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庞慧敏 本报通讯员 蒋少萱
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工程。自2022年8月开工以来,项目团队着力提升运河建设、养护、运营的智能化水平,科学有序推进国内首条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智慧运河的建设。
在日前落幕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平陆运河展区以“智慧运河”为核心,集中展示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成果,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工程建设一屏掌控
在平陆运河展区,国内首条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智慧运河映入眼帘——智慧运河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水运工程智能管理平台,融合AI、大数据、“BIM+GIS”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工程建设一屏掌控、BIM模型一模贯通、质量安全一图统览、工地现场一网感知、应急指挥一键管控”的智能化运作模式。
“现在屏幕上就是运河的三维模型。”展会现场,工作人员指导观众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平陆运河的情况。据了解,平陆运河集团牵头研发的数字孪生轻量化加载技术,使得数字孪生智慧运河系统成为全国首个可在移动端流畅使用的工程数字孪生模型,现场观众可通过移动端实时体验智慧运河,切身感受智能水运管理的便捷与高效。
平陆运河集团科技信息部部长闫强表示,智慧运河最大的亮点在于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向可复用的工程数字资产转化,以及AI辅助现场高效管理。
“对智能管理平台的使用者来说,最直接的感受之一就是‘线下流程线上化’。”闫强举例道,大量的计量支付、质量检验等文件需要流转到多方签字,以前各标段人员要外出去现场签字,现在流程线上化极大降低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质量安全一图统览
智慧运河对水情水位的精准预测预警,也让工程建设者“竖起了大拇指”。闫强介绍,平陆运河施工期面临河网动态变化频繁、多标段施工导流协同难度大、工程监测范围广、业务数据分散等诸多挑战。传统工程建设管理方式依赖人工监测与经验判断,难以满足工程高效推进、安全管控及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现在,我们采用‘一张图’,把全线边坡、船闸主体、跨线桥梁和水文情况的自动化监测都全部传到数据平台,可以实时看到数据变化和预警。一旦超出阈值,就会在平台上有所体现,重要预警信息还会发给相关人员。”闫强表示,这有助于及时掌握现场基础设施的安全与稳定情况,提前采取措施,极大降低了安全风险。
“我们还采用了智能化手段,辅助人工对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自动排查。”闫强介绍,团队利用AI视频分析技术和无人机巡检,对人员行为、现场环境等进行安全巡检,自动排查不仅能识别未戴安全帽、未穿反光衣、未系安全绳等违规行为,也可以发现截水沟堵塞、土方裸露未覆盖等问题。
AI技术贯穿全生命周期
在建成通航后,平陆运河将面临江河海复杂联合调度和高效安全运行的新挑战。对此,项目将AI技术应用到船舶智能调度、水资源调度、航道智能养护、工程安全态势智能感知等领域,提升运河通行效率和安全水平。运河基于全域智能感知和大模型算法等技术,打造江河海港闸多式联运自主决策调度、车船闸港货全链路智能化物流服务、船舶全域智能航行与安全管控的智慧水运应用新场景。
“我们研发了语音大模型,在本地化部署以后,管理者只需用语音提问,如‘运河现在的进度如何?’系统即可自动生成各标段、分项工程的进度报告、趋势分析;通航后,通过该模型还可以实现船闸过闸情况的统计分析和流量预测。”闫强告诉记者,这使得管理者能够用更加轻松的方式了解项目,将管理者从以往手动查找、统计、分析等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更专注于决策。
据了解,平陆运河通航后,将直接开辟广西及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通往东盟地区的通道,带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耀飞表示,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平陆运河工程建设,助力打造优质工程、绿色工程、廉洁工程,确保平陆运河2026年如期建成通航。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