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天子在昆仑山觞西王母于瑶池,昆仑山就是弇山、弇兹山、崦嵫山、仇池山,瑶池就是仇池
王母娘娘,另称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瑶池金母、西王母、金母、王母、西姥等,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在道教神话,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是女仙的首领,主宰阴气,相对于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在汉族羌族神话中,王母有时也被认为是创世神。西王母的起源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祖先神化。
一、陇南市西和县仇池山是伏羲的诞生地,西王母生活在成县小川镇昆仑山
《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同一个人: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两人结为夫妻,缔造了人类。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昆仑山是黄帝的都城,几乎就是炎黄文明的象征,昆仑在哪里,炎黄文明起源就在哪里。昆仑山是著名神山(见《山海经》所记);在瑶池周穆王与西王母曾在此会饮;陇南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炎黄根脉,夏禹故乡,秦皇故里。陇南发源的汉水、汉地,产生了汉族,陇南发源的羌水(江水、姜水)、羌地,产生了氐羌等少数民族。昆仑山在陇南。昆仑丘就是伏羲出生地古仇池山,昆仑虚就是成县的鸡峰山。成县小川镇在1958年以前叫昆仑乡,现小川镇内有昆仑山、有寿丘、天山。成县小川昆仑山是中国地图上除了青海昆仑山之外,唯一被地图标注为昆仑山的地方。据《尚书·禹贡》记载: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荆、岐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都野。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璆、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昆仑在古雍州(陇南)。据《衣帛》说,伏羲的父亲叫雷公(雷泽的雷神),母亲叫华胥。黄帝司雷神。陇南当地人把终年积雪的山峰叫雷鼓山(雷公与雷鼓谐音),现在陇南市所在地(东江镇)北靠主山叫雷疙瘩山。现陇南境内有两个雷鼓山都在岷山山系。一个在宕昌县官鹅沟,一个在陇南市政府所在地对面,白龙江南岸山顶,在市政府广场就可以看见。陇南的昆仑山、雷鼓山(雷公山),是伏羲、女娲居住的山。
陇南市西和县仇池山是伏羲的诞生地。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为黄熊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燧人氏之子,相传其母华胥在雷泽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有孕,生伏羲于仇池,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据《史记》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就在陇南市西和县大桥乡的仇池山上。据《太平御览》引《遁甲严山图》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陇南市西和县有仇池山。仇池山现有伏羲出生的伏羲崖,出生的崖洞,还有伏羲母亲华胥氏踩过的脚印,有伏羲神庙。据传,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闻一多先生在1942年前后撰写的《伏羲考》中,认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是葫芦化身,其依据是早期史籍称盘古氏为“盘瓠”,即葫芦。除了“瓠”与“葫”同音通用外,按古老传说在远古大洪水时期,伏羲、女娲同乘葫芦躲过洪水灾难,于是葫芦遂成为“盘瓠”族人崇拜对象。白水在昆仑山,昆仑山在成县小川镇,就是鸡峰山、南山、天山、天寿山、岷峩峰
《博物志》曰:昆仑(成县小川1958年前叫昆仑乡,鸡峰山叫昆仑山)从广万一千里,神物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东南流入中国,名为河也。
《搜神记》曰:谢端少丧父母,为邻人所养,年十七未婚。后感天汉中白水素女,潜为其炊,以备饮食。端后怪而潜候之,得见。言曰:"天哀忍汝孤贫恭顺,使我相为守舍,今既见,便去。"留,不可。
据《水经注 卷二十 漾水、丹水》记载:《续汉书》曰:虞诩为武都太守,下辨东三十余里有峡,峡中白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春夏辄濆溢,败坏城郭。诩使烧石,以醯灌之,石皆碎裂,因镌去焉,遂无泛溢之害。
意思是说:《续汉书》说:虞诩任武都太守时,下辨东面三十多里处有一条山峡,白水在峡中流过,水中有一块巨石,阻塞了水流,每年春夏洪水泛滥,冲毁城墙。虞诩派人用火来烧巨石,再用醋浇注,巨石碎裂,然后把它凿掉,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泛滥之灾了。
《山海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有鼬姓之国。有苕山。又有宗山。又有姓山,又有壑山。又有陈州山,又有东州山。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
《书》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穆天子传》曰:西济于河,用申八骏之乘,以饮于枝诗之中,积石之南河。(水岐成曰诗。诗,诸也。)
《淮南子·地形》:河水出昆仑东北隅,贯勃海,入禹所导(衍文)积石(夺“之”)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四字衍)弱水出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夺数句)入于南海,羽民之南。《淮南子·地形》和《山海经》记载的好“海”就是《穆天子传》中的“泽”。洛河又名白水江、江洛河、古称白水、浊水。嘉陵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徽县境内老爷山南麓,地跨徽县、成县两县,流经徽县江洛、泥阳、楡树、伏镇、栗川、银杏、水阳、大河店和成县店村、红川等乡镇,于高家山进入陕西省略阳县境,称“小河”,在白水江镇小河村注入嘉陵江。上游有伏镇河、泥阳河两大支流。
仇池山又叫瞿(读di氐)堆、瞿上、百顷、仇维(围)、仇夷、氐池、维山。仇池山,是一座历史名山,中国古代许多典籍有记载。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域,仇池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南部50公里处。万山丛中,有一奇山,拔地而起,形似舰船,呈南北走向,两河相夹,三面环水。山北面与另外的山脉连接,但地形地貌相对独立,连接处地形为牛脊式山梁,民间称为“天桥”,两侧悬崖绝壁,“天桥”宽度不足两米,地貌为红色丹霞。西汉水从仇池山西面向南流,又转而东流,在南面山麓流过;山的东面洛峪河由北向南流,在山的东南脚汇入西汉水。仇池山四周为悬崖峭壁,难以攀登,山顶上却地形平缓,有田地、有泉水、有村落,林木茂盛,风景优美。仇池山最高峰名为伏羲崖,位于仇池山北端山顶,海拔1793米;伏羲崖与仇池山脚的相对高度791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仇池山地形有专门描述:“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
仇池,也是一个地域名,泛指仇池山及其周围地区,大致范围相当于今西汉水流域和白龙江流域,即今陇南市全境和陕西、四川边境。在古代,这里是少数民族白马氐族的居住中心,此地同时居住着白马羌和参狼羌。殷商时期,氐族先祖就生活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氐人逐渐发展;到两汉氐人势力壮大;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杨氏家族以此为中心建立仇池国,延续300余年。不同时代,仇池山的名称不尽相同。汉代史书中称之为“仇夷山”。《遁甲开山图》记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和东汉班固《汉书》把仇池山地区称为“武都”,即指“武都县”和“武都郡”。“武都县”也称“武都道”,是“武都郡”治地,具体位置在今西和县洛峪镇。《汉书·地理志》还记述,“武都县”有“天池大泽”。三国时期,仇池山附近仍设“武都县”,隶属于“武都郡”,但该地名称还是“武都”。《三国志》为西晋时人陈寿所著,书中称仇池地区为“武都”和“百顷”。如《三国志·魏志》载:“百顷氐王杨千万各有部众万余。”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述仇池地区时云:“有瞿堆百顷险势,氐傁常依之为叛。”同时也记述“武都县”有“天池泽”,这与《汉书》记载基本一致。此“瞿堆”,即仇池山;“百顷”与“瞿堆”并称,说明不是一座山,按照实际地形,笔者认为应指仇池山东侧的山,即今西高山。两山地形、地貌相似,而且后者面积更大,山顶田地更广,居民更多。现在,仇池山有3个小自然村,构成一个行政村,人口800多;西高山为一个乡,有22个行政村,人口1.6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也将仇池山称之为“瞿堆”,并对“瞿堆”地形、位置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且明确指出“瞿堆”,“《开山图》谓之仇夷也。”由此可以肯定,汉代“仇夷山”就是“仇池山”,也即“瞿堆”。现在的仇池山
