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突然提出,如果中国改变稀土出口政策,美国就将加征关税,然而就在一周前,中美双方还在吉隆坡达成协议,约定暂停部分限制措施一年,中国承诺不新增出口管制,美方也停止使用“50%穿透规则”,现在协议刚落地,贝森特却发出威胁,这一做法令人感到费解。
![]()
他指出中国掌握着全球稀土供应链,电动车、芯片和军工领域都依赖这个供应,却又转口说中国不可靠,还暗示自己手上握有最大筹码,这种说法显得很矛盾,既然别人用着中国提供的资源,却还要防备对方可能翻脸,这已经超出逻辑范畴,更多是心态问题,其实对方清楚离不开中国,但嘴上偏要摆出随时可以切断合作的姿态。
![]()
美国一直说要建立自己的稀土产业链,计划在两年内完成,但现实情况是,美国开采的稀土矿需要运到中国进行提纯,分馏和磁材制造这些关键环节超过九成在中国进行,美国国防部承认如果失去中国的供应,F-35战斗机的产量会下降超过三成,所谓的去中国化其实是为了节省成本,一旦成本上升,企业难以承受,政府也无法承担。
![]()
贝森特现在出面发声,原因很清楚,他在采访中提到,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慢,制造业恢复不起来,美联储不敢下调利率,担心会导致经济衰退,国内压力一大,就需要找个外部目标来转移注意力,稀土就成了最合适的工具,并不是真要打贸易战,而是想制造一些紧张气氛,让民众觉得问题出在外面,不用总盯着国内那些麻烦事。
![]()
回顾美国的做法,美国自己才是反复改变立场的国家,2022年对新疆多晶硅实施制裁,导致光伏成本上涨,2023年继续限制华为获取芯片,没有考虑全球供应链调整带来的影响,美国还对欧盟钢铝和加拿大软木随意加征关税,中国在稀土出口上一直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采取出口管制只是回应外部压力,真正破坏国际规则的是美国自己。
![]()
除了稀土之外,锂、钴、石墨这些新能源材料,美国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而且大部分都得先送到中国加工,就算《通胀削减法案》拿出补贴支持本土电池生产,到头来还是离不开中国这一环,这已经说明问题,不是技术上做不到,而是账算不过来,效率和成本明摆在这里,嘴上喊着要自给自足,实际选择却很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