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发现一个让无数妈妈又困惑又扎心的真相:孩子上了初中,我们当妈的越是“吃力”,亲子关系和学习结果,往往就越糟糕。
这份“吃力”,你我都太熟悉了:
你起早贪黑,精心准备三餐,他却不耐烦地摆摆手说“没胃口”;
你风雨无阻地接送,想在车上聊几句,换来的却是他戴着耳机的沉默;
你压住自己的疲惫和委屈,想鼓励他“再加把劲”,他却嫌你唠叨,砰地关上了房门。
我们拼尽全力,像一名冲锋的战士,可换来的,却是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和一张张依然令人焦虑的成绩单。
作为一个从初一煎熬到初二,慢慢“清醒”过来的妈妈,我想说:也许,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这份过于沉重的“爱”和“吃力”上。
我也越来越觉得,学着放下那些沉甸甸的执念,才是对自己和孩子最好的一场救赎。
![]()
1
承认:和小学时代的“光环”,好好说声再见
很多妈妈的焦虑,是从初一的第一次月考真正开始的。
当你点开成绩查询链接,看到那个难以置信的分数和排名时,心会猛地一沉:这是我家孩子考出来的?
在我们心里,他还是小学时那个门门优秀、获奖无数、带着“三道杠”的骄傲少年。那份荣耀,不仅是他的,也成了我们“妈妈”这个身份的一部分。
可初中,像一个大熔炉。曾经的“年級第一”,现在能挤进“班级前五”已属不易;曾经的“双百分”,如今在平均线上下挣扎。课程的难度、竞争的强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看着孩子上课没精神,考完试垂头丧气,我们总会脱口而出:“你小学时挺聪明的啊,怎么现在……”
话到一半,又硬生生咽了回去。我们不愿承认孩子“不如从前”,更不愿让孩子看出我们内心的慌张:“你的不如意,让我很没面子,也很害怕。”
抱着小学的尺子去量初中的孩子,除了量出满腹的焦虑,什么也得不到。
我们必须承认,初中是一个全新的赛道。放下过去的辉煌,才能看见孩子真实的样子——不高估他眼前的能力,也不低估他未来的潜力。
2
接纳:我的“成功经验”,可能是孩子的“过期地图”
着急上火时,我也常对儿子翻旧账:“我当年没人管,没补习,不也考上了重点高中?怎么到你这里,考个高中都像中彩票?”
听多了,儿子会不耐烦地怼回来:
“你们那时候跟我们一样吗?”
“要不拿你的卷子来做做,看谁的难?”
“你看得懂我现在的数学题吗?”
我常常被怼得哑口无言。
是啊,我们这代靠读书闯出来的父母,特别容易掉进一个坑: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去硬套孩子的人生。
我们那时是“荒野求生”,拼的是毅力和自觉;他们现在是“装备竞赛”,讲的是策略、资源和全方位的能力。当我们递给孩子一张手绘的旧地图,却怪他为什么在导航时代找不到路,这真的公平吗?
时代变了,评价体系更多元,孩子面临的诱惑和压力,我们也无法完全体会。他们这一代,早已不再认同“学习是唯一出路”。
放下“复刻”一个完美孩子的执念,才能放下随之而来的失落和焦虑。我们必须接纳,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他有他自己的路,我们的经验,只是他行囊里的参考,而不是必须遵守的指令。
3
祛魅:撕掉“名校、分数、面子”这三张标签
心静下来时,我也问自己:到底在焦虑什么?
剥开来看,不过三件事:名校、分数和面子。
“名校情结”像一把悬着的剑。听多了“中考定终身”,我们不由自主地相信,考不上那所重点高中,孩子这辈子就完了。
可人生的路那么长,一场考试真的能定义终局吗?问问自己,答案都是否认的,可看看孩子,执念却让我们不愿意采纳。
“分数崇拜”让我们变得斤斤计较。为了试卷上的2分,我们焦虑不堪,仿佛机会就此溜走,甚至迁怒于孩子,撕碎的不仅是试卷,更是亲子间的情分。
“面子比较”最是伤人。老友聚会,亲戚串门,一句“你家孩子考第几?”就能让我们回家后,怎么看孩子都不顺眼。
我们不知不觉,把这些外在的标签,当成了衡量孩子价值的标准,也当成了评判自己是不是“好妈妈”的尺子。
放下执念,就是亲手撕掉这三张标签。让自己透口气,也让孩子见见光。家的氛围才能缓和,孩子才能更愿意投入学习。
4
和解:接纳孩子的平凡,拥抱自己的“无能为力”
这是最艰难,也最关键的一步。
我们得坦然接受,我们的孩子,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就像我们一样,上着一个普通的班,过着普通的生活。但平凡,从来就不等于失败。换个角度想,一个身心健康、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普通人,同样是教育的成功。
同时,我们也要诚实地拥抱自己的“无能为力”。
我们不是超人,解不开孩子的物理题,看不懂他的化学公式。当他学习遇到真正的瓶颈,我们死拉硬拽,除了让彼此怨恨,往往毫无用处。
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不是躺平,而是一种认清边界后的清醒。
我们的精力,可以转向更有价值的地方:
做一顿他爱吃的夜宵,睡前道一句温柔的“加油”,周末一次并肩的散步……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才是支撑孩子走更远的真实力量。
我们也投资自己,做孩子的“榜样”。把催逼孩子的时间,用来经营自己——读一本书,学一项技能,做好手头的工作。当你活出饱满的生命状态,你不仅摆脱了焦虑,更重要的是,你让孩子看到了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样子。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我们总说,优秀的孩子是父母“托举”出来的。但“托举”的真意,我们常常误解。
真正的托举,不是在他能力不够时,死拉硬拽把他拔高到一个他达不到的位置。那样,只会两个人一起摔下来。
真正的托举,是你稳稳地站在他身后,成为他最坚实的后方。当他需要时,你一伸手,就能给他一把力;当他疲惫时,他永远知道,有一个地方可以安心歇脚。
孩子上了初中,妈妈们,是时候往后退一步了。把成长的舞台还给孩子,把焦虑的执念轻轻放下。这不只是对孩子的成全,更是对我们自己,最深刻、也最慈悲的救赎。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