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瑞典,脑子里先冒出来的:沃尔沃的扎实、萨博的传奇,还有从摇篮到坟墓样样都管的福利,它在幸福地图上亮了十年,2013年第五,2023年第六,堪称北欧乌托邦。
![]()
但反差大得刺眼:同一时期和平指数一路下滑到28,还被贴了极不光彩的 “强奸第一大国” 标签,2020年联合国数据显示它超印度,仅次于南非,到底咋一步步变这样的?
高福利养出 “躺平族”
瑞典模式最让人羡慕的就是国民福利,教育免费、医疗免费,公民还能享差不多四个月的超长带薪假期,这福利让全世界大多国家的人都眼馋。
![]()
但这事还有另一面:政府把你人生兜底到这份上,连失业都能拿到够过好日子的补贴,那奋斗还有啥意义?
不少瑞典年轻人开始琢磨这个问题,最后选了 “躺平”,工作不再是谋生必须,有些人宁愿靠高额失业补助过日子,也不想上班。
![]()
更影响深远的是家庭观念变了,组建家庭、生娃这种人类老本能,在瑞典福利体系里好像成了可选项,“丁克” 家庭越来越多,不愿生孩子成了悄悄蔓延的社会现象。
社会就这么慢慢往老了走,早在零一年,他们国民的平均年龄就超了四十一岁,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四分之一,整个国家正慢慢丢掉最宝贵的活力。
![]()
接着更现实的危机来了:能干活的人严重不够,交税的越来越少,等着领福利的却越来越多,这套庞大的福利体系,就像没够燃料的发动机,随时可能熄火,瑞典愣是被自己最骄傲的制度逼到了墙角。
政府也想了各种办法救急,发额外津贴、推全薪产假、给免费托儿所,能试的生育刺激政策都试了,可没啥用。
![]()
靠移民救场却玩脱
内部没法 “造血”,瑞典领导人就把目光转向了外面,那就是靠移民,早在一九七五年,当时的首相奥洛夫・帕尔梅就搞了开放的移民政策,最初想法挺好,就是解决国内越来越缺劳动力的问题。
瑞典的第一批移民,主要来自芬兰和南斯拉夫,大多是技术工人,他们的文化背景差别不大,没花多久就顺利融入了瑞典社会,没遇到太多隔阂。
![]()
到1980年,这批新国民给瑞典GDP贡献了7%,帕尔梅还被夸成 “人道主义政治家”,那会儿看着一切都顺。
可政策的惯性很快让事情偏了方向,后来的移民构成变了大样,大量中东国家的人,比如土耳其、伊朗、叙利亚的移民开始涌进来,到1990年代,他们占了新移民总数的六成。
![]()
本来社会该反思调整这个变化,可一场悲剧来了:1986年2月28日,帕尔梅在街头被刺杀,凶手到现在都没找到,这位强硬领导人突然没了,移民政策的改革就被无限期搁置,也给后来的危机埋了雷。
转眼到二零零六年,弗雷德里克成了瑞典首相,他碰到的人口上的麻烦事,比帕尔梅时期难多了,那烂摊子比之前更不好收拾。
![]()
为了救局,他在帕尔梅的路上踩了更猛的油门,2008年通过新的《移民与难民法案》,把移民审批从六个月缩短到两个月,还取消了 “技术移民优先” 的限制,等于是向全世界敞开了大门。
法案里还包含 “人道主义安置” 条款,允许移民把好几个家人接过来,就这么着,新一波移民潮涌了过来,这次来的人主要是中东和非洲的。
![]()
二零一三年瑞典收到五万多份庇护申请,到二零一五年这个数直接飙到了十六万,这批移民有个很明显的特点:18到35岁的年轻男性占了八成。
理想中的劳动力补充没完全实现,现实里的社会问题倒跟着来,赖因费尔特这 “豪赌” 最后以社会剧烈动荡、他2014年大选惨败收场。
![]()
“强奸大国” 标签背后
两波大规模移民潮直接把瑞典的社会模样给彻底变了,最开始瑞典想的挺好,让新移民跟本地人一样拿福利,赶紧变成能交税的人,可没想到文化、信的教差得太远,想融到一块儿难上加难。
