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小时候,我跟爷爷去东北老家的农田里干活,野鸡那玩意儿稀罕得跟啥似的!爷爷总说:“瞅准了,那毛茸茸的家伙一闪就没影儿了,比兔子还精。”
可现在呢?回老家一趟,好家伙,森林边儿上、玉米地里,三五成群的野鸡大摇大摆溜达,跟自家养的鸡差不多。
![]()
这种现象不光在东北,全国各地都冒出来了。你出门溜达一圈儿,农田里咕咕叫,森林里扑棱棱飞,野鸡们简直成了“常客”。这背后肯定有啥道道儿,是不是环境变好了?还是咱们人类干了啥好事儿?
为啥野鸡这么“猖狂”了?头一个理儿,得归功于咱们国家这些年卯足了劲儿搞环境保护。你想啊,过去几十年,大伙儿为了种地盖房,林子砍得七七八八,野鸡连个藏身的地儿都找不着。
![]()
可打从2000年左右开始,国家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项目,硬是把大片荒山秃岭变回了绿油油的森林。就拿退耕还林来说,1999年试点,2002年全面铺开,到2020年的时候,全国累计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
这些林子不光给野鸡搭了新家,还成了它们的“安全屋”。森林里树密草深,野鸡能筑巢孵蛋,躲开那些不怀好意的眼睛。
国家林草局2021年发布的报告就曾说: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整体提升,多种鸟类种群显著恢复,其中雉科动物(就是野鸡这一类)增长突出。
![]()
再说说吃的,野鸡这小东西可不挑嘴,农田里庄稼多,玉米、小麦、豆子,全是它们眼里的“自助餐”。以前农民伯伯不乐意,见着野鸡就撵,生怕糟蹋粮食。可现在变了天儿,野生动物保护法一修再修,2020年新修订的版本严令禁止乱捕滥猎,野鸡成了“受保护的宝贝”。
法律一撑腰,农民们也不咋驱赶了。野鸡们乐得自在,白天溜进地里啄谷粒,晚上回林子睡觉,小日子过得美滋滋。
再加上农村人口往城里搬,农田撂荒的地儿多了,野草野菜疯长,野鸡的食物源更丰富了。部分农村地区农田撂荒率超过10%,间接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野食堂”。
![]()
还有一个关键点,野鸡的天敌变少了,早年间,狐狸、黄鼠狼这些捕食者满山跑,野鸡想活命得提心吊胆。可这些年城市化太快,林子被公路楼房割得七零八碎,狐狸们没地儿待,数量噌噌往下掉。
加上人类活动干扰,天敌自然不敢靠前。野鸡呢?它们繁殖能力贼强,一年能孵两三窝,一窝十几只小鸡仔。没了天敌盯着,小鸡成活率高了,族群就跟吹气球似的胀起来。
多个省份的雉鸡种群年均增幅超5%,部分地区甚至翻倍。这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是环境改善的“慢功夫”,积少成多。
![]()
当然也有人为“帮忙”的因素,有些地方搞生态放生,好心人把养殖的野鸡放归山林。不过这事儿得说清楚,官方渠道管控严格,乱放生反而破坏生态。
林业部门强调,放生活动必须按规范来,避免引入外来种。但整体上,野鸡增多主要还是自然恢复的结果。它反映出生态系统的韧性,只要给点阳光,生命就能灿烂。
![]()
最后这故事不光暖在心坎上,还有实际的好处。野鸡多了,说明生物多样性在改善。它们帮着传播种子,控制害虫,农田和森林更健康了。
农民朋友们起初可能头疼,但长远看,生态平衡了,庄稼反而少遭病虫害。政府也加把劲儿,推出补偿政策,比如庄稼被野生动物祸害了,能申请补贴。这兜兜转转,人与自然找到了和谐相处的门道儿。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