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广州白云机场的海关检查大厅里,一阵细微的“吱吱”声打破了原本例行的安检节奏。
谁也想不到,两只被紧紧包裹的老鼠,不仅改变了一位英籍“专家”的命运,还掀开了中国核工业防线上一场隐秘较量的帷幕。
![]()
一次海关意外,竟层层牵连出跨国间谍网,最终惊动了周总理亲自坐镇指挥。
那些藏匿于友谊饭店、化工公司、机场候机厅的身影,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
而那两只小老鼠,又是如何成为扳倒间谍的“国家功臣”?
老鼠出境
1967年10月15日,广州白云机场候机楼内人头攒动。
彼时的广州,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外贸繁忙期,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川流不息。
海关检查员林华披着一件灰蓝色制服,像往常一样,站在行李安检区域巡视。
![]()
对他来说,这是无数个平凡工作日中的一天,既不算多事,也没什么特别。
可就是这一天,命运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撕开了一道缝。
当时,林华正从一排行李车前经过,一件老式的皮箱赫然停在队尾,边角磨损严重,表面布满斑驳的擦痕,像是多年未曾换新的老物什。
箱子不大,却被绑得结结实实,他本想走过,却被耳边突然传来的一阵“吱吱”声吸引了注意。
那声音极轻,却在熙攘的人流与广播声中格外刺耳。
林华停下了脚步,职业的直觉让他感到这不寻常。
![]()
网络图片
紧接着,林华立刻将箱子提至检查台,示意同事协助开箱。
箱盖一开,空气中顿时弥散出一股潮湿、腥膻味。
众人皱起眉头,面露异色。箱子内部分隔清晰,衣物整齐叠放,而底层则掩着一个金属制成的鼠笼。
笼子四周用粗布包裹,里头蜷缩着两只灰褐色的老鼠,毛发凌乱,精神却异常紧张,不安地在笼中乱窜。
林华目光落在那两只老鼠身上,却不像旁人一样厌恶或惊讶,反而愈发凝重。
![]()
这不是普通的宠物鼠,首先是体型,它们太大,毛色不均,明显不是经过人工培育的实验鼠。
其次是行为反应,极度警觉,像是从野外捕捉来的野生个体。
再者,旅客既无检疫申报,也无携带动物许可,这在任何一个边检口岸,都是重大违规。
林华当即上报值班主管,不久,机场动检部门介入,对鼠笼和老鼠进行了初步检视。
为了确保操作规范,两只老鼠被当场扣押,送往专门的疫检实验室做进一步分析。
表面看,它们不过是两只活泼的灰老鼠,可当检疫员取样进行辐射检测时,仪器却意外地发出了尖锐的报警声。
![]()
检测人员面面相觑,一再校准仪器,却发现结果惊人:
这两只老鼠体表沾染有明显放射性物质,而且数值超出常规背景值几十倍。
更为诡异的是,它们体内检测出的放射性同位素,与我国西北某核工业区泄漏记录的同类物质高度吻合。
核工业区?放射性污染?两只被带出国境的老鼠?