仇池山也叫“河池”,又是伏羲诞生之地;伏羲女儿也称“宓妃”,是洛神。曹植曾作《洛神赋》。仇池山下的河流名叫“洛谷水”,西高山东侧河流叫“洛溪水”,也称洛水。
关于“仇池”地名中“仇”字的读音,存在分歧。一种读音为“qiú”,与姓氏有关。认为仇池山曾有仇维道人居住过,以姓氏命名此山,按照普通话读音,读为“qiú”。乾隆版《西和县志》记载:“仇维,周时人,居仇池,池为三十六洞天之一,后仙去,山又名仇维。”民国版《西和县志》从此说。《辞海》也将仇池山的“仇”注音为“qiú”。今西和县与仇池山相距不远的蒿林乡有“仇”姓,当地人读为“chóu”,不读“qiú”;此外,该县工作人员中也有宕昌籍“仇”姓者,读为“qí”,也不读“qiú”。也有把仇池读(qiu ci龟兹)。再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仇”注为“巨九切”。由此可知,汉代“仇”读“jiu”,仇池,应读“jiuchi”。今仇池山洛峪河谷有黑虎峡,古代称“鹫峡”,与仇池山相连的山脉最高峰为香山,清代香山碑文中称为“鹫岭福地”。这里的“鹫”与“仇”字在汉代读音“jiu”相一致。今西和方言中也把仇恨的“仇”读成“shóu”。仇池山的“仇”,与“仇恨”之意关系不大。按照现在当地方言中的姓氏读音,应读“chóu”;追溯古代,可读“jiū”。据《后汉书》记载:仇池山“山,在成州上录县南。《三秦记》曰:仇池县界,本名仇维,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在仓洛二谷之间,常为水冲击,故下石上土。形似复壶。”。《仇池记》曰:“仇池百顷,周九千四十步(《汉书·食货志上》说:“六尺为步”。据《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载“周以八尺为步”),天形四方,壁立千仞,自然楼橹却敌,分置调均,竦起数丈,有逾人之功。仇池凡二十有一道,可攀援而上,东西二门。盘道下至上,凡有七里。上则岗阜低昂,泉流交灌。”郦道元注《水经》曰:“羊肠盘道三十六回,”《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峨嵯,嵚岺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故又名百顷也,山上有沣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秦州记》说:仇池山本名仇维,山上有池,似复壶,有瀑布,望之如舒布。《水经注》曰: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复壶,据《太平御览》引《遁甲严山图》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三秦记》曰:仇池县界,本名仇维,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在仓洛二谷之间,常为水所冲击,故下石而上土,形似复壶。”《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成州》说:“禹贡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后为白马氐国。西南夷自冉駹以来以十数,白马最大。有山曰仇池,地方百顷,其地险固,白马氐据焉。秦逐西羌置陇西郡,秦末氐羌又据之,汉元鼎六年,置武都郡,今州界二郡之地,后魏于此置仇池镇,理百顷岭上,后又改为郡,梁改为秦州,齐废帝改为成州。”又《上禄县》说:“仇池山在县南八十里,壁立百仞,有自然楼橹却敌,分置均调,有如人功。上有数万人家,一人守道,万夫莫开。其地良沃,有土可以煮盐。杨氏故累世据焉,州城即杨难当所筑也。”东坡《志林》赵德麟曰:“仇池,小有洞天之附庸也。”王仲至(苏轼好友工部侍郎王钦臣(仲至))谓余说“尝奉使过仇池,有九十九泉,万山怀之,可以避世如《桃源府志》云尔。”据《略阳县志·卷四·艺文部·仇池碑记》记载:自两仪肇判,混气既分,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岗,禹别九州,奠高山大川,积石、龙门、彭蠡、震泽、砥柱、太华、恒山之名著,载于记籍,班班可考。
仇池福地,本名围山,《开山》为山仇夷,上有池,古号仇池。界于苍洛二谷之间,有首有尾,其形如鼍,丹岩四面,壁立万仞,天然楼橹,周围九千十四步,地百顷,泉九十九。且神鱼闻于上古,麒麟瑞于近世。有长江穷谷以为襟带,有群峰翠麓以为黼藻。《开山》说:且神鱼闻于上古,麒麟瑞于近世。杜甫《仇池》诗:万古仇池穴,潜有小洞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以上说明颛顼葬于仇池山。至今仇池还有“鱼洞”地名。
据《国语·周语下》说:“星与日辰之位,皆北维,颛顼之所建也。”所谓“北维”即以北斗七星为中心,以观测天象之法。仇池山也叫仇维(围)山、维(围)山。是尧帝气象官羲和居住地所以叫维山。《华山记》云: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
据《竹书纪年·五帝纪》记载:黄帝轩辕氏,母曰附(鲋)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生帝寿丘。“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仇池山丹岩四面,可谓丹陵。且神鱼闻于上古,麒麟瑞于近世。黄帝轩辕氏,母曰附(鲋)宝,也称鲋鱼。仇池山至今还有鱼洞。
据《山海经》记载:“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意思是说:赤水发源于昆仑山的东南角,向昆仑山的东北方流去。《资治通鉴》卷一白二十记载:“(四二七年二月乞伏炽磬以)宁朔将军出连辅政为梁州刺史,镇赤水。”“(四二七年九月)氐王杨玄遣将军苻白作围秦梁州刺史出连辅政于赤水,城中粮尽,民执辅政以降。辅政至骆谷,逃还。”梁州,指汉中地区,西秦置梁州于赤水,赤水当在西秦东南部。氐仇池击西秦梁州刺史于赤水,赤水城应在西秦与仇池相邻接的地方,据《甘肃通志·卷二十三·成县古迹》曰:“赤亭在成县西南,赤谷,赤水出。”
据《山海经》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夷羿莫能上冈之岩。意思是:海内西经中所记载的昆仑山位于西北地区,是黄帝在下界的都城。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达万仞。山上长有一种木禾,高达五寻,粗细需五人合抱。昆仑山的每一面都有九口井,每口井都以玉为栏杆。每一面都有九道门,每道门都有名叫开明的神兽威为它守卫,这里是百神居住的地方。百神居住在八个方位的岩洞中,赤水的岸边。如果不是后羿那样的人,是无法攀上这些山冈上的岩石的。
王子年《拾遗记》曰:昆仑山有九层,从上来一层有云气五色,从下望之,皆有城阙之象。又曰:昆仑者,西方曰须弥山,九层。其第七层有景云出,以映朝日。王子年《拾遗记》曰:伏羲坐於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十洲记》曰:昆仑山之上有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云烛日,朱霞九光。《河图》曰: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而赫然。王子年《拾遗记》曰:昆仑山有甘露,望之色如丹,着木石则皎然如霜雪,宝器承之如饴,人君圣德则下
徐整《三五历记》曰:北斗当昆仑,昆仑气连注天下,春夏为露,秋冬为霜。<书·尧典》曰: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曦和宅西”就是陇南市西和县,就是仇池山,就是伏羲出生地。仇池山又叫仇维山
《河图括地象》曰: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又曰:昆仑山为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楚辞》曰:地方九则,何以坟之?(王逸注曰:坟,分也。谓九州之地凡九品,禹贡何以能分别之也。)康回冯怒,地何以东南倾?(康回,共工也。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故倾也。见《淮南天道篇》也。)《物理论》曰:地者,底也,底之言著也,阴体下著也。其神曰祗,祗,成也,育生万物备成也。其卦为坤,其德曰母。《博物志》曰:地祗之位,起形於昆仑,从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昆仑之东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余万里,下有四柱,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也。现在的昆仑山在陇南市成县,是氐羌人的发祥地。
《书·禹贡》曰: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孔安国注曰:此谓梁山龙门也。)壸口雷首,至於太岳,(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西倾朱圉在积石以东,鸟鼠谓所出,在陇西,三者雍州之南。都在西秦岭)至于太华,(相首尾而东也。)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导嶓冢至于荆山,(漾水嶓冢山梁州,经荆山,荆山在荆州也。)内方,至于大别,(内方大别二山名,在荆州,汉所出。)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岷山,江所出,在梁州。衡山,江所经,在荆州。)《九域志》云:大潭县(陇南市礼县)有朱圉山,大潭故城在今西和县西南三百里,本汉陇西西县地,蔡《传》谓冀县即大潭《图经》曰:岐山亦名天柱山。《禹贡》曰:导岍及岐。
《河图括地象》云:岐山在昆仑山东南,为地乳,上多白金。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时人亦谓岐山为凤凰堆。(陇南市礼县有祁山、成县昆仑山有凤凰台、)
