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王国的地图上,每个词语本有自己的疆域,可如今“抽象”却像一位淘气的游侠,四处闯荡,好不热闹。
笔者近日刷短视频时,看到这么一段内容:两组蓝白兔子跳着莫名其妙的舞步,互打对方耳光。视频的关键词就是“ 越来越抽象 ”,评论区也是一片"太抽象了!""越来越抽象了!"的惊叹。我愣怔片刻,忽然意识到——在这个奇妙的网络时代,"抽象"这个词已经完成了一场华丽转身,从哲学讲堂一跃而入烟火人间,活脱脱像一位穿着西装的教授在象牙塔里跳到擂台与马保国老师友好切磋“接化发”,既严肃又滑稽。

曾几何时,"抽象"是个体面的学术词汇。它源于拉丁文"abstrahere",意为"抽取", 如同从五彩斑斓的水果中提炼出"维生素C"这一概念 。苹果的圆润、香蕉的弧度、草莓的籽粒都被抽离,只剩下纯粹的营养本质。这是思维的升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而今天的"抽象"却似乎经历了一场"降维打击"。它不再是高悬于哲学殿堂的概念,而是跌落凡间,成了描述一切"看不懂""说不清"事物的万能标签。从一段晦涩的代码到朋友凌乱的笔迹,从现代艺术展览到领导含糊的指示,万物皆可"抽象"。
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老师问:"什么是抽象?"学生答:"就是那些我看不懂但不敢说看不懂的东西。"老师愕然:"比如?"学生怯生生地说:"比如您刚才讲的课..."
这种普遍的词语"错位"现象,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语义学样本。当我们说"这个表演太抽象"时,真正的意思往往是" 这个表演不符合我已有的认知框架 "。不是事物本身抽象,而是观察者找不到恰当的参照系。
![]()
就像中世纪的人们用"魔鬼作祟"解释癫痫,用"上帝惩罚"理解瘟疫,当我们面对难以理解的现象时,总会借用现有的词汇来填补认知空白。 "抽象"就成了这样一个认知的"临时安置点" ,收容所有暂时无法归类的情感体验。
语言的民主性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词语的含义不再由学者决定,而是由大众的使用习惯投票产生。类似的例子还有“压轴”一词语义的异化。当足够多的人把"抽象"用作"难以理解"时,错误的就成了词典,而不是大众。
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这种"误用"本身恰恰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语义抽象过程。当千差万别的"莫名其妙""难以理解""光怪陆离"都被归入"抽象"这一标签下时,人们不正是在 进行一种另类的抽象思维 吗?
这就像一个语言悖论:我们用"抽象"这个词的具体误用,来表达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好比一位导游指着一座山说:"这就是'山'的概念。"游客们却纷纷点头:"懂了,原来'概念'就长这样。"
![]()
不禁想起王小波笔下那头"特立独行的猪"。或许词语也渴望自由,不甘被禁锢在词典的笼子里。"抽象"这一次的"越狱"行为,虽不合原意,却意外地丰富了表达的可能性。
是的,语言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藏品,而是街头巷尾的野生动植物。它们遵循着 适者生存的法则 ,而非语言学家的规范。
每一个"错误"用法的流行,背后都是社会集体心理的映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能快速归类复杂体验的标签。"抽象"这个词的"转行",恰似一位哲学系毕业生跑去写网络小说,虽不"正统",却更接地气。
![]()
这种变异并非中文独有。英语中的"literally"本意为"字面上地",现在却常被用作"比喻意义上地",这种"反义用法"甚至已被牛津词典收录。语言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不断冲刷出新的河道。
望着手机屏幕上那些组队打耳光的兔子,和评论区里欢快的"抽象"弹幕,我忽然感到一种释然。或许我们都该学会欣赏这种美丽的错误,就像欣赏那场表演:尽管看不懂,但不妨碍我们觉得它有趣。
语言的活力恰恰在于它总能在规范之外,长出意外的枝丫 。下次当有人说"你这人真抽象"时,不妨笑着回答:"谢谢夸奖,这说明我已经成功地从芸芸众生中抽象出来,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