这下事态立刻升级,检疫报告层层上报,最终交到了北京的对外贸易系统敌特侦察小组手中。
![]()
就在这时,行李所属人身份也被一并查明,一位名叫乔治·瓦特的英籍“技术专家”,在兰州化工公司挂职协助设备维护已有数月。
平日里表现谦和低调,从不涉入政治话题,也几乎不与其他外籍专家往来,甚至偶尔还“热心”地协助党委揭发外籍人员的不当言行,深得单位信任。
而他,此刻正是那只携鼠出境的行李箱主。
追踪瓦特
北京公安局张文奇坐在驶向兰州的专列上时,他盯着手中的情报摘要,封面上“乔治·瓦特”这个名字像一枚钉子,牢牢钉在他的脑子里。
![]()
广州机场的老鼠事件引起了中央的警觉,放射性物质、兰州化工公司、外籍专家……
这串线索不偏不倚,像是被人蓄意串联在一起,充满了刺痛人神经的危险气息。
兰州,这座被黄土与黄河包围的重镇,在那个年代承担着特殊使命。
尤其在城市以西的茫茫戈壁里,埋藏着中国核工业最核心的心脏地带。
瓦特在这种敏感时期出入此地,每一次呼吸都可能牵扯国家命脉。张文奇知道,此行不容有失。
一到兰州,他没有惊动地方公安局,反而乔装成外贸系统的调研员,打着考察化工设备引进效率的名义,与化工公司方面的接待人员交谈寒暄。
![]()
但这样收效甚微。
于是他换了一种办法,绕过厂区,从外围村镇慢慢摸排。
他一个人骑着一辆旧自行车,顶着漫天风沙走村串户,专挑那些地势临近厂区、与山林接壤的边缘地带访查。
直到他走进一片荒林边的一户护林老汉家。
老汉六十多岁,满脸沟壑,头发灰白,他本不大愿搭理这位“城里来的技术员”,可当张文奇问起:
“这附近有没有什么外人出没?最近有没有遇上什么奇怪的事?”时,老汉的眼角微微一跳。
![]()
“奇怪的人……你还别说,前阵子真有一回。”
“大概半个月前的事,那天我天不亮进山,想看看有没偷砍树的,这年头啊,些人胆子大,结果听到树林深处有‘滴滴答答’的声音。”
“我起先以为是哪家孩子丢了玩具,可仔细听那节奏,哪像是玩意响?更像……更像是我当兵时学过的电码。”
这句话像炸雷一般在张文奇耳边炸响,他努力维持脸上镇定:
“你后来有没有看清那人长什么样?”
“看清了。”老汉挠了挠头皮,“他就站在树上,个子不高,金头发,穿得挺干净,我藏在灌木里,我记得他脚底还踩着个像盒子的东西,一只手在拨线……我看他那架势,不像干正经事的。”
![]()
张文奇拿出照片,指着其中一个男人问:“是不是他?”
老汉盯着那张照片看了足足三秒,点了点头:
“对,就是这个人。”
这一下,张文奇心中的疑云被风刮得更开了。
乔治·瓦特,在核工业厂区附近树林里,踩在树上发报!这已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专家的工作范畴。
能操作摩斯密码,能在野外搭建简易电台,还懂得用山林干扰信号,这人,非间谍即特工。
他按捺下激动,转而向李根生借了一副旧望远镜,顺着老人所指方向走进林区。
那片树林潮湿寂静,地面上的一棵老松树底部有一块踩踏痕迹明显的泥土,旁边有几枚烟蒂,其中一枚带有外文印记。
![]()
抬头看,那棵树枝很粗,能站人。
张文奇拿望远镜朝远处扫了一圈,山口隐约可以通向厂区背后的一段边沟。
当晚,张文奇在旅馆房间点亮了台灯,拿出文件记录下这一天的所见所闻。
他已经断定,乔治·瓦特不是一个人,而是个布局良久、层层包裹的谍网中的一环。
一场守株待兔的布局,必须立刻展开。
他决定,亲自飞回北京,向上级请示下一步行动,因为这场暗战,已经不仅关乎一个人的间谍罪名,而是可能牵连整个西方情报系统对我国核计划的渗透尝试。
![]()
而乔治·瓦特的“妻子即将来华探亲”的消息,也在此时悄然传来。
猎人已上山,猎物不远。
夫人引蛇
张文奇从北京返回之后,他一回来就守在机场,盯紧一班又一班抵达的国际航班。
因为他已经得到确切情报,乔治·瓦特的“妻子”即将来华探亲。
相比乔治在兰州的谨小慎微、深藏不露,这位即将到来的“夫人”才是那根能拨动整张间谍网的细线。
![]()
几天后,瓦特夫人踏出航站楼,而乔治·瓦特在得知夫人入境后,兴致异常高涨。