郦元注《水经》云:天柱山上有凤凰祠。或云:其峰高峻,迥出诸山,状若柱,因为名焉。
《书》曰:壶口治梁及岐。(壶口在冀州,梁在雍州,循山治水在西。)这里的“西”指西县,陇南市西和县。
《尔雅》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之璆琳、琅玕焉。
《史记》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其上有澧泉华池。
《汉书》曰:张安世《房中歌》诗云:"天马来兮开远门,竦余身兮游昆仑。"
《博物志》曰:昆仑从广万一千里,神物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东南流入中国,名为河也。
《河图始阖图》曰:昆仑之山为地首,上为握契,满为四渎,横为地轴,上为天镇,立为八柱。
《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之墟,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
《龙鱼河图》曰:昆仑山,天中柱也。
《纪年》曰:周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
《穆天子传》曰:天子昇於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增封於昆仑山上。
又曰:天子遂宿於昆仑之阿,赤水之阳。
《山海经》曰:周穆王至昆仑之丘,游轩辕之宫,眺锺山之岭,勒石西王母之山,纪迹玄圃之上。
又曰: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南望昆仑,其光熊熊。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食之令人不溺。(草之美者,名曰沙棠之实。)
又曰: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木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井,以玉为槛。槛有五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所在。
又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其下有弱水泉。
徐整《长历》曰:北斗当昆仑上。
《真人关尹内传》曰:万亿万岁,有一大水,昆仑飞浮。是时飞仙迎取天王及善民,安之山上也。
《葛仙公传》曰:昆仑山一曰玄圃台,一曰积石瑶房,一曰阆风台,一曰华盖,一曰天柱,皆仙人所居。
《列仙传》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石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是也。
又曰:西王母者,神人也。人面蓬头发,虎牙豹尾,善啸,穴居,名西王母,在昆仑山下。
《神仙传》曰:东郭延者,山阳人。服云飞散,能夜书。有数十人乘虎豹来迎,比邻尽见之。与亲友辞别而去,云诣昆仑山。
《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
《搜神记》曰:昆仑之山,是惟帝之下都,环以炎火山。
《十洲记》曰:昆陵昆仑号曰。昆陵山也。上有金台玉阙,亦元气之所合,天帝君治处。
《玄元记》曰:昆仑西南山,周回三万里,巨蛇绕之三周,蛇长九万里。
《尸子》曰:赤县州者,实是昆仑之墟,玉红之草生焉,食其一实而醉,卧三百岁而后寤。
《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有昆仑之蘋也。
《淮南子》曰:昆仑山上有层城九重,上有木禾,其条五寻。珠树、玉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瑶树在其北。
又曰:昆仑之玉瑱,而尘埃不能污也。
《抱朴子》曰:蔡谴者,自云被谪至昆仑。初,谴还,人问云:"昆仑似何?"答曰:"天不问其高几里,要於仰视之,去天过十数里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录》曰:东平王刘约癸亥卒,一指犹暖,遂不殡殓,至於甲戌乃苏。言见刘渊於不周山,经五日,遂复从至昆仑山,三日而复返於不周,见诸王公卿将死者悉在焉。
又曰: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在此山,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
《河图》曰:嶓冢山,上为狼星。武关山为地门,上为天高星,主囹圄。荆山为地雌,上为轩辕星。大别山为地理,天以合地以通。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上为天苑星。岐山在昆仑东南,为地乳,上为天糜星。汶山之地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上为天井星。桐柏山为地穴,鸟鼠同穴山之干也,上为掩毕星。熊耳山,地门也,精上为毕附耳星。
《尚书·禹贡》记录了大禹治水时,古雍州有个叫昆仑的西戎小国。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荆、岐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都野。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璆、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
秦朝疆域最西边也只到达临洮(今甘肃定西),羌中白龙江,再往西的区域已经是一片模糊了。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才真正有了探索昆仑的条件。当时武帝想联合葱岭以西的月支人夹击匈奴,大臣张骞报名前往出使。张骞从长安出发,历经十三年,到达大宛、康居、月支、大夏等国,来回两度被匈奴俘获,一百多人出使只剩两人回国,历经艰险九死一生,这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张骞通西域”。仇池山就是《山海经》的昆仑丘,就是天柱山,仇池山顶有仇池。鸡峰山所在的南山就是《山海经》的昆仑虚,鸡峰山就是《山海经》的天社山。《山海经》里蛇身人面。诞生在仇池的伏羲、巴人、氐人都是人面蛇身。据《列子·黄帝篇》记载:“夏后氏蛇身人面”。鸡峰山据唐李泰《括地志》载,秦始皇西巡陇西,登鸡头山,即为此峰。清乾隆《成县新志》记载,秦始皇登鸡头,公子扶苏吹箫引凤于此。自宋以来,鸡峰以风景秀美,古迹众多闻名遐尔。。《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称:"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清《成县新志》载:"汉武帝过回中,登崆峒,至鸡头山"。相传唐王李世民亦巡幸鸡山,山上至今留有唐王殿。故远自秦汉时起,鸡峰山就是帝王将相、名儒显宦、骚人墨客寻幽揽胜,吟咏抒怀之地。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鸡峰山为秦皇祭天的圣地,是雄鸡之源,被誉为“中华秦皇第一山”。
《书》曰:终南惇物,至于鸟鼠。(谓终南、惇物二山,西出至于鸟鼠山。)《白虎通》曰:西方为华山者何?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山海经》曰:华山,冢也,(冢者,神鬼之所舍也。)其祀之以太华。《周礼》曰:豫州,其镇山曰华山。《华山记》云: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 ○龙门山
据《淮南子·地形训》雒棠、武人在西北陬,龙鱼在其南,有神二人连臂为帝候夜, 在其西南方,三珠树在其东北方,有玉树在赤水之上。昆仑、华丘在其东南方, 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桃、甘?10,甘华,百果所生。和丘在其东北陬,三桑、 无枝在其西,夸父、耽耳在其北方。夸父弃其策,是为邓林。昆吾丘在南方,轩 辕丘在西方,巫咸在其北方,立登保之山,谷、桑在东方,有在不周之北, 长女简翟,少女建疵。西王母在流沙之濒,乐民、闾,在昆仑弱水之洲。三危 在乐民西,宵明、烛光在河洲,所照方千里。龙门在河渊,湍池在昆仑,玄耀、 不周、申池在海隅。孟诸在沛。少室、太室在冀州。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 其间。流黄、沃民在其北方三百里,狗国在其东。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 而熙。江出岷山,东流绝汉入海,左还北流,至于开母之北,右还东流,至于东 极。河出积石。睢出荆山。淮出桐柏山。睢出羽山。清漳出曷戾,浊漳出发包。 济出王屋。时、泗、沂、出?11、台、术。洛出猎山,汶出弗其,西流合于济。汉 出れ冢。泾出薄落之山。渭出鸟鼠同穴。伊出上魏。雒出熊耳。浚出华窍。维出 覆舟。汾出燕京。衽出熊。淄出目饴。丹水出高褚。股出焦山。镐出鲜于。 凉出茅庐、石梁,汝出猛山。淇出大号。晋出龙山结结,合出封羊。辽出砥石, 釜出景,岐出石桥,呼沱出鲁平,泥涂渊出山,维湿北流出于燕。
还至其曾逝万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 之疏圃,饮砥柱之湍濑,回蒙汜之渚,尚佯冀州之际,径蹑都广,入日抑节, 羽翼弱水,暮宿风穴,当此之时,鸿鹄仓霍莫不惮惊伏窜,注喙江裔,又况 直燕雀之类乎!此明于小动之迹,而不知大节之所由者也。
后来等到凤凰盘旋升飞到万仞高空、翱翔在四海之外、穿飞过昆仑山的疏圃、畅饮砥柱山下的湍急流水、又漫步徘徊于蒙汜之水洲、徜徉在冀州大地、飞越经过都广山岭、送夕阳回日落之地抑节后、到弱水之地沐浴洗刷羽翼,最后休息在风穴之中。在这个时候,鸿鹄、鸧鹤吓得无不惊慌逃逸,趴在江边藏头嘴于江滨不敢动弹——这鸿鹄、鸧鹤都被吓成这样,更何况燕雀之类的小动物呢!它们平时只处屋檐梁柱间看到的都是一些琐碎小动作,哪里知道豪行壮举大动作是怎么回事!
