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上海中国画院
特展开幕式时间:11月7日下午三点
地点:虹桥路1398号程十发美术馆
策展人:张立行
学术主持:钱文忠
出品人:王海鹏
展现新古典主义海派绘画的独特价值
《时至骨自换---苏小松艺术特展》
将在程十发美术馆推出
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时至骨自换---苏小松艺术特展》将于11月7日在16日在上海程十发美术馆举行。展览呈现了著名画家苏小松近年创作的具有宋元绘画正脉气息的近百件山水、人物、花鸟作品,展现了新古典主义海派绘画在当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复兴语境下的独特价值。本次展览策展人为张立行,学术主持为著名学者钱文忠。
![]()
摹五代董源江堤晚景图 171×111cm
据本次展览策展人张立行介绍,苏小松先生此次的《时至骨自换》艺术特展在程十发美术馆推出并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有远远超出一般的艺术家个展的意义:既彰显了宋元绘画正脉对于今天海派绘画创作的独特价值,呈现了新古典主义的创作成果,也展示了上海中国画院作为上海最重要的中国画主流创作、收藏、研究、教育机构对传播中国经典绘画文脉的倡导和重视。苏小松先生从宋元经典绘画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和养分。其画作精细入微,既传承宋元风骨,又融合当代海派审美趣味,在典雅清新的格调中透露出空灵悠远的文人意蕴。苏小松先生在绘画题材上展现出全面的才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皆精,各开生面,各具特色。 其作品无论巨制还是小品,均体现了画家沉静淡泊的内心世界与高雅的艺术追求。
![]()
松岩夕照图 136×68cm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主流画坛似乎忽略了以艺术大家陈佩秋先生为旗手,包括了萧海春、徐建融、朱敏、苏小松、汤哲明、陈翔以及更年轻的邵仄炯等在内的追随宋元绘画正脉理念的所谓的新古典主义创作群体,平时对他们的评判更多的也可能仅仅是从市场的维度着眼。其中缘由复杂,涉及到时代风尚、艺术生态、学术喜好等各种因素。陈佩秋先生特别是在其晚年倡导宋元绘画正脉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其一生的艺术实践和对中国绘画史的深刻洞察和重新解读,是她对当代海派艺术发展路径的再思考的结果。中国画在整个20世纪始终面临着“中西融合”与“传统出新”的诸多课题。陈佩秋认为:一些创新之所以不成功或走偏,其中一个缘由是忽视了向传统绘画中最精华的部分汲取营养。在陈佩秋先生看来,宋元绘画代表了中国绘画史上“技与道”的巅峰。在陈佩秋晚年的同道中,苏小松先生无疑是体认陈佩秋艺术主张,积极践行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最为突出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苏小松先生少小随海上名师蕉雨研习虚谷画风,对虚谷画风有较深的研究和体会。1986年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接受了系统的学院美术教育。毕业后进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曾名满艺坛的美术史研究、收藏领域的学术性杂志《艺苑掇英》的策划、编辑,辗转各地博物馆选编画集,同时得见丰富的唐、宋、元、明、清珍贵原作,眼界大开,由此对中国古典绘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
太行龙潭图 123×55cm
苏小松先生从宋元经典绘画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和养分。其画作精细入微,既传承宋元风骨,又融合当代海派审美趣味,在典雅清新的格调中透露出空灵悠远的文人意蕴。苏小松先生在绘画题材上展现出全面的才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皆精,各开生面,各具特色。 其作品无论巨制还是小品,均体现了画家沉静淡泊的内心世界与高雅的艺术追求。