张文奇和同事早已悄悄换装成车站职员、街头小贩,像一张隐形的大网,把他们夫妻俩的每一次接触都尽收眼底。
是夜,北京机场的候机大厅里灯火通明,瓦特夫人推着行李,面色平静地走向登机口。
就在她通过最后一道安检的前一刻,张文奇带着几名便衣人员闪身而出,动作果断地将她拦下:
“例行安检,请配合。”
她脸色微变,但随即恢复镇定,笑着说:“当然可以。”
她的行李箱被带入安检室,衣物一件件被小心翻检。
![]()
起初并无异状,但在箱底夹层中,一个金属外壳的老式发报机赫然显现,型号虽旧,却改装巧妙,体积缩小,零件间缝隙中藏有密码纸条,显然是为跨国传讯量身定做的。
而在侧边收纳袋中,还发现了三卷胶片,镜头记录下的是我国西北某核试验区的地形图、实验设备、以及几份以德文书写、经过加密标注的测试数据。
他知道,乔治·瓦特的“演出”已经结束,真正的抓捕与清洗才刚刚开始。
情报部门迅速介入,对瓦特夫人展开突击审讯。
她反复强调自己对箱中物品一无所知,称是丈夫托她带回家中做学术展示。
可她的嘴角肌肉抽动,瞳孔微缩,一切非语言的细节却早已出卖了她。
![]()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件意想不到的发现再次引爆局势。
情报组在清查瓦特往日接收的信件与物品时,无意间打开了他寄来的一只普通罐头。
罐头底部封口被人重新焊接,切口细如发丝,肉眼几乎无法察觉。
罐头壁的内侧,用显影剂处理后,出现了隐写的手迹,字迹潦草,用英语书写,语气却如遗嘱般冰冷残酷:
“若被扣留,请诉诸国际法庭控告,随后自裁,舆论一旦发酵,我们自然会为你塑造‘学者遇害’的殉道者形象……”
短短数行,字字带毒,如利刃穿喉。
![]()
从广州机场的老鼠,到树上发报的乔治、再到机场拦截夫人、罐头藏杀机,一切串联起来,终于显现出一张严密的情报网络。
真正的大鱼,还未浮出水面,而乔治·瓦特,仅仅是那枚最外层的棋子。
一网打尽
乔治·瓦特的嘴依旧紧闭,但线索藏在审讯中无意提起的只言片语。
瓦特在交谈中曾数次提及一位同行专家,“彼得”、“德国人”、“研究反应釜设计”,这些关键词最终指向一个名字,彼得·迪卡特,一位来自西德的技术顾问。
![]()
据调查,这人言语不多,平日常在厂区外围溜达,喜欢拍照、写日记,看似无害,却令人起疑。
张文奇当机立断,将调查焦点由瓦特转向“迪卡特”,果然发现了他留下的一枚香烟锡纸包成的小圆球。球
体小巧,打开后赫然是用德文手写的密文,纸质薄如蝉翼,特制防水,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工程图纸、坐标信息,还有疑似密码编码。
这便是“暗网”的第二环,彼得负责采集,瓦特负责中转。
可是谁下命令?谁定目标?谁才能真正把这些情报送出去?
![]()
就在这时,一通奇怪的长途电话落在了监听组的耳朵里:一个带有浓重德式口音的男子,低声吩咐瓦特,“资料已妥,接头见面如常安排。”
电话的落点,正是兰州化工公司外籍专家公寓。
顺着这条线,张文奇再次出现在兰州,这一次,他摇身变成“从北京派来考察交流的技术干部”。
而“许林德”这个英国籍专家,终于出现在视线中。
接下来几天,侦查人员对许林德的住处展开秘密搜查。
床垫底、书架夹层、假壁灯座、甚至洗手间的水箱,共查获36处可疑藏点,内含均为高度敏感信息和重要机密,收件人署名为“特鲁茨·冯·许林德”。
![]()
而这个名字,在情报部门的黑名单上,赫然标注着,美国中央情报局资深间谍,代号“白鹫”,活动于多国,惯用“技术顾问”掩护身份。
这盘棋,终于全貌乍现。
证据、身份、人脉网络,全数落网。
事后,公安部门连夜将线索顺藤摸瓜,陆续查清与许林德、乔治·瓦特相关联的5名外籍专家背景,并迅速控制,顺利阻止一批即将递交出境的关键材料外泄。
这场耗时数月的隐秘战斗,在天罗地网的收束下,终于落下帷幕。
谁能想到,这一切的起因,竟然是两只老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