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连升先生是企业社会责任(CSR)与环境社会治理(ESG)领域,特别是在电子信息行业,一位资深的标准化研究和实践专家。
机构职务
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战略合作部部长、研究员;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绿色金融专委会创始委员兼副秘书长。
社会任职
广东省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企业社会责任专委会副会长;北京市发改委ESG生态研究特邀专家;瑞典国家外交部CSR特邀访问学者;全球电子协会亚洲可持续发展指导委员会(筹)主要发起人等。
核心贡献
行业标准《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SJ/T 16000-2025)主要起草人兼编制工作组秘书长;连续多年主导“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治理水平评测”;主导举办“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年会”及“绿色供应链高峰论坛(如,2025绿色供应链高峰论坛)”。构建了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智慧的ESG思想体系。其一,以“责任闭环”模型重塑ESG的哲学本体论,强调E、S、G三者的有机辩证统一与企业“物质-精神”系统的共生演化;其二,以源于古典政治哲学的“价值沉默”战略,提出一种反直觉的、以“默”为“进”的竞争范式,为企业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其三,以“CSR为魂,ESG为体”的精辟界定,完成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综合。其理论贡献在于:第一,它推动ESG研究从关注“如何测量”的技术层面,回归到“为何而生”的价值层面与“如何内生”的战略层面。第二,它成功地将中国古典战略智慧(如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与当代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相结合,为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管理理论提供了范例。第三,它为企业指明了一条从外部压力驱动转向内部价值自觉的超越之路。未来的企业竞争力,或许正取决于其在喧嚣中保持“价值沉默”的定力,以及在闭环中履行“完全责任”的能力。王连升的思想,正是照亮这条道路的一盏理论明灯。
王连升先生的工作和观点
专业领域与主要实践:他的工作紧密围绕社会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化与实践展开。他深度参与并主导了多项关键行业标准的制定,并连续多年主导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治理水平评测" 工作,累计评测了两千余家企业,推动社会责任理念在业内的落地。同时,他也作为主要代表,与联合国妇女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全球电子协会(GEA) 等众多国际组织持续开展在标准化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主要CSR/ESG观点
他对企业社会责任有着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其核心观点包括:
· CSR是战略性经营模式:他强调CSR不应被视为单纯的公益或成本,而是企业将商业、可持续发展和责任价值内核相融合的一种战略性经营模式,最终目的是在承担多重责任的同时,实现企业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 构建了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智慧的ESG思想体系。其一,以“责任闭环”模型重塑ESG的哲学本体论,强调E、S、G三者的有机辩证统一与企业“物质-精神”系统的共生演化;其二,以源于古典政治哲学的“价值沉默”战略,提出一种反直觉的、以“默”为“进”的竞争范式,为企业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其三,以“CSR为魂,ESG为体”的精辟界定,完成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综合。
具体: 一是“责任闭环”:对ESG本体论的哲学重塑,王连升的“责任闭环”理论,首先是对ESG本体论的一次深刻重构。主流ESG框架常将E、S、G视为三个并列的“维度”或“支柱”,这种认知在实践上极易导致资源的分散投入与战略的碎片化。而“责任闭环”模型的核心洞见在于,它揭示了E、S、G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嵌入、彼此生成的“有机拼接”关系。在该模型中,卓越的治理(G)是基石,它通过透明的机制、有效的董事会监督和长期的战略定力,为环境绩效(E)的提升和社会价值(S)的创造提供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反过来,优异的环境表现(如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不仅能降低成本、规避监管风险(强化G的韧性),更能塑造绿色品牌形象,提升员工使命感(实现S的赋能)。同样,对社区、员工等社会主体(S)的公平对待,将构筑坚实的社会资本与供应链韧性,这既是良好治理(G)的产出,也为环境技术创新(E)提供了稳定的内部环境与社会许可。