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制海天级前无畏舰真的物美价廉吗?
甲午战后清廷重建海军之后,一开始原本确实打算购买德制前无畏舰的。不过后来实际选择的,是三艘吨造价78英镑、2900吨级的海容级巡洋舰,以及两艘吨造价76英镑、4300吨级的海天级巡洋舰,总共花费了1342884英镑。
![]()
而算明白这些账目以后,就明白当年清廷在甲午战后,为何放着德制海天前无畏舰不买,要去买英制海天穹甲巡洋舰了——原因无它,纯属是德舰真的是太贵了。满清当时的预算,其实不足以购买真正的德制前无畏舰。
一、海天前无畏舰的原型是什么?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就不能被其简单报价所迷惑,而是要搞清楚该舰原型真正是什么,造价到底需要多少。如前所述,1895年底许景澄接到报价的两型德制铁甲舰,主要包括大小两款,船价分别是62万英镑和45.65万英镑,单价远远贵于史实采购的两型穹甲巡洋舰。其中大款排水量1万吨,航速18.5节,装甲厚度10英寸。
![]()
不过在以前的说法中,曾经认为万吨级大舰应该是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舰的原型舰。而该级舰标准排水量是11100吨,满载排水量11780吨;舰长125.36米,宽20.39米,吃水8.20米;动力为三座蒸汽机,3轴,13000轴马力,最高速度17.5节;续航力为载煤1000吨,3100千米/9节;舰员651人。武器装备为2座双联装40倍径240毫米主炮,14座单装40倍径150毫米副炮,12门88毫米/L35副炮,射速15发/分钟;还配备5座450毫米水下鱼雷管。 装甲防护则采用克虏伯钢装甲,主装甲带厚228毫米-300毫米,甲板厚50毫米-76毫米,炮塔厚250毫米,指挥塔厚254毫米。
很明显就可以看出,两舰的基本数据差异较大。中国万吨前无畏主装甲明显更薄(254毫米:300毫米),航速明显更快(18.5节:17.5节),更为明显的区别是,中国前无畏舰吃水是7.74米,而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舰吃水8.2米,这在同型舰中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出现的。另外中国前无畏船体造价62万英镑,哪怕加上30万镑的武器也不过92万镑,而腓特烈三世级单艘造价就高达107万英镑,这二者明显不是同级舰。
![]()
所以当时给中国报价的所谓“万吨铁甲舰”,更有可能是排水量10690吨,次年1896年4月在基尔帝国船厂铺设龙骨的奥托·冯·俾斯麦侯爵级装甲巡洋舰。该舰舰长127米,型宽20.4米,吃水7.8米(中国方案吃水7.72米,腓特烈三世8.2米),动力为三轴、三台三胀蒸汽机,最大航速18.7节(中国方案18.5节,腓特烈三世17.5节),船员编制621人。主要装备有4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12门150毫米40倍径速射炮、10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以及6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而在装甲防御上,俾斯麦级装甲巡洋舰采用了“铁甲堡+穹甲”的防御结构,其主炮塔正面装甲厚200毫米 指挥塔装甲厚200毫米。舷侧装甲带厚200毫米,在水线附近的位置还敷设一层50毫米厚的穹甲,加起来恰好是10英寸,和中国方案基本一致。
所以从性能来说,1895年德国人给许景澄报价的所谓大型铁甲舰,应该就是次年4月开工的俾斯麦侯爵级装甲巡洋舰。
二、德制两型前无畏舰的真正报价。
![]()
搞清楚德舰原型之后,我们就能弄明白它的真正造价了。比如所谓的万吨前无畏船价每艘62万英镑,如果考察一下同期德国军舰的造价就知道,万吨级的俾斯麦级装甲巡洋舰造价94万镑,1.1万吨的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舰造价107万镑,就连8857吨的海因里希亲王级装甲巡洋舰都要83万镑,大清想要以62万镑买到万吨级巨舰,那怎么可能呢?所以这个报价从常理上来说,肯定就是不带武器的船体价格了。62万镑船体加上约30万镑的武器,总共加起来约92万镑,和94万镑的俾斯麦侯爵号差不多,这才真正符合万吨巨舰的排面嘛。
至于7600吨级的那一款,不用说应该就是俾斯麦级的缩小版了。至于其487800镑的造价,那应该也只是船体的价格。要知道该舰仅全部武器的价格就是3984390马克,约合195026.43英镑,再加小炮的652.36磅,就是195026.43+652.36=195678.79英镑。要是487800英镑是全价的话,那7600吨船体仅需要487800-195678.79=292121.21英镑,大约相当于每吨造价只有292121.21/7600=38.437英镑,那又怎么可能嘛。
所以事实很清楚了,许景澄487800英镑的所谓“船价”,和海容级165500英镑的船价一样,都是没有任何武装的纯船身价格。7600吨海天级前无畏舰的船体吨造价,实际上是487800/7600=64.184英镑一吨。
![]()
这样7600吨海天前无畏全舰的总造价,其实是487800的船价加上195678.79英镑的武器,合计195678.79+487800=683478.79英镑!平均到每吨的造价的话,则是高达683478.79/7600=89.93英镑!而前文已经说过,英制海天级4300吨造价328242英镑,每吨造价不过76英镑,两艘加起来也仅需要328242*2=656484英镑,一艘德制海天前无畏能买两艘英制海天穹甲巡洋舰还有余呢,这你让清廷怎么选?
