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文晨 代泽均 文/图)在秦巴山区深处的山阳县,作为典型的“搬迁大县”,群众的就业问题逐步解决后,子女的教育与陪伴成了新的“心头事”。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更让他们的下一代“有希望、能成长”?日前,记者从商洛市山阳县获悉,该县探索出一条以专业社工为核心、引领多元志愿者参与的新路径,为社区孩子们构筑起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成长港湾。
![]()
精准摸排:从“需求清单”到“服务清单”的蝶变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这是山阳县委社会工作部推动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为破解搬迁群众子女的教育难题,一场深入细致的“需求普查”在各个社区展开。
在城关街道丰东新区社区,党委书记程艺介绍,社区党委联合专业社工,通过常态化入户走访,建立起一份份详尽的“需求清单”。清单上不仅有孩子需要辅导的科目,更细致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家庭情况。“我们发现,很多孩子缺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陪伴和正确的引导。”程艺说。
基于这份清单,社区迅速将“需求清单”转化为“服务清单”。一方面,整合辖区教师、返乡大学生等资源,组建“志愿家长”团队,提供“一对一”入户课业辅导;另一方面,针对普遍性需求,开设假期公益课堂,内容涵盖篮球、书法、国防教育等,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不再单调。这种“点单式”服务,精准地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专业引领:社工赋能,让志愿服务更有深度
如果说志愿者是服务的“执行者”,那么专业社工就是整个体系的“规划师”和“粘合剂”。在山阳县,“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的模式,让志愿服务从零散的爱心善举,升级为系统化、专业化的社会工程。
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到活动中的秩序维护、心理疏导,再到后期的效果评估与优化,社工的专业身影贯穿始终。山阳县城关街道卜吉河社区的社工樊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牵头组建的“志愿护学队”,不仅是简单的站岗,更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协调交警设立临时斑马线、组织家长成立“夜间陪护团”、联动派出所整治周边环境……这套“组合拳”让1.2公里的放学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平安走廊”。
“社工的加入,让我们的服务更有章法,也更能触及问题的根本。”一位参与服务的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深有感触地说。截至目前,仅社工参与的志愿服务就已达500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000小时,专业力量为基层服务注入了强劲动能。
![]()
双向奔赴:从“平安走廊”到“心灵港湾”的延伸
傍晚八点半,山阳县第二初级中学的校门口,晚自习的学生们鱼贯而出。看到熟悉的红马甲身影,九年级学生黄紫灵感到格外安心。“一出校门就看到他们,心里特别踏实。”她说。这份安心,不仅源于人身安全的保障,更来自一份温暖的情感连接。
而在居民邓付凤的家中,志愿者正耐心地为她家两个孩子讲解功课。“我家老大的很多题我都不会,多亏了这些‘志愿家长’,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邓付凤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对于孩子们而言,这些志愿者不仅是老师,更是可以倾诉心声的“大朋友”,是陪伴他们成长的另一个“家长”。
这种温暖,也激励着服务提供者。山阳县第二初级中学的老师李薇表示,志愿护学队为学校分担了压力,让老师们能更专注于教学。“我们唯有教好书、育好人,才能不辜负这份来自社会的关爱。”
如今,在山阳县,从守护放学路的“平安走廊”,到点亮家庭书桌的“公益课堂”,再到中高考期间的“护考小分队”,一幅由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共同绘制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山阳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白宗俊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在更多领域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贡献“山阳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