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文化遗产耀中原|进村不见房!黄土塬上的“地下四合院”

0
分享至

它们跨越时间长河,见证历史变迁,

它们凝结过去,连接当下,传承未来。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

带您走进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遍访石窟寺,

聆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

△点击音频,听有趣的广播剧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今天我们探访的是黄土塬上的地下奇观——三门峡庙上村地坑窑院。



庙上村地坑窑院门楼

游客:导游,都说“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地坑院到底藏得多深啊?

导游:您往脚下看!这平整的黄土地上,树梢微露之处,便是院落所在。地坑院深七八米,长宽12米至15米,俯视如一方天井。四壁凿窑八孔,分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门洞窑和茅厕窑,堪称“地下四合院”!您瞧这青砖砌的“拦马墙”,既防雨水倒灌,又护夜行安全,古人智慧尽在其中。


天井窑院

游客:这地下村落有多少年历史了?

导游:最早的院子已传六代人,超过200年!1976年,村里挖出最后一座地坑院。鼎盛时全村清一色地下院落,“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是真实写照。您猜建一座地坑院要多久?至少四五年!因窑洞需分次开凿,每次限挖3孔,晾干一两年再续建,否则易塌。门洞旁还得挖30米深井,用辘轳取水,工程浩大啊!

游客:院里有啥讲究?

导游:学问可深了!栽树讲究“前梨后榆,中种石榴”,寓意顺利富贵;忌栽杏树、杨树。门洞旁必植槐树,取意“万年古槐,家业长青”。主窑由长辈居住,家中老辈去世后,窑洞的两扇门必须卸掉,这是怕不小心把门关上,本户闭门,就是“没后人”的意思。窑门多用槐木、椿木,漆色黑中带红,窗花最尚黑色——这源自夏朝崇黑的古老信仰!


天井窑院

游客:那现在还有人住吗?

导游:全村现存73座地坑院,53座保存完好。20座已改造成天井院度假村,院院相通,规划成纺织院、民俗馆等景点。可惜啊,年轻人大多搬至地上,为留住这份奇迹,2013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禁破坏填埋。


庙上村地坑窑院国保标志碑

庙上村地坑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是黄土塬区特有的穴居遗存。其“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冬暖夏凉的生态特性,以及窑居礼俗等文化积淀,堪称中国古代民居的活化石。作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它为研究地质适应性建筑、传统聚落社会学提供了珍贵范本。2013年,庙上村地坑窑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由河南省文物局与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联合出品,聚焦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述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根脉。

来源: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程冰冰 谷艳敏 罗曼 马翔 罗栋巍

图片来源: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象新闻 incentive-icons
大象新闻
河南广电官方网易号!
130181文章数 27232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