腻开阔且震撼。而且辩证的视角也在增加读者的心智化能力,既:我既可以是我自己,我也可以是对方,我还可以是我的症状,是我所对抗的对象。同时,他一直会稳稳扎根于我们的语境之中进行表达,这种熟悉的语境会让这新展开的体验里,飘荡着熟悉亲切的“故乡感”。
我们学习西方的理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但如果我们对自己文化中关于“人”的深刻洞见一无所知,甚至误以为那片土地是贫瘠的,那么我们的理解就注定是片面的。我们需要一座桥梁,将精神分析的深度,与东方智慧的广度连接起来。
张沛超博士的这本《东方语境下的心理治疗》,就是这样一座优美结实的桥梁。
他的学养深厚,不仅精通弗洛伊德、克莱因、比昂等精神分析大师的理论,能对他们的概念进行不同维度的对比分析,更对《易经》《道德经》、宋明心学等东方传统文化有着透彻的理解。在这本书里,他并非简单地将东西方概念进行比附,而是真正地将两者融会贯通,用一种我们写在文化基因中的语言,重新阐述了那些关于人性与存在的终极议题。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许多令人惊艳的亮点:
1. 独创性的概念,让理解“活”起来。
书中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超体”,即“一切可能性的集合”。这个概念具备着巨大的包容性,它告诉我们,那些错过的机会、未曾实现的人生、甚至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都没有真正消失,它们都构成了我们更广阔的生命整体。当我们为“失去”而痛苦时,“超体”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个失去的客体(无论是人还是机会)“只是回到了超体中暂时不可见的部分里了”,就像一个滚到沙发下的球,它依然存在。他还用超体来解读存在,即使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记得我们,我们的自传体记忆消失了,记得我们的一切生命都消失了,但是这个宇宙对我们所产生的一切都有着可持续的反应,而这虽不在我们常规理解的记忆范畴,但却存在于我们的超体之内。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疗愈,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能够缓解我们的存在焦虑,并帮助我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广阔。
2. 为“病”,找回一颗“心”。
我们常常将“病”或“症状”视为需要被消灭的敌人。但本书提供了一个富有慈悲和智慧的视角。作者在“论看病”一讲中提出“病我不二”(病与我不是两个东西)的理念。症状不是外来的异物,而是“超体”之上一个“翘起”的部分,它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提醒我们,内在有某些冲突需要被看见,有某些力量正在寻求整合。它不是来摧毁我们的,而是来引导我们走向更完整的自己。正如武志红老师在推荐序中所说,这本书在“为症状立心”,让那些看似扭曲的症状,也像是回了家。
3. 用东方的语言,解码心理的现实。
你是否曾揣摩过鲁迅先生那句“窗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作者以此为引,精妙地阐述了“物理事实”与“心理现实”的差异。书中充满了这样充满东方韵味的表达,他将精神分析的“格物”(case formulation)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相连接,用“庄周梦蝶”来探讨体验的真实性,用“热锅上的蚂蚁”来比喻咨询中的焦灼与相遇。这些论述让我们在熟悉的文化意象中,毫不费力地领会精神分析的深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相信你会通过作者松弛幽默又颇具深意的讲解,获得更贴切的自我理解。他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一张更符合我们文化心理的“地图”。你会发现,你内心的许多冲突与渴望,不仅能在精神分析的框架中找到位置,更能在中国传统的“心性”、“情欲”、“关系”等论述中找到回响。这种双重印证,会带来一种“原来如此”的深刻释然。
如果说个体的疑惑能够在其中得到回应和解答,更进一步的,在人际关系方面,你也能够获得更通透的视角。作者对于关系的洞察和深思,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单纯的“技巧”层面,去理解人与人之间那些看不见的动力。当你能从“我-你-它”的三角关系,或是“家丑不可外扬”背后的家庭动力去审视你的人际困境时,你便拥有了更强的穿透力,能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迷局中洞见一些属于你自身的路标或出口。
当在个人层面和关系层面上得到更多松绑和反思后,你或许能从中提取出更整合的个人成长路径。因为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整合。如钟年教授在序言中所感受到的,它能让你“过去没有吃透的一些知识,以及做心理咨询过程和观察人性过程中形成的很多心灵碎片,纷纷落地归根一般,朝着一个方向统合成整体。”
总而言之,《东方语境下的心理治疗》不仅仅是一本带有着高度专业性的科普佳作,它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一场精神分析与东方哲学的对话,也是一场作者与读者、你的“自我”与你的“超体”的对话。
因此我想真诚地将这本书推荐给你。无论你是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还是仅仅对人性与存在抱有强烈好奇心的探索者,这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大门。它将引领你,在浩瀚绵延的西方理论丛林中,找到一条回归东方心灵家园的小径,并最终发现,那些深刻的智慧,有一些早已根植于我们自身的文化血脉之中,它正与西方心理学的硕果繁花,在心理治疗的文明花园里共同闪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