陇南成县城东南约4公里的凤凰山有凤凰台。鸡峰山据唐李泰《括地志》载,秦始皇西巡陇西,登鸡头山,即为此峰。清乾隆《成县新志》记载,秦始皇登鸡头,公子扶苏吹箫引凤于此。自宋以来,鸡峰以风景秀美,古迹众多闻名遐尔。《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称:"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清《成县新志》载:"汉武帝过回中,登崆峒,至鸡头山"。相传唐王李世民亦巡幸鸡山,山上至今留有唐王殿。故远自秦汉时起,鸡峰山就是帝王将相、名儒显宦、骚人墨客寻幽揽胜,吟咏抒怀之地。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鸡峰山为秦皇祭天的圣地,是雄鸡之源,被誉为“中华秦皇第一山”。
峣山(陇南市徽县青泥岭)崩而薄落之水涸,区冶生,而淳钩之剑成;纣为无道,左强在侧.峣山崩塌则随之薄落河干涸,区冶出生则淳钩之剑得以铸成,纣王无道则佞臣左强才会出现在他身旁,姜太公与武王同时并世,武王才能够建功立业。诸如此类看出,利害祸福的来龙去脉,是难以把握和预见的。
仇池山,古称昆仑山、武都山。地处秦岭西边,大巴山、岷山北地,西接巴颜昆仑山。也是秦岭、大巴山、岷山、巴颜昆仑山的交汇点。
手指的地方就是陇南市的仇池山
甘肃省陇南市地理位置在东经104.01—106.35与北纬35..45—34.32之间,地理位置处于祖国大陆行政区划的几何中心。
位于甘肃陇南市西和县大桥乡的仇池山,是古仇池国所在地,山上的八沟十坡中有小有洞天、八仙上寿、伏羲仙崖、洞油神鱼、麻姑山洞、金龙戏珠、石勺奇潭、无根之水等仇池八景以及玉泉洞、汪猴洞、峰崖洞、骆驼洞等古洞。山上出一种石头叫仇池石。仇池石是一种柱状布满瘤状石质的石灰岩,表面有圆瘤或小孔洞,涡洞相通,嶙峋异趣,颜色为淡红淡绿,石质软硬相间,硬若玛瑙,软如吸水石(图十六)。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任陕西风翔县判官时,偶得一方仇池石,置于一个由朝鲜进贡的高丽铜盆之中,供于案上,每逢闲暇之际,或邀友共赏,或独自观赏,望石自乐,迷恋遐思,爱不释手,视若珍宝,并留有《仇池石》一诗:
海石来珠穹,秀色以珠绿。
陀陀尺寸间,宛辅陵恋足。
连娟二华顶,空洞三茅腹。
初疑仇池化,又恐赢州蹙。
殷勤峤南使,馈饷扬州牧。
得之喜无殊,与汝交不渎。
盛以高丽盆,藉以文登玉。
幽光先五夜,冷气压三伏。
老人生如寄,茆舍久未卜。
一夫幸可致,千里常相逐。
风流贵公子,窜谪五当谷。
见山应已厌,何事夺所欲。
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
传观甚无许,间道归更速。
《河图》曰“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太平御览》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密牺。”密牺即伏羲也。学者研究认为,伏羲生于仇夷(仇池),长于成纪(汉水)。当地百姓传记的《原始天神人祖宝卷》、《羊麻城之战——媳妇溜天降神龙》、《人皇出野湾——母望儿雄关》中有对人文始祖三皇诞生、修炼于仇池山有详细记载。每年正月十五仇池山雷公河(西汉水)举行<太极九宫八卦祭坛>。
传说刑天和轩辕黄帝曾在常羊山决战,轩辕帝斩断了刑天的首级,刑天立而不倒,挥舞干戚(就是盾牌和长戈)。
陇南地处中国地理中心,西靠岷山与青藏高原为伴,北枕秦岭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相邻,东依秦巴山地与关中平原、汉中平原相临,南据嘉陵江上游与长江、成都平原相接。《禹贡》将天下山势按南北走向,分为北龙、中龙和南龙构成的“三条”,而中龙又分为北中龙和南中龙,又称为“四列”。秦岭既是中龙,遂分南北。山南诞生了长江,山北流淌着黄河。《黄帝内经》认为:“夫脉者,血之府包。”从地理角度看,河流就是山川的血脉。脉有强弱,水亦分阴阳。长江在南,属阳,此乃动脉,黄河在北,属阴,是为静脉。这座分隔长江和黄河的山,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提到:“秦岭,天下之大阻”。秦岭逶迤挺拔,险绝飘逸,山河环绕,叹为观止,先秦典籍《周易》将其视作龙脉,秦岭因此声名大噪。时至明初,名儒刘基深入研究山川地理,他有文云:“忆昔盘古初开天地时,以土为肉石为骨,水为血脉天为皮。”以此对应,秦岭“龙脉”一说并非空穴来风。狭义的秦岭,位于陕南渭河和甘肃东南的山地,东起灞河与丹江河谷,西止于嘉陵江上游白龙江,绵延约500公里。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终年积雪,是“关中八景”之一。广义的秦岭,西自昆仑,横贯陕南,延及大别山,东止张八岭,长约1600多公里。秦岭不但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还与淮河共同组成中国南北地理分割线。
秦岭以秦人、秦国为名,秦人、秦国的发祥地就在陇南市礼县。在秦岭南北,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古代社会为感谢土地的厚爱,以崇尚“社稷”为荣。这种以土神和谷神为代表的崇拜物,在南北两地演化出不同的风土人情。相对于秦岭的骨,它的水更为特别。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诞生了以夏、商、周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先民们组成族群,临水而居,创立宗教,祭祀神灵,占卜吉凶。文明的火种在黄河中下游生息繁衍。《汉书·沟洫志》记载:“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黄河确立了百川之首的地位,称其为“母亲河”也不过分。
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先后出现了的三星堆、河姆渡、马家浜、良渚等文化。它们遍及长江全流域,彼此之间既碰撞冲突,保持个性,又交流渗透,相互影响,同时,还和黄河文化互有交集,进而产生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南方文化复合体。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两种源流不同、特征各异的文化在大一统的帝国版图上,不断沟通、吸纳和融合,进行了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归趋性革新,形成了崭新的“中华文明”。秦岭见证了两种文明殊途同归,汇流迸发,为民族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大巴山产生了巴楚文化巴山楚水是指大巴山和汉水,这两个地名在古诗词、文学作品中有很高的使用率。巴山楚水作为一个词语概念,常常被用来形容景物优美、人文胜景等具有艺术性的地方。在古时候,巴山楚水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南北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当时的文化和商贸中心。很多古代文人墨客在巴山楚水流连忘返,留下了众多不朽的作品。因此,巴山楚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地名,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观念,蕴含着对人们情感与审美的柔和情调,是文化古迹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二、万神之山、道教圣地昆仑山在陇南市成县小川镇小川镇就是鸡峰山、南山、天山、天寿山
成县西部重镇小川背靠雄伟的大山,大山上有昆仑山。昆仑山在中华文化与神化史上是一座影响十分深远的山,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神话体系中,横空出世的莽昆仑,便是神人交融的最初圣地。正是从这里开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王母临汉、黄帝创世,大禹治水、精卫填海……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穿过这些混沌的神话,开始普照华夏大地。
![]()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最为世间所知,常引为故事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千百年来,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里,昆仑俨然成为天下神仙的集聚地。而中国人对昆仑山的情有独钟,还在于他们一直坚信,躲在神话故事背后的,正是我们民族最早的祖先身影。巍巍昆仑,便是我们民族最早的发祥地,正所谓:"赫赫我祖,来自昆仑。"也正是源于昆仑的文化地位和创世功劳,古人特地尊崇它为万山之宗、河岳之根。
