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守护之战。如何有效阻断伸向未成年人的“黑手”,使其远离“两卡”犯罪?家庭绷紧“监护弦”、学校筑牢“法治墙”、社会织密“防护网”,缺一不可。
11月3日,公安部网安局通报:福建莆田网警成功侦破一起诱骗收购未成年人实名手机卡为境外诈骗分子提供通讯通道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经查,该案犯罪团伙通过高价引诱未成年人办理手机卡等方式大量获取实名手机卡,并按照境外诈骗分子要求,利用非法获取的手机卡实施诈骗。
未成年人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电诈“工具人”,这类案件已经屡见不鲜了。很明显,兼职赚钱、高额返利这样的诱饵,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难辨真假,更难以看穿风险、规避陷阱。这让未成年人陷入“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的困境。
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刑法等法律,非法出租或出借“两卡”(电话卡、银行卡),将面临拘留或罚款处罚。若“两卡”被用于诈骗或洗钱等犯罪活动,还可能涉嫌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尽管今年7月“两高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两卡”犯罪涉案未成年人依法从宽处罚,但“依法从宽”不等于“一律不罚”,“免予刑事处罚”也不意味着“毫无代价”。对未成年人来说,即使犯罪记录被封存,但一步行差踏错,人生终究已留下污点,自己也可能一辈子难以摆脱阴影。可见,及时阻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电诈“黑手”,使其免遭犯罪分子围猎,比事后教育挽救来得更有意义。
反观未成年人涉“两卡”犯罪的特点、规律,问题仍然集中在一直以来的薄弱区——“两卡”安全管理。特别是办卡、用卡等关键环节,亟需相关部门强化排查与监管,精准识风险、找症结、施良策。
先说办卡环节。对于未成年人办理“两卡”,民法典有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通信、金融领域也有实名制要求。按照这些法律法规和办卡程序,通常应由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陪同办理或是监护人授权同意办理,同时须出示有效证件、提供真实身份信息。那么,对这一规定,相关部门是否落实到位?是否认真核查,做到“人证一致”、源头防控?有力有效的监管到位了,违规办卡行为就会减少,犯罪分子自然难以从源头诱骗获取“两卡”。
再谈谈用卡环节。卡在一个涉世不深、自保能力不强的孩子手里,假如没有多加一道“防盗门”,对犯罪分子来说探取不难。正因如此,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抑或是家长、学校,都要密切关注未成年人“两卡”的使用情况,绝不能“一办了之、放任不管”。电信运营商和银行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异常用卡行为的监测,对疑似用于违法犯罪的“两卡”及时采取停机、封卡等措施,并向公安机关报告;家长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异常消费和社交动态,确保“两卡”使用在可控范围内;学校也要不断升级反诈教育,把行为风险说清说明、把法律条款讲透讲细,切实教育未成年人不要轻信他人、贪图小利。三管齐下,在未成年人与犯罪分子之间又多出几道坚实的保护之门。
治理未成年人犯罪,防范远比打击更重要。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守护之战。如何有效阻断伸向未成年人的“黑手”,使其远离“两卡”犯罪?家庭绷紧“监护弦”、学校筑牢“法治墙”、社会织密“防护网”,缺一不可。
原标题:《被诱骗收购手机卡,未成年人成电诈“工具人”!检察日报:未成年人办卡用卡都需严管》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高飞
本文作者:检察日报正义网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