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前,我和同事去看望慰问永安监狱退休干部柯美琴阿姨。柯阿姨是第一批分配到我省监狱(劳改)系统工作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之一。
1964年,柯阿姨从原闽侯卫校医士班毕业。参加工作后,她始终坚守在医疗岗位上。那个年代,只要同事家中有人半夜突发急病,上门求助时,她总是二话不说,背起医药箱就一同前往。诊疗之余,她还会耐心讲解病理知识,反复叮嘱各类注意事项。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至今仍是老一辈人心中温暖的记忆。
![]()
柯阿姨的儿子、永安监狱指挥情报中心三级高级警长黄朝阳在工作中也是如此。这份“热心肠”、凡事力求说深说透的执着,成为了一种家风传承。我刚入警时,他是我所在监区的教导员,平易近人又极具耐心,作为监狱“名师”,他常为了一个工作中的细节,和我们年轻民警讨论上一两个小时,只为把道理讲透,触及根源,生怕我们有任何不懂不会的地方。
虽然柯阿姨已年近九旬,但那股要强的劲儿,一点没变。她不愿闲着,总觉得要为家里做点事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做饭、收拾家务,依然抢着干。“她老‘指挥’我干活,说我菜洗不干净,地拖得不亮。”阿姨在厨房摸索,黄朝阳就静静守在一边,他的目光始终落在菜刀、锅碗和零散物件上,那份体贴没说出口,全藏在无声的注视里,藏在随时准备上前搭把手的脚步中。
看着这一幕,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许多同事都说他们母子俩“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种“像”,是骨子里的那份关怀与执着。
这让我想起曾经在分监区大教室给一名罪犯做个别教育,那次谈话持续得有点久,当我无意识转头望向门口,却发现黄朝阳不知何时已站在那里。那天晚上,他又和我“卧谈”了半宿:“你的切入点很好,如果再结合他的心结多深入些,效果会不会更好……”
如今,黄朝阳在指挥情报中心工作,从快速接听处置服务电话,到细致登记各单位上报的各类信息,都处理得有条不紊。在永安监狱,还有很多像黄朝阳这样的老同志,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将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这份事业,直到退休前的最后一刻,都坚守着岗位。
从柯阿姨身背药箱的深夜出诊,到黄朝阳在个别教育中的耐心“唠叨”和指挥情报中心里高效精准的调度。那份深入骨髓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在一代代永安监狱民警之间悄然传承,如同一条无声的河流,滋养着这片土地,成为了监狱事业最坚实、最温暖的底色。
来源 | 永安监狱
作者 | 刘作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