![]()
昆仑山与古代的夏、周、羌几个民族的活动都有联系,在古代神话中的地位,类似于希腊神话的奥林匹斯山。《山海经》提到过几十座山,昆仑山雄踞为冠。它作为天帝的都城,自然被天帝所统治。据说,这位天帝便是黄帝。黄帝派去管理昆仑山的神叫陆吾,也是半人半兽形,人的面孔,虎身虎爪,长了九条尾巴。
中国民间神话中昆仑山上的主角是穆天子,穆天子乘坐八匹马拉的车子与西王母为和平相会。周代穆王继位时已经50岁了,在位55年而崩,是古代的长寿帝王。也许因为穆天子长寿,后世便有穆天子游行四海,见到了帝台的西王母;有的说穆天子西巡,西王母用法力祝穆天子成仙而去等等。
穆天子西巡,有偃师求见,偃师是一位能工巧匠,他所做的人跟真人一样,能唱能舞,受到穆天子的称赞,便把他带回了行宫。
穆天子西行,还有人向他献一尺长的玉刀,切玉如切泥;有献夜光杯的;又传说,连雨三月,穆天子吹起了笛子将雨止住……总之,这不是历史上的那位周穆王,而是一位奇遇奇事不断的传说化了的帝王。穆天子最大的奇遇是与西王母的会见。穆天子对西王母毕恭毕敬,手执白圭和玄璧,献上彩色丝带三百纯。西王母设宴款待,双方用歌对答。穆天子离开后,走到〔龠yǎn演〕山之上,把这段会面的事用铭文刻在那里,并改名为"西王母之山"。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穆天子仙化,说西王母赐予穆天子吃一种黑枣,这种枣一百年才熟一次果实,有二尺长。又说穆天子传与西王母宴会欢歌以后,穆天子升云而去,或西王母亲自到穆天子王宫,赐丹药珍馐于穆天子,礼毕西王母升云而去。这其间,已经是神话与后世道教神仙可成思想的混合体。
在中国古典神话中,昆仑神话是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宏伟的一个体系。西王母神话及信仰是昆仑神话的重要内容,正如苏雪林先生所说:"西王母与昆仑山原有不可拆分之关系,言西王母即言昆仑也。"
从神话记载来看,昆仑山上连着天,下连着地。据说,凡人从这座山一直爬上去,就到了天堂一般的神界,这与其他关于天梯的神话有许多相同之处,实际它就是最大的一座天梯。因此,昆仑山的所在也就是"天"之所在,不论从什么角度说,都是合而为一的。
昆仑文化作为黄河文明,始终为中华早期文化的扩散提供着动力。昆仑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根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之源和精神之源。几千年来,没有一座山比昆仑山更多地被赋予了更神秘的色彩和难以确指。一方面昆仑不仅有广狭之分,昆仑还有虚实之别,即广狭的昆仑为实昆仑。观象授时的明堂,后来衍生为封禅祭天对象的明堂为虚昆仑。昆仑原本并非一座自然造就的巍峨高山,而只是一座人工建筑物,即观象授时布令行政的明堂。昆仑的语源为古汉语,意为"穹隆"(天体球状)。远古"昆仑"原非一山之专称,而是表示神化的山丘通名,昆仑的神话意义为具有封禅祭天对象之明堂功能的山丘。
一些地方文史学者,在多方论证,成县小川大山上的昆仑山就是远古传说中的昆仑山,成县是中华文明的祖脉之地。
三、白水在秦人故里、伏羲诞生地,道教创立天师白马庙,天堂霄汉宮,牛郎织女银河会的地方
仇池山是人文始祖三皇伏羲、神农、轩辕的诞生地,仇池山神殿里有三皇塑像。(原伏羲塑像是一个童子像,兽头人脸,头上有两个角,眼睛是向上立起的,全身是毛,脖子和腰上有树叶,左手撑着日月、右手撑着太极九宫八卦。)仇池山也是伏羲、女娲的祖母仇池金母、母亲华胥和父亲雷公诞生之地,后人称伏羲的祖母、母亲和女娲为无敌三母。
陇南市西和县仇池山是伏羲的诞生地。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为黄熊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相传其母华胥在雷泽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有孕,生伏羲于仇池,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据《史记》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就是陇南市西和县大桥乡的仇池山。据《太平御览》引《遁甲严山图》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陇南市西和县有仇池山。仇池山现有伏羲出生的伏羲崖,出生的崖洞,还有伏羲母亲华胥氏踩过的脚印,有伏羲神庙。据传,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闻一多先生在1942年前后撰写的《伏羲考》中,认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是葫芦化身,其依据是早期史籍称盘古氏为“盘瓠”,即葫芦。除了“瓠”与“葫”同音通用外,按古老传说在远古大洪水时期,伏羲、女娲同乘葫芦躲过洪水灾难,于是葫芦遂成为“盘瓠”族人崇拜对象。
盘点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十三位女天神
白水悠悠润群生,阐道布德化人心;即之也温望俨然,躬行君子道风展。一代儒宗白水圣帝,天降雨霖清光绪,续天命,继明命,圣贤志,济化三千;渡众达本、善导后进,示现儒风,春风化雨导群伦。圣帝的道范德风,如北辰;圣帝之远志圣行,真贤哲。大智、大仁、大勇,天心为心,众生之导航。
“十二老母”是我国道教的重要神祇,有的用来作威福民间的,如泰山老母(泰山娘娘)、眼光老母;有的则是奉为妇女、家庭的保护神,她们以各种善功显迹,使妇女、家人皈依于她们,从而得福免难。
道教十二老母为女娲、梨山圣母、妈祖、子孙圣母、白水三圣母或三霄圣母、泰山圣母碧霞元君、王元贵母亲,催生土地圣母、七真人、南海众菩萨。12位女神都属于女神与神化女性的崇高祭礼对象。也是护佑家宅,繁衍子孙的吉祥象征,且从以上排序与名号,依次简称西王母、九天娘娘、
相传峨眉山的九老洞后面,是《封神榜》里面三霄娘娘修炼的洞府,她们分别为云霄娘娘,琼霄娘娘,碧霄娘娘。这三个娘娘都是通天教主的弟子,即便最后没落得什么好结果,但还是被姜子牙封神,掌管了人间的生育之事。所以就有了峨眉山三霄洞,过去很多人为了求子,也会跑来祭拜三霄娘娘。
三圣母碧霄娘娘庙记
三圣母即碧霄娘娘。相传周武王伐纣,赵公明助纣为孽,被姜子牙射心而死,申公豹唆使三仙岛赵之妹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娘娘,为兄报仇不测,一一战死,魂赴封神台,太上、元始念其清修之苦,勤日夜之功,特敕封三位娘娘主管凡间生儿育女之神,碧霄娘娘识松罗山青松翠柏,幽深静雅,乃风水宝地,遂居此,尽其天职,屡显圣灵,秦王庙自此闻名遐迩,善男信女,求圣布施,香火旺盛,故重修庙殿,刻石永志。
三仙洞
道教“三霄圣母”(云霄、琼霄、碧霄)三姐妹曾于此处修道。清光绪《唐县志》载:“周姑号醇风子,未详何时人,了道于三仙洞,朝廷宣诏封为醇风圆妙慈德真人。以告来者,癸丑八月初二亥时升仙去。口占示门众曰:醇风七十一,老周通天彻底,恣追游而今,了却人间事,万劫仙班出土丘。又曰:平生只落自在,出入往还无碍,今日扬下皮囊,荡荡起于三界。又曰:永出阴阳壳,逍遥离尘世,一性朝元去,独步赴蓬庙。”《史记》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其上有澧泉华池。”《博物志》曰:“昆仑从广万一千里,神物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东南流入中国,名为河也。” 流经陇南市的洛河,又名白水江、江洛河,古称白水、浊水。嘉陵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徽县北部老爷山南路(西秦岭梁)流经徽成盆地,在陕西略阳县境入嘉陵江。徽县古称河池县,徽成盆地古为河池,陇南氐羌人称渤海。白水出成县昆仑山东北陬。大禹治水治的西汉水流经的昆仑山积石嵯峨,嵚岑隐阿者也。
仇池山上有仇池。《山海经》中称河水、赤水、弱水、漾水为上帝的四条“神泉”。漾水出昆仑山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
在听说了“天河注水”的传说后,汉武帝下旨在上邽湖边,筑起一座城池,把新郡设在这里,取名为“天水郡”。天水得名,由此而来。
据《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上》记载: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天水为陇西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分陇西置天水郡。郡前有湖水,冬夏无境减,取天水名,由此湖也。
《水经注·渭水注》:“旧天水郡治,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毛公所谓西戎板屋也。”