好多新移民没像第一批那样主动融入当地,有些人就靠着瑞典大方的福利过日子,不上班,全靠政府发的补贴混日子。
![]()
2005 年有数据显示,中东来的移民失业率飙到 25%,比当地人高两倍,而且在这些移民里,十个人里就有四个得靠政府救济金过日子。
这么多没事干的年轻男人凑一块儿,直接让治安变糟了,他们凑一块儿搞出一个个独立小社区,不学瑞典话,也不认瑞典那套规矩,比如男女平等啥的,主流社会跟他们就像隔了堵墙,谁也不挨谁。
![]()
数据看着都吓人:2000到2005年,偷东西、街上打架的案子明显变多,更让瑞典人闹心的是性犯罪案子涨得吓人,2013年登记在案的就超过六千起,受害的大多是年轻姑娘。
更让人震惊的是,有调查说这些案子里,快八成的罪犯被指认是移民,尤其是北非和中东移民住得多的地方,成了犯罪重灾区。
![]()
公共安全的案子也创下了新高,2019年这类案子就有8.5万件,不光如此,枪击案也涨得厉害,从2010年的130起涨到了2019年的364起。
瑞典姑娘们安全感直线下降,晚上不敢一个人走路,兜里揣着警报器成了常事儿,以前那种 “晚上不用锁门” 的好日子没了,家家户户都装了防盗的东西。
![]()
“强奸第一大国” 的标签就是这时候贴到瑞典身上的,但这标签背后挺复杂,部分是因为瑞典的法律和统计方法太特殊。
一开始瑞典对 “强奸” 的法律定义特别宽,只要没得到女的明明白白同意就发生关系,都算强奸,这法律一实施,相关案子直接涨了75%,虽说这是保护女的权益,可也实实在在把数据推高了。
![]()
然后是统计的法子怪:一次伤害里又打人又强奸,统计的时候就按好几个案子算,意思是一个罪犯可能因为一次干坏事,背上十多个犯罪记录。
有人说按国际上常用的标准算,瑞典的案子数可能得少四分之三,就跟透过哈哈镜看东西似的,问题确实有,但看着比实际大了不少,还变了样。
![]()
另外瑞典政府和社会鼓励受害者去报案,还设了专门的热线和救助中心,报案的人比别的国家多不少,2020年报案的比例比2000年翻了三倍,报案多不代表犯罪真的多,可确实让官方数据看着扎眼。
这种数据的两面性正好说明瑞典社会裂成两半了:一方面老百姓过得还挺开心,另一方面 “犯罪率全球第二” 的坏名声,又让每个人都不安、着急。
![]()
回头看瑞典的麻烦不是谁心眼坏或者笨,而是一堆好心的政策,没好好规划、没算过风险,凑一块儿就搞出麻烦了。
高福利本来是为老百姓好,没想到反倒把社会发展的根基弄弱了,开放移民本来是想救急,可没配套的融合办法、没教他们本地文化、没加派警力,反倒成了催生新问题的温床。
![]()
中国老祖宗说 “治理国家跟煮小鱼似的”,意思是管国家得轻手轻脚,火多大、放多少调料都不能乱。
不管啥大的社会工程,都得特别小心、考虑周全,不然本来是理想主义的好想法,最后可能变成走进麻烦的路,这太天真的理想付出的惨重代价,只能让整个社会默默扛着。
![]()
这不光是瑞典的教训,也是给所有面临类似问题国家的提醒。
参考资料
1、原文刊登于新华网2016-04-06发布的关于《难民非法滞留给瑞典社会“添堵”》的报道;
2、原文刊登于海峡都市报2020-12-01发布的关于《瑞典的强奸率世界第一,这个北欧国家是如何沦为“强奸之国”的?》的报道;
3、原文刊登于澎湃新闻2017-04-09发布的关于《收紧难民政策求安全却遭恐袭,骑虎难下的瑞典该怎么办》的报道;
4、原文刊登于海峡快报2020-09-13发布的关于《接收难民的国家如今咋样了?瑞典给出答案:“童话”正在逐渐破灭》的报道;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