本次《时至骨自换》特展,以山水画数量最多,其中两幅2米乘5.5米、一幅1.6米乘3.2米的巨构《移居图》、《寒山金阙》和《翠峰迎辉》尤为引人注目。苏小松先生以当代绘画的视野重新精彩地观照、接续、再现了宋人山水的文脉。
![]()
移居图 192×470cm
苏小松的《移居图》以宋画之深远构图,借“迁徙”这一特定的场景传神地描摹出画中人物对理想生活的憧憬、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自然的崇尚。与静态的山水或肖像画不同,《移居图》的核心特色在于其故事性。画家通过“连环画’或“异时同图”的手法,将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情节巧妙安排在同一画面空间中。画作以雄浑壮阔的山水为背景,但人物的活动才是画面的主体和灵魂。山水并非单纯的风景,而是人物故事的舞台,烘托出迁徙的艰辛与对未知的向往。《寒山金阙》以非常难得一见的宋式屏风的形制展开,“计白当黑”,以留白表现冰雪,用墨色渲染山石寒林,在虚与实的对比中,营造出一个万籁俱寂、纯净无瑕的冰雪世界。雪景气象高古,意境幽远,超越物象本身。然而,在这片静寂清冷荒寒之中,又点缀着隐隐可见的“金阙”,将写实的精湛技法、诗意的意境营造和哲学的思辨相融合。苏小松素来对宋朝画家敷色的高超能力钦佩至之。陈佩秋曾说“我的色彩来自宋画”,她认为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本身就极其丰富,只是后来被水墨至上观念给遮蔽了。苏小松此次创作的《翠峰迎辉》是向宋画敷色技巧致敬之作,虽以金色敷于山峰,但并非一味追求华丽,而是体现于精工细丽的层层渲染,于沉稳内敛中透出高贵与绚烂。其华丽感源于对物象质感的极致追求,色彩饱满而层次丰富,在富丽堂皇之余,依然保持着典雅格调与静气。
![]()
寒山金阙图 192×465cm
苏小松也是人物画高手。他此次推出的得意之作《待涨图》采用“截取式”构图,以精细的笔墨以工带写生动描摹了几位普通船民等待涨潮的特定场景、各个人物彼此微妙的神情和各自期盼的心理,洋溢着日常生活质朴、祥和、闲适、欢乐的烟火气和氛围。如果说《待涨图》是入世的优秀之作,那么苏小松的《摹钱选洪崖仙踪图》无疑是出世的难得佳品。钱选是苏小松最为仰慕的宋末元初的大画家,其艺术创作体现了从宋代院体画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特点。《洪崖仙踪图》是钱选的代表作,但原作不知所终,多年前,苏小松偶然看到此作照片,但始终无缘得见原作,但即便如此,《洪崖仙踪图》一直让他魂牵梦绕,终于借这次展览的契机按他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新描摹了《洪崖仙踪图》。画作题材取自道教神仙人物洪崖先生(又称洪涯),洪涯是古代隐逸高士的象征。苏小松以高古细劲的线条和清丽雅致的设色,反映原作隐逸主题,展现了精湛的白描功力,其画风兼具宋画工细与元人意趣,出色地还原出钱选原作所要展示的不仕新朝的文人孤高情怀的主题。苏小松是个全能的画家,他此次还从宋朝《宣和画谱》获得灵感,衍化为16科,创作了《宣和十六科》,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所不包,神形毕肖,深得宋画神韵。
![]()
待涨图卷(局部) 35×179cm
传统绘画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于艺术家提出的新命题。但是,健康持续的转换和发展都必须以传承中国传统经典绘画的文脉为前提,从这个角度来说,陈佩秋和苏小松等所积极倡导践行的宋元绘画正脉理念和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中国画变革也提供了有力的文化上的支撑,而这也是当下海派新古典主义画派的真正价值所在。
![]()
摹钱选洪崖仙图(局部) 35×137cm
《时至骨自换》 ,苏小松以宋人陈师道的这句颇富人生哲理的诗作为他的艺术特展的题目耐人寻味,那么,已届花甲之年的苏小松准备未来替换什么样的艺术之“骨”呢?
![]()
豆架生机图 120×47cm
![]()
仿黄居寀幽庭花狸图 135×70cm
![]()
山静日长图扇 19×50cm
![]()
得利图扇 19×50cm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