《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这就是伏羲氏受《龙马图》于大河之源的大河水)。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又西流入西汉水。
总上所述:陇南市是伏羲的诞生地,伏羲氏受《龙马图》于大河之源,陇南神马山有渊池(天水湖),所出之水即河水。现在成县流的“河水”名叫洛河。伏羲受河图,画八卦。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曰归藏氏。"
漾水即汉水、洋水。大禹治的是汉水从字源学角度看,所谓“汉”字,其本义乃“国之大水”。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汉)“域中大水也”。汉水是古人心目中的大水,汉水之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书中云:“大禹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尚书·禹贡》还称:“江、汉朝宗于海。”据说成书于先秦的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神话之集大成著作《山海经·西山经》中对汉水也有记载:“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
据《山海经》记载:“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我认为赤水就是平乐河。据《水经注·漾水》记载:汉水又东南径浊水城南,又东南会平乐水,水出武街东北四十五里,东驰。南溪导源东北流,山侧有甘泉,涌波飞清,下注平乐水。又径甘泉戍甫,又东径平乐戍南,又东入汉,谓之会口。平乐河(在陇南市武都区境内也称西汉水),水出武都区东北甘泉镇红水沟,发源于米仓山,米仓山土壤为红土,出产米仓红芪,曾将红土作为朝廷的印泥,赤水发源于米仓山后,现在在陇南市成县毛坝和西汉水相汇。据《仇池国志》记载:仇池国有赤水城,赤亭水。据《甘肃省通志·成县古迹》记载:赤亭在县西南。据《山海经》记载:“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意思是说:赤水发源于昆仑山的东南角,向昆仑山的东北方流去。《资治通鉴》卷一白二十记载:“(四二七年二月乞伏炽磬以)宁朔将军出连辅政为梁州刺史,镇赤水。”“(四二七年九月)氐王杨玄遣将军苻白作围秦梁州刺史出连辅政于赤水,城中粮尽,民执辅政以降。辅政至骆谷,逃还。”梁州,指汉中地区,西秦置梁州于赤水,赤水当在西秦东南部。氐仇池击西秦梁州刺史于赤水,赤水城应在西秦与仇池相邻接的地方,据《甘肃通志·卷二十三·成县古迹》曰:“赤亭在成县西南,赤谷,赤水出。”
弱水即洛水,《三秦记》曰:仇池县界,本名仇维,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在仓洛二谷之间,常为水所冲击,故下石而上土,形似复壶。”《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成州》说:“禹贡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后为白马氐国。西南夷自冉駹以来以十数,白马最大。有山曰仇池山,地方百顷,其地险固,白马氐据焉。
东坡《志林》赵德麟曰:“仇池,小有洞天之附庸也。”王仲至(苏轼好友工部侍郎王钦臣(仲至))谓余说“尝奉使过仇池,有九十九泉,万山怀之,可以避世如《桃源府志》云尔。”据《略阳县志·卷四·艺文部·仇池碑记》记载:自两仪肇判,混气既分,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岗,禹别九州,奠高山大川,积石、龙门、彭蠡、震泽、砥柱、太华、恒山之名著,载于记籍,班班可考。
仇池福地,本名围山,《开山》为山仇夷,上有池,古号仇池。界于苍洛二谷之间,有首有尾,其形如鼍,丹岩四面,壁立万仞,天然楼橹,周围九千十四步,地百顷,泉九十九。且神鱼闻于上古,麒麟瑞于近世。有长江穷谷以为襟带,有群峰翠麓以为黼藻。
据《水经注·漾水》记载:“汉水又东合洛谷水,(洛谷)水有二源,同注一壑,径神蛇戌西。左右山溪多五色蛇,性温良,不为物毒。洛谷水又南径虎馗戌东,又南径仇池郡西,瞿堆东,西南入汉水”
弱水、青水昆仑山出西南隅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衍二字,又夺“西行”)又西南,过毕方鸟东。赤水之东(四字衍)弱水出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四字衍)西南入海。《大荒西经》: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邱,……其下有弱水之渊(二字衍)环之。
据《史记·禹本纪》记载: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荆、岐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都野。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璆、琳、琅玕。浮于积石(这个积石山就是仇池山下积石山),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弱水在古雍州的西边。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桓水(白龙江)出蜀山西南,行羌中(陇南市武都区),入南海。”桓水即白龙江。弱水、青水、桓水都出昆仑山西,入南海。我认为弱水就是西汉水、洛水、洛河。《水经注·漾水》记载:(漾水)“水北发洛谷,南径威武戍南,又西南与龙门水合,水出西北龙门谷,东流与横水会,东北穷溪,即水源也。又南径龙门戍东,又东南入洛溪水,又东南径上禄县故城西,修源浚导,径引北溪,南总两川,单流纳汉。”这里是说大禹治水把龙门水在龙门谷修源浚导,径引北溪,南总两川,单流纳汉。因此成县也叫同谷县。
据《蜀志》记载:蜀王杜宇时“以褒斜为前门,灵关、熊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潜水就是故道水,潜通汧,它和漾相对,漾水是武都海盈溢而出为漾水,潜水是武都海潜地而出,潜水是指武都海潜入地面而出或潜入地下在徽县、两当、陕西略阳、宁羌的石洞而出,流出道路就是现嘉陵江中下游水道。如陕西省汉中市宁羌县龙门山有三龙洞,三洞都有潜水流出,清人魏源《三龙洞》诗二首注中说:“三龙洞在汉中沔州,即《禹贡》潜水通东沔、西漾之穴也。”《水经注》卷二十九“潜水出巴郡宕渠县,潜水盖汉水棱分潜出,故受其称耳。今爰有大穴,潜水入焉。通冈山下,西南潜出,谓之伏水,或以为古之潜水。郑玄曰:汉别为潜,其穴本小,水积成泽,流与汉合,大禹自导汉疏通,即为西汉水也。故《书》曰:沱潜既道。
杜甫《仇池》诗:万古仇池穴,潜有小洞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以上说明颛顼葬于仇池山。至今仇池还有“鱼洞”地名。
四、穆天子在昆仑山觞西王母于瑶池,昆仑山就是弇山、弇兹山、崦嵫山、仇池山,瑶池就是仇池
《穆天子传》记载:天子遂驱升于弇山(弇山,弇兹山,日入所也),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铭题之)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言是西王母所居也)。
仇池山就是昆仑山,又叫岐山,又叫翟(氐、狄同音)堆、瞿上、氐池、维山。西王母之山。奄山即崦嵫山也。“西”者,鸟入巢也。崦嵫(音同“弇兹(yan zi))山日入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亭姓。”氐族自称“盍稚(雉)”音同“弇兹(yan zi)”,“翟”(氐、狄同音):长尾山鸡。仇池就是瑶池。
(一)《穆天子传》证实昆仑山、岐山在陇南
《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记周穆王巡游事。西晋时出土,经当时人整理分为五卷,今本将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一卷并入,共六卷。《穆天子传》是《汲冢书》中唯一流传至今的一种。据《穆天子传·序二》记载:《春秋左氏传》曰:“穆王欲肆其心,周行於天下,将皆使有车辙马迹焉。”此书所载,则其事也。王好巡守,得盗骊騄耳之乘,造父为御,以观四荒。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见西王母,与太史公记同。这说明《史记》、《春秋》、《华阳国志》、《山海经》、《禹贡》记载的大禹治水在陇南,昆仑山在陇南,周兴起于陇南是真实的。
