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七点多,67岁的何梅(化名)总会准时点开微信群里那个熟悉的直播链接。屏幕那端,“于主任”正娓娓讲述孙思邈的食疗智慧。在这个被标记为“VIP家人”的虚拟空间里,何阿姨感受到了久违的重视与关怀。五个月来,这份准时守候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式。
其实,这样的故事正在无数家庭悄然上演。私域直播间以其精准的推送、封闭的环境和强互动性,构筑起一个让老年人流连忘返的情感空间。在这里,他们不仅收获了几毛钱的红包,更获得了被倾听、被需要的满足感。然而,这份温暖的背面,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商业陷阱。
直播间的运作模式堪称精密,从线下送鸡蛋获取信任,到线上建群培养习惯;从打造“专家”人设,到营造“家人”氛围;从限量供应的话术,到现金支付的安排——每个环节都精准击中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更令人警惕的是,这些直播往往不留下任何回放,交易多引导现金支付,难以追踪,有的甚至连产品包装都被以“兑换礼品”为由回收销毁。这一切看似贴心的安排,实则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灭失链。
当子女们试图维权时,才发现陷入了举证困境。没有直播录屏,没有聊天记录,没有电子支付凭证,就连产品包装都已“消失”。老人们则在情感上与家人对立,坚信自己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健康的希望。
这种现象折射出的,远不止是市场监管的缺失,更是数字时代老年人面临的情感困境与数字适应难题。他们跨越了“数字鸿沟”,却陷入了“信息暗房”;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却辨不清虚拟世界里的真情假意;渴望社交与陪伴,却在算法的精准推送下,将信任错付。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超越传统的监管思维。技术层面,应推动建立私域直播存证机制,确保“播后有痕”;法律层面,需明确平台、运营方、线下推介者的连带责任;执法层面,要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干预的转变。
然而,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或许在于重建代际之间的情感联结。当老年人将屏幕那端的“主任”视为亲人时,往往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情感陪伴的缺失。家庭、社区与社会需要共同努力,为老年人构建一个真实、温暖、可触及的社交网络。
在数字化浪潮不可逆转的今天,我们既要为老年人筑牢权益的防护网,更要关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科技进步不应该成为疏远亲情的工具,数字世界也不该成为吞噬老年人幸福的陷阱。每一个老年人都值得在真实的世界里,找到属于他们的位置与温暖。(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