三、清廷为何不买海天前无畏?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清廷由于要支付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实在是没钱啊。1896年清政府年收入约8000万两白银,而海天级单舰造价198.4万两,就已经相当于清廷年收入的2.5%了。为了支付这笔费用,清政府不得不从“昭信股票”借款中挪用150万两,并向汇丰银行贷款50万英镑(约合310万两)。这一支出直接挤压了后续舰船采购预算,导致甲午战后重建海军的计划未能全面实施。
![]()
所以如果要买这两倍价格的海天前无畏舰的话,清廷就只能压缩采购数量了。史实采购九海花了1523469镑,而两艘7600吨级的前无畏舰就要花费683478.79*2=1366957.58英镑,剩下1523469-1366957.58=156511.42英镑,只够买艘海容级的船体,或者三艘海龙级驱逐舰,明显是组不成一个起码舰队的。
当然了,如果是要省钱的话,那也不用像许大人那样去殚精竭虑的魔改,原来7050吨的版本就更好。160-190毫米的尼格尔甲相当于224-266毫米的钢面铁甲,在没有硬被帽的时代很难被203以下主炮击穿,加上航向角等因素甚至不怕254主炮,根本没必要画蛇添足将装甲加厚到250毫米。哪怕是实在觉得不稳妥,那也可以把1.4倍的尼格尔甲换成1.67倍的哈维甲,等效267.2-334毫米装甲,最厚处已经足够防护住305主炮了。
而如果单纯要提高性能的话,1895年后克虏伯甲已经迅速取代哈维甲,成为了德国主力战舰的标准装甲。最早于1896年初开工的海天级装甲巡洋舰,只需要在重点部位改为更好的克虏伯甲就可以了。而由于克虏伯甲相当于等厚度两倍的钢面铁甲,所以还可以将主装甲带削减到160毫米,次要部位减到80毫米,而相应增加大大增加装甲高度和覆盖面积。
![]()
另外该舰原版的240主炮性能优越,那可是世界上最大口径的速射炮,炮重25.64吨,每分钟投射量是140*4*2=1120公斤。如果能够换成可用212.7公斤重弹的奥匈斯柯达240,则炮重28.3吨,每分钟投射量将高达212.7*3*2=1276.2公斤。而德国280主炮采用的是240轻弹,炮重45.3吨不说。每分钟投射量更是最多240*2*2=960公斤。可以说在洗甲板时代,240速射炮远胜于大而无当的280主炮,实在是改了还不如不改。
至于航速的话,该舰原本采用的是11600马力的主力,可以推动7600吨的船体达到18.5节,如果吨位降到原本的7050吨的话,轻松超过19节是没有问题的。而如果像传闻那样采用14000马力主力,则该舰更能很容易超过20节甚至逼近21节。这就意味着一般18节的前无畏舰追不上它,而一般20节的装甲巡洋舰也和它在伯仲之间,可以自由选择是否交战,简直是破交战的神器了。
四、海天前无畏应该如何改进?
![]()
所以如果真正要买大舰的话,清廷应该采购的应该是是7050吨级的原版海天前无畏——其实是一种7000吨级的装甲巡洋舰。该舰航速20节,并且拥有160-190毫米镍钢装甲,装有克虏伯240主炮两门,150毫米克虏伯45倍径速射炮10门,105毫米45倍径克虏伯速射炮6门,57毫米速射炮10门,60毫米舢板炮一门,37毫米5管炮4门、以及桅盘里的4挺马克沁重机枪。还有381毫米鱼雷发射管两具,船价每艘456500英镑。如果考虑武备略逊于7600吨版本,特别是不用配备那两门造价高达1587460马克、约合77702镑的280主炮,估计至少可以节省下1.5万英镑。
综上所述,万吨级海天前无畏的造价应该是62+30=92万镑。而7050吨级海天装甲巡洋舰的造价应该是456500+185000=641500万镑,每吨造价是641500/7050=91英镑。而相比同期装甲巡洋舰的扛把子、加里波第级首舰6773吨75万镑左右的总造价,750000/6773=110.73英镑的吨造价,那可真的是便宜太多了。而且该舰不仅在火力上不落下风(1门254炮+2门203炮+14门152炮),装甲也以140-200毫米的厚度,超过了加里波第级的80-152毫米。
所以当年最物美价廉的装甲巡洋舰,其实是原定出售给中国的7050吨海天级装甲巡洋舰。如果清廷下定决心购买两艘,许大人也没有乱改技术指标,那这两舰总共需要641500*2=1283000英镑就能拿下,归国后更将成为不次于定镇的中流砥柱。至于剩下的1523469-1283000=240469英镑预算,恰好能买一艘海容级或者福建局的同吨位二等近海防御铁甲舰。如果能够加些钱把福建局二等近海防御铁甲舰完成两艘,再加上数艘二等鱼雷艇这样的组合,那比史实应该是好得多了。
![]()
当然了,采购装甲巡洋舰最大的优势其实是航速,但是按照清末民初的保养条件,估计没几年就从20降到十几节了,结果就是花高价还是买了个岸防铁甲舰。所以目前看来,福建局那个造价39.65万镑16节的5600吨岸防铁甲舰,反而才是最适合清廷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