一是周穆王为什么叫周天子?因周兴于陇南。陇南是天府。据《华阳国志》记载: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陇南有天水,天水即西汉水。也叫天河水、云汉水.《山海经》记载: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庄子》曰:凤之所居也,积石千里,河水出下,凤鸟居上。“天水”是汉代以前汉水(今之西汉水、东汉水的合流的)发源地。“天水”的命名即取义于“天汉源头”。《韵补》二“媒”字注引汉末陈琳《止欲赋》云:“云汉倬以昭回兮,天水混而光流。”正是将“天水”同“云汉”相联系而言;陇南有天山、天子山。陇南成县的昆仑山又叫岐山,天山、天柱山、天子山、西山。
二是周天子为什么要西巡。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子,姓姬、名满,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最长的天子。他到“西”巡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乃命伯冏申诫太仆国之政,作《冏命》。复宁。“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正义》引《帝王世纪》云:“昭王德衰,南征(远行),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昭王南巡狩”就是祭祀祖先,说明周人的祖先在江水(白龙江、白水江),在汉水(西汉水)。
据《穆天子传》记载:乙酉,天子北升于□,天子北征于犬戎(《国语》曰:穆王将征犬戎,祭阝公谋父谏,不从,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不至。《纪年》又曰:取其五王以东),犬戎□胡觞天子于当水之阳,天子乃乐,□赐七萃之士战(萃,集也,聚也,亦犹传有七舆。大夫皆聚集有智力者,为王之爪牙也)。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顺祀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天子北征于犬戎”不是征战、征战,而是说明犬戎(秦人、周人都在犬丘设都城,礼县大堡子山即祁山就是秦人西垂宮——西犬丘)居宾服之地,宾服者享,征不享是对“不享”的征收、征享,就是到犬戎过问祭祀的事。说明犬戎是周管理的宾服之地。
三是穆天子西巡的目的地就是周兴之地陇南祭祖先。陪穆天子出行的有造父、祭父、逢固。据《史记·秦本纪》记载:造父因善于驾车得到周缪王的宠幸。周缪王获得名叫骥、温骊、骅(huá,华)骝(liú,留)、騄(lù,禄)耳的四匹骏马,驾车到西方巡视。造父就是秦人的先人。周缪王就是周穆王、穆天子。说明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秦人能给周天子驾车,周人对秦人是十非相信和信任。造父也是周朝官员的称谓。
(二)、穆天子祭祖在陇南
一是穆天子先拜祭了西汉水。据《穆天子传·卷一》记载:天子至于崩阝人。(崩阝,国名。音叵肯切)。河宗之子孙崩阝柏絮(伯爵,絮名,古伯字多从木);舍于漆泽(一宿为舍),乃西钓于河;猎于渗泽;饮于河水之阿(阿,水崖也);鹜行至于阳纡之山(鹜犹驰也。纡音呕);大朝于燕然之山,河水之阿。
《淮南子·地形》:河水出昆仑东北隅,贯勃海,入禹所导(衍文)积石(夺“之”)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四字衍)弱水出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夺数句)入于南海,羽民之南。《淮南子·地形》和《山海经》记载的好“海”就是《穆天子传》中的“泽”。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据《史记·禹本纪》记载: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上文雒谷水即洛河)汭,至鸟鼠(西秦岭山名,发源了渭河,汉水,在礼县、宕昌境内)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
所谓伏羲氏受《龙马图》于大河之源.据《水经注·漾水》记载: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而南流注于丑涂之水。《穆天子传》曰:天子自春山西征,至于赤乌氏。己卯,北征,庚辰,济于洋水,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乃献良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逢固受之。天子乃赐之黄金之鹿,戏乃膜拜而受。余以太和中,从高祖北巡,狄人犹有此献。虽古今世殊,而所贡不异(礼县是秦国的发祥地,秦人就是给周人养马建国,建立秦朝)。陇西西县(秦国设立最早的县,治所在地在陇南市礼县和西和县之间)嶓冢山(今天水市齐寿山),西汉水所导也,然微涓细注,若通幂历,津注而已。西流与马池水合,水出上邽西南六十余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事同余吾来渊之异,故因名焉。《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这就是伏羲氏受《龙马图》于大河之源的大河水)。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又西流入西汉水。
二是天子祭拜了昆仑山(岐山)。据《穆天子传》曰:戊午,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出东南隅而东北流。皆见《山海经》)。爰有鸟之山(音甄,一音栴),天子三日舍于鸟之山。□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黄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室于其上。见《新语》),而封□隆之葬(隆上字疑作丰,丰隆,筮御云得大壮卦,遂为雷师。亦犹黄帝桥山有墓。封,谓增高其上土也,以标显之耳),以诏后世(诏谓语之)。
据《穆天子传》曰:天子□昆仑,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珤,天子又与之黄牛二六(以为犠牲种)以三十□人于昆仑丘。
据《穆天子传》曰: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炁条适也),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县圃(《淮南子》曰:“昆仑去地一万一千里,上有曾城九重,或上倍之,是谓阆风;或上倍之,是谓玄圃。”经相及。《山海经》云:明明昆仑玄圃各一山,但相近耳。又曰:实为帝之平圃也)。天子于是得玉荣枝斯之英(英,玉之精华也。《尸子》曰“龙泉有玉英”,《山海经》曰“黄帝乃取密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是也),曰:舂山,百兽之所聚也,飞鸟之所栖也。这说明穆天子的先王所谓县圃在昆仑舂山之泽。
据《穆天子传》曰:甲戌,至于赤乌。曰:赤乌氏先出自周宗(与周同始祖),大王亶父(即古公亶父字也)之始作西土(言作兴于岐山之下),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太伯让国入吴,因即封之于吴),诏以金刃之刑(南金精利,故语其刑法也),贿用周室之璧(贿,赠贿也),封丌璧臣长季绰于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诏以玉石之刑(昆仑山出美玉石处,故以语之),以为周室主。天子乃赐赤乌之人丌默乘四(周礼,大夫乘墨车),黄金四十镒(二十两为镒),贝带五十,朱三百裹。丌乃膜拜而受(裹,音罪过之过。丌,名。赤乌,人名也),曰:□山,是唯天下之良山也。珤玉之所在。嘉谷生之,草木硕美。天子于是取嘉禾,以归树于中国(汉武帝取外国香草美菜种之中国)。曰:天子五日休于□山之下。乃奏广乐,赤乌之人丌好献二女于天子(所以结恩好也),女听、女列,以为嬖人(一名听,名失,一女名下文)。曰:赤乌氏,美人之地也。珤玉之所在也。己卯,天子北征,赵行□舍(赵,犹超腾。舍,三十里)。何樽:“宅兹中国。”
据《穆天子传》曰: 辛卯,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即《山海经》:玉山,西王母所居者),容成氏之所守。曰:群玉田山,□知,阿平无险(言边无险阻也),四彻中绳(言皆平实),先王之所谓策府(言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所谓藏之名山者也)。这说明黑水边玉山有先王的策府。
三是祭拜了西王母。周穆王祭拜了先王兴起西地的山、水、府后,在昆仑山祭拜了周先人,西伯文王——西王母。
据《穆天子传》曰: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西王母如人,虎齿,蓬发戴胜,善啸。《纪年》“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执贽者,致敬也)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纯,匹端名也。《周礼》曰“纯帛不过五两”。组,绶属。音祖)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徒歌曰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间音谏),将子无死(将,请也),尚能复来(尚,庶畿也)。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顾,还也)。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复反此野而见汝也)。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徂,往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於,读曰乌)。嘉命不迁(言守此一方),我惟帝女(帝,天帝也)。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簧在笙中),中心翱翔(忧无薄也)。世民之子,惟天之望(所瞻望也)。天子遂驱升于弇山(弇山,弇兹山,日入所也),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铭题之)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言是西王母所居也)。
仇池山就是昆仑山,又叫岐山,又叫翟(氐、狄同音)堆、瞿上、氐池、维山。西王母之山。奄山即崦嵫山也。“西”者,鸟入巢也。崦嵫(音同“弇兹(yan zi))山日入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亭姓。”氐族自称“盍稚(雉)”音同“弇兹(yan zi)”,“翟”(氐、狄同音):长尾山鸡。仇池就是瑶池。
四是祭拜了周文王发祥地文山。据《穆天子传》曰:丁亥,天子升于长,乃遂东征。
庚寅,至于重氏黑水之阿。爰有野麦(自然生也),爰有荅堇(祇谨二音),西膜之所谓木禾(木禾,谷类也。长五寻,大五围。见《山海经》)。重氏之所食。爰有采石之山(出文采之石也),重氏之所守,曰:枝斯,璿瑰(璿瑰,玉名。《左传》曰:赠我以璿瑰。旋回两音)。瑶(亦玉名,瑶音遥),琅玕(石似珠也。琅干两音),玪(皆玉名,字皆无闻。玪音钤瓆),玗琪(玉属也,于其二音),尾(无闻焉),凡好石之器于是出(尽出此山)。
孟秋癸巳,天子命重氏共食天子之属(音供,言不及六师也)。五日丁酉,天子升于采石之山,于是取采石焉。天子使重之民,铸以成器于黑水之上(今外国人所铸作器者,亦皆石类也)。器服物佩好无疆,曰:天子一月休。秋癸亥,天子觞重之人,乃赐之黄金之罂二九,银乌一只,贝带五十,朱七百裹,箭桂姜百,丝雕官。乃膜拜而受。
乙丑,天子东征,送天子至于长沙之山。□只,天子使柏夭受之。柏夭曰:重氏之先,三苗氏之□处,以黄木银采,□乃膜拜而受(三苗,舜所窜于三危山者)。
己巳,至于文山,西膜之所谓□,觞天子于文山。西膜之人乃献食马三百,牛羊二千,穄米千车,天子使毕矩受之,曰:□天子三日游于文山。于是取采石(以有采石,故号文山)。
壬寅,天子饮于文山之下,文山之人归遗(归遗,名也)乃献良马十驷(四马为驷),用牛三百,守狗九十,牥牛二百,以行流沙(此牛能行流沙中,如橐驼)。天子之豪马豪牛(豪,犹髦也。《山海经》云“髦马如马,足四节皆有毛”),尨狗(尨,尨茸,谓猛狗。或曰尨亦狗名)。豪羊,(似髦牛)以三十祭文山。又赐之黄金之罂二九,贝带三十,朱三百裹,桂姜百,归遗乃膜拜而受。
《史记》记载:“黄帝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立。封其支庶于蜀立,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从。
“若”、“喏”在彝族语言中就是黑的意思。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黑水之阿。爰有野麦(自然生也),爰有荅堇(祇谨二音),西膜之所谓木禾(木禾,谷类也。长五寻,大五围。见《山海经》),我认为这就是若木。黑水即白水江,西膜就是文县。
五是祭拜了周发祥地宗周。据《穆天子传》曰:丙寅,天子至于钘山之队,东升于三道之隥,乃宿于二边。命毛班(毛班,毛伯卫之先也)、逄固先至于周,以待天之命。
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行,迳绝翟道(翟道,在陇西,谓截陇坂过),升于太行,南济于河。驰驱千里,遂入于宗周。官人进白鹄之血,以饮天子,以洗天子之足(亦谓乳也)。造父乃具羊之血,以饮四马之乘一(与王同车,御右之属。《左传》所谓四乘是也)。
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里,谓计其道里也。《纪年》曰“穆王西征,还里天下,亿有九万里”)。曰:自宗周瀍水以西(瀍水,音缠,即弱水)。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乌氏舂山三百里。东北还至于群玉之山,截舂山以北(截,犹阻也)。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所谓解毛之处),千有九百里。□宗周至于西北大旷原(案《山海经》云“群鸟所集泽有两处,一方百里,一方千里”,即此大旷原也),万四千里。乃还东南,复至于阳纡,七千里。还归于周,三千里。各行兼数,三万有五千里。吉日甲申,天子祭于宗周之庙(告行反也。《书·大传》曰“反必告庙”也)。
乙酉,天子□六师之人于洛水之上。
丁亥,天子北济于河,□羝之队以西北。升于盟门九河之隥(盟门山,《尸子》曰“河出于盟门之上”),乃遂西南。盟门
仲冬壬辰,至山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
吉日丁酉,天子入于南郑(今京兆郑县也。《纪年》“穆王元年,筑祗宫于南郑”,《传》所谓“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者”)。
宗周就是西和县洛峪,周都洛邑。《纪年》“穆王元年,筑祗宫于南郑”南郑陕西汉中市。这说明周的中心兴起之地和公元前111年西汉设武都郡完全重合,都在河水、汉水、洛水。武都郡郡治在洛邑,武都郡沮县在南郑。
五是祭拜了周发祥地成县。据《穆天子传》曰:甲戌,天子西北□,姬姓也,盛柏之子也(盛,国名。疑上说姬事,《公羊传》曰“成者何?盛也者,为讳之盛,讳灭同姓也”),天子赐之上姬之长(今盛柏为姬姓之长。位,位在上也),是曰盛门。天子乃为之台(为盛姬筑台也),是曰重璧之台(言台状如垒璧)。
戊寅,天子东田于泽中,逢寒疾(言盛姬在此遇风寒得疾)。天子舍于泽中,盛姬告病,天子怜之,□泽曰寒氏(以名泽也)。盛姬求饮,天子命人取浆而给(得之速也。《传》曰“何其给也”),是曰壶輲(壶,器名。輲,音遄,速也,与遄同)。天子西至于重璧之台,盛姬告病,□天子哀之(上疑说盛姬死也),是曰哀次(哭泣之位次)。天子乃殡盛姬于穀丘之庙(先王之庙有在此者,汉氏亦所在有庙焉)。
这里的泽就是仇池或河池
据《穆天子传》曰己卯,天子西济于河,嚣氏之遂。据《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
六是穆天子在泽、池、河水、昆仑山之间祭拜。穆天子时的泽、池就是陇南的四海。陇南有四海:古河池(天河水湖)位于今徽成盆地之中,是东海,也称渤海。礼县西的潭水,也称西海。武都就是武都海,也称北海。文县天池,也称南海,仇池在昆仑山上为瑶池。陇南的武都海是古鱼国的生存之本,武都海随着地球变化,成为四海,《金匮》曰:武王伐纣,都洛邑,阴寒,雨雪十余日,深丈余。甲子平旦,不知何五大夫乘马车从两骑止门外,王使太师尚父谢五大夫宾幸临之,失不先闻,方修法服,太师尚父使人持一器粥出,进五车两骑曰:"先生大夫在内方对天子,寒,故进热粥却寒。"粥皆毕,使者具以告尚父,尚父问武王曰:"客可见矣!五车两骑,四海之神与河伯雨师耳!"王曰:"不知有名乎?"曰:"南海神曰祝融,东海神曰勾芒,北海曰玄冥,西海曰蓐收。"河伯雨师请使谒者於殿下门内引祝融五神,皆惊,相视而叹。
七是武王伐纣的盟友都是江水和汉水流域的。《尚书牧誓》提及商末期,周武王率“蜀、羌、髳、微、卢、彭、濮人”伐商。这些都是江水和汉水流域的部落。有羌无氐。殷商甲骨卜辞中,已出现氐字,如在武丁时的卜辞“雀取氐马羌”、“牧氐羌”、“氐羌刍五十”等等。因为周是居住在“西”地的氐人。西王母之山。奄山即崦嵫山也。“西”者,鸟入巢也。崦嵫(音同“弇兹(yan zi))山日入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亭姓。”氐族自称“盍稚(雉)”音同“弇兹(yan zi)”,“翟”(氐、狄同音):长尾山鸡。仇池就是瑶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