因此,E、S、G三者构成了一个非线性、动态反馈的复杂适应系统。王连升用“物质创造与精神滋养相得益彰”这一富有东方哲思的表述,精准刻画了“责任闭环”所追求的理想状态。“物质创造”代表了企业通过这一闭环实现的经济效益、效率提升与市场竞争力,这是系统得以存续的物质基础。“精神滋养”则指向了由此产生的品牌声誉、员工认同、消费者忠诚与社会信任等无形资本。后者并非前者的附属品,而是前者的价值放大器与稳定器。一个仅能“物质创造”而无法“精神滋养”的企业,其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缺乏“物质创造”支撑的“精神滋养”则必然是空洞的。这一辩证关系,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单纯的技术或管理问题,提升至组织存在意义与价值实现的哲学高度。
二是 “价值沉默”战略,如果说“责任闭环”是王连升思想体系的“体”,那么“价值沉默”战略则是其“用”。这一方法论创新,直接挑战了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企业普遍信奉的“高调宣传”教条,其理论对时机、分寸与实质性力量的深刻洞察。1. “观察性沉默”作为不确定性下的战略理性: 在信息不完备、共识未形成的新兴议题面前,“抢先发声”常被视为领导力的体现。然而,王连升的“观察性沉默”则重新定义了此种情境下的战略理性。它并非消极的回避,而是一种积极的、以静制动的战略姿态。其核心功能在于:风险规避——避免因误判舆论风向或政策轨迹而陷入被动;信息深化——为内部调研、试点实验留出宝贵的时间窗口,将外部不确定性转化为内部决策的确定性基础;资源保存——避免将有限的注意力和资源消耗在尚未明朗的“符号斗争”之中。这是一种基于组织长期生存智慧的战略耐性。2. “谦抑性沉默”作为声誉资本积累的社会心理学机制: 对成就的宣扬本能,源于对即时社会回报的渴望。王连升的“谦抑性沉默”则揭示了一种更为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过度自我标榜会触发公众的认知防御,引发“动机性质疑”与“期待升级陷阱”。相反,克制与谦逊的行为(“谦抑”)能够产生一种“可信承诺”的信号效应,它向利益相关者表明,企业的责任行为源于内在价值认同,而非外部声誉索取。这种沉默所积累的信任资本,质地更为厚重,抗风险能力更强,完美诠释了“厚德载物”的传统智慧在现代商业中的应用。3. “积累性沉默”作为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根本路径: 此为“价值沉默”战略的终极指向,它直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本源。王连升将企业的精力从“价值传播”重新导向“价值创造”本身。默默投入研发、改造供应链、培育文化,这些活动在短期内无法转化为亮眼的ESG报告得分或新闻头条,但它们是在构筑企业最难以被模仿的“结构性优势”和“资源位势壁垒”。这种“积累性沉默”的本质,是将ESG从一种应对外部评价的“管理职能”,彻底内化为企业肌体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组织惯例”与“动态能力”。当危机来临或行业变革的“关键时刻”出现,长期沉默积累所形成的实质性能力,将使企业能够实现“静水流深,涌泉爆发”的战略效果,其展现出的领导力是任何宣传都无法企及的。
三是王连升对CSR与ESG关系的界定——“CSR是魂,ESG是体”,是其思想体系中完成理论闭环的关键一环。CSR作为“魂”,代表了企业的价值理性。它关乎企业的终极追求、道德立场与存在意义,回答了“我们为何而存在”、“我们信奉什么”的根本性问题。它是ESG实践的“意义供给源”与“方向舵”,确保一切可量化的行动背后,都有清晰的价值导向,防止实践迷失在数据的迷宫中。ESG作为“体”,代表了企业的工具理性。它提供了将抽象价值转化为具体目标、可操作流程与可衡量结果的框架、方法与工具。它将CSR的“应然”诉求,转变为管理上的“实然”行动,使责任变得可管理、可优化、可沟通。在全球风险叠加的新格局下,“魂不附体”则CSR流于空谈,“体不载魂”则ESG走向异化。唯有“魂体相融”,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注入灵魂与温度,工具理性为价值理性提供骨架与力量,企业才能锻造出既能抵御外部冲击(韧性),又能创造共享价值(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体。
· 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层次: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合规经营(基础)、高质量管理体制(构建和谐利益相关方关系)、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循环和区域协调,是高级阶段)。
· 科技赋能履责:他经常强调利用大数据、AI、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来提升企业履责的透明度和效率,例如用区块链进行供应链溯源。
王连升的ESG思想体系,完成了一次从“破”到“立”的理论建构。它批判了ESG实践中的工具理性异化与CSR传播中的价值表述空转,进而以“责任闭环”模型确立了系统性、辩证性的哲学基础,以“价值沉默”战略提供了着眼于长期结构性优势的方法论,并以“魂体之辩”实现了价值承诺与量化管理的高阶统一。
近期动态与荣誉:他持续活跃在行业一线,例如在2025年9月主导了2025绿色供应链高峰论坛,并参加了"2025 IPC电子制造年会"的ESG相关论坛。近期,他荣获了 “2025年度全球电子协会中国ESG杰出个人” 和 “2025年度全球电子协会亚洲标准委员